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古代中国的“经验农学”与近代西方的“实验农学”的本质区别入手,重点阐述晚清知识阶层对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认知、提倡、引进、传播的过程,同时指出了晚清政府在农学启蒙中所确立的发展近代农业科技的兴农措施,促进了从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了近代农业科技从启蒙到体制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农学人才在逐渐加深的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对农业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掌握农业类专业技术的人才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要求,英语素养成为农学人才的必备的语言能力。本文从提升农学本科生英语素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目前农学本科生外语教学现状,并结合项目式学习理论探索提升农学本科生外语素养的途径,旨在为培养具有较高外语素养的应用型农学人才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
罗尧 《农业考古》2015,(3):24-28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主要受自然因素制约,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使各地区之间的农业形态呈现出显著差异。为了揭示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和分布规律,20世纪30~40年代,学者从地理学和农学角度对中国农业地带进行了一系列区域研究,分别将全国和一些省份划分为若干农业区域,为农业经济的合理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知物性之宜与“三才理论”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理论的四大要素。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认为,知物性之宜的提出,不仅革新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认识方法,促进了农学对作物特性的不断认识,而且为近代西方农业科学进入中国创造了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5.
用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对我国的水稻进行改良,这方面工作的全面启动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关系十分密切。在归国农学留学生的推动下,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作为农业科研与领导机构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我国水稻改良工作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以该所为基地的全国水稻改良工作,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课程内容过于强调专业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体现不足。梅西大学在新西兰大学中排名第五,农学专业是其传统的优势学科。其农学专业课程设置是将所有与农业相关的学科置于一个系统之中,注重综合性。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教学、E-learning教学、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借鉴梅西大学的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中国农业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认识并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教学手段;强调课程综合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起源的中心之一。在长期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的农业积累了丰富的农学理论和农业技术知识,始终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及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并传播到西方各国,对西方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中国植物的外传中国为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广大,输出了许多宝贵的植物,对世界的农业生产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植物种类繁多,仅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1.荔枝荔枝是中国的特产,称誉为“水果之王”,世界各国都非常渴望得到,想方设法的从中国引进。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美国传教…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农学人才在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家对农业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掌握农业类专业技术的人才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要求,英语素养成为农学人才必备的语言能力。本文从提升农学本科生英语素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目前农学本科生英语教学现状,并结合项目式学习理论探索提升农学本科生英语素养的途径,旨在为培养具有较高英语素养的应用型农学人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0.
1《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由两院院士、著名农业科学家白元春先生任主编,全国多所重点农业大学的校长、院士、知名专家为副主编,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农业学术期刊。也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家一级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1.
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主体专业,也是办学历史十分悠久的专业,多年来为我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科技的发展,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等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九五”期间教育部组织全国农业院校开展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农学专业提出了“基础加模块”、基础加农业背景——必修专业加选修专业“两段式”等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纵观近年来有关中国农学思想的研究,形成了重古代轻近代研究的趋势。本文注意挖掘在以往研究中易被忽略的农史资料,在西方近代农学传入的背景下,探讨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在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所蕴藏的农学思想。民国南瓜生产技术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对今天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指出,近代农学思想是古代农学思想与现代农学思想的结合点,西方农学思想中国化则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史俊通 ,男 ,汉族 ,1 959年 5月生 ,陕西武功人。 1 981年西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 ,获农学学士学位 ;1 984年获农学硕士学位 ;1 985年起在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 ;1 989~ 1 990年以地区专家身份赴叙利亚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从事合作研究 ;1 995年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陕西省杨陵区政协委员。史俊通教授治学严谨 ,注重教书育人。先后主讲大学本科的“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系统工程”、“农学概论”及…  相似文献   

14.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耕作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门农学专业的必修课。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耕作学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融合耕读教育和健全考核制度等方面对耕作学课程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将“读”与“耕”教育的有效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特色应用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1980年夏初,我有幸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客人在中国呆了六个星期。我的主要志趣是在中国农史研究现状方面;自然,我也很想看一看现代中国农业正在取得的进展。在我访问中国八个省的过程中,我到了农业院校和有关农业部门,与许多农业科学家讨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和未来。我得到的印象是,一般来说,中国人民都认为他们的农业落后,很想向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学习。这可以从他们的国家政策上看出来,因为  相似文献   

16.
