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缩果病 (ErwiniaJujubovora)又名铁皮病、黑腐病 ,是目前枣树生产中最重要的果实病害。该病在枣果白熟期开始发病 ,病果果肉变褐 ,味变苦 ,造成提前落果 ,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 ,该病为害日趋严重 ,其发病快而集中 ,常常暴发流行。河北省每年由于该病导致病果产量损失 30 %~ 80 %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绝收。该病在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广西等省区也有发生 ,有的地方发生的也相当严重 ,已成为当前大枣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现介绍河北农业大学最新研究成果 ,以指导枣产区的生产。1 病…  相似文献   

2.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为今后枣缩果病的研究与生产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铁皮病,俗称干腰、黑腰等,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果实的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枣树上的危害日趋严重,但目前对该病的病原及防治规律的报道不一,在生产上也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此文是在沧州地区,通过多次调查研究,根据近年枣树管理实践得出的适合沧州地区生产实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枣缩果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生产的果实病害。介绍了枣缩果病的危害症状、致病病原、发病规律、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种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6.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并提出了枣缩果病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乔 《新疆林业》2010,(5):28-28
<正>枣缩果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大发生时,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近几年在枣区有所发生。该病主要为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在枣果着色期发病,主要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受害枣果先在果肩及胴部出现淡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水渍状内色病斑,中间呈圆形褐点,病区果肉松软萎缩,病果易早期脱落。病果个  相似文献   

8.
枣缩果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树缩果病的病原菌(Frwinia jujubovoraWang.Cai.Feng et Gao)为肠杆菌科,欧文氏菌属的一个新种。经多年研究,此病发生与气温、湿度和枣果发育期密切相关。在新郑枣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旬平均气温22—26℃时,是此病主要发生期。通过小区试验,使用链霉素70—140单位/毫升、50%DT 600倍液、卡那霉素140单位/毫升、土霉素210单位/毫升等药剂喷药3次,保果率在90%以上。1986年以来,在新郑等三县示范防治6.1万株,病果率降至7%以下,纯经济收入57.95万元。  相似文献   

9.
太谷枣区枣缩果危害及发病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在太谷县杨家庄、南张等产区普遍发生,以杨家庄发病最重,两年中主栽品种壶瓶枣最高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到73.60/和63.45。不同的品种对枣缩果病的抗病性不同,其中壶瓶枣发病最重,梨枣次之,赞皇枣和骏枣发病较轻。主要症状:病果果柄褐色或黑褐色;个小、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发病规律:7月下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下旬至9月初进入发病盛期。  相似文献   

10.
抗缩果病枣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资料记载在对太行山区枣缩果病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在鹿泉梁庄、平山回舍、沧县枣良种繁育基地枣种质资源圃等地引进和初选出5个优系。经过多年多点的田间观测及室内、室外接种试验测定,选育出1个优良品种(系)—"冀抗1号"(暂定名),为在太行山区鹿泉梁庄发现的优良品种(系),其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缩果能力显著强于当地主栽品种,对缩果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种杀菌剂防治枣缩果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2种杀菌剂田间防治枣缩果病试验结果表明: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为首选药剂,喷药防治区病果率为1.63%,其次可选用大生M-45,退菌特+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植保膜+代森锰锌,杜邦福星,喷药防治区病果率分别为3.63%,3.38%,3.75%,4.5%,5.75%,代森锰锌,氯乳铜,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枣缩果宁2号,波尔多液则对枣缩果病防效较差或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12.
枣缩果病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查阅国内枣缩果病(F ru it shrink d isease)相关文献资料39篇,综述了枣缩果病研究历史、分布及危害、枣缩果病的病原、枣缩果病的传播途径、枣缩果病发病与果实生理指标的关系、枣缩果病的药物防治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枣缩果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稷山县各大板枣主产区枣缩果病危害严重,2010年笔者对其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外,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之间均达到了显著差异;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1 000倍液,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1 000万单位3‰液5个处理间差异显著;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1 