安阳市文峰区法院法警队全体干警严格执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安排,在主管院长指导和队领导的组织下,结合“廉洁司法、勤勉敬业”专项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自觉联系实际,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以先进庭室为榜样,努力查找自身差距,把学习、讨论总结的经验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7.
端方是晚清比较务实、有作为的政府官员,是满人督抚中的佼佼者。他在奏折和批文中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农业近代化思想。他力主引进外国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倡导近代农业教育;重视开展各种农业试验,推动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提倡农工商一体化。他的农业思想所彰显出来的那种务实、开拓精神,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知物性之宜与“三才理论”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理论的四大要素。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认为,知物性之宜的提出,不仅革新了中国传统农学的认识方法,促进了农学对作物特性的不断认识,而且为近代西方农业科学进入中国创造了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就清末重农思潮的主要内容和产生原因进行论述。这种重农思潮和传统封建社会的农本观有着本质区别,在重农理论、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中国传统的“经验”农学向近代实验农学过渡,具有着深远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当今社会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外农工技术顾问公司董事长卢化西,原籍山东历城,耕读世家,自幼操习耕稼,熟知农务,又精读《齐民要术》和《东鲁王氏农书》,以为祖国农业科技,为世界各民族之冠,山东尤有精深的农学传统,故以发扬“鲁学”为己任。壮年去台湾后,历游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西方现代农业,著有《美国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发展》和《开发阿拉斯加州农业之研究》等重要论文,而后结合祖国农业情况和农学优良传统,于1981年在纽约提出《发扬中国固有农业文化》的见解,谋求中国文化导向世界各民族之发展。他倡论的“中国固有农业文化”,即大陆上所称的“传统农学”或曰“农学遗产”,西方国家通称的“The Traditional Agronomy in China”,义属一致。他的《发扬》一文,在台湾和海外,有一定影响。他离大陆已久,对于大陆研究及利用传统农学的情况,虽属关心,但了解未够全面,而大陆农学界对于卢氏的主张及其活动,也少了解。1989年5月,卢氏返探故乡,并访问了北京和上海,企求在传统农学的研索和开拓工作方面进行交流,由于当时发生异常情况,未能广泛如愿,仅在沪濒返以前,会晤了农史学家胡道静,因而双方对大陆与台湾的传统农学的观点和研究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卢氏表示,以后将同大陆农史学界进行密切的交流。卢氏虽以“鲁学”为宗,但认为总结水田耕作之最优秀的农学著作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故对《全书》用力尤深。他认为徐氏对于耕作学的全部论述完全符合于现代的系统农业工程而更具有指导意义,曾说:“《农政全书》为世界农业大典,也是人类求生的基本指针。”又说:“《农政全书》由西方传教师传入法国,引起了法国重农思想,建立了重农学派。”又说:“《几何原本》经徐译而普及于全中国,徐著《农政全书》也可以普及于世界各国。”因此他与台中市的“光启社”(天主教中专门研究徐光启学术的组织)有密切的交往,与辅仁大学现任校长罗光神父(徐光启研究专家)有深厚的友情。“光启社”的母社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在台湾和新加坡都有自行建立的分支机构。最近,上海的光启社已恢复活动。并举行了“徐光启学术研讨会”。卢氏表示,可惜这次在沪匆匆,未能与上海光启社进行交流,当期诸来日。现将卢氏两篇论本转载于后,供本刊读者参考,并希望海峡两岸的农史学者今后能加强联系,进行学术交流,本刊愿意为此发挥桥梁作用,欢迎台湾学者赐寄宏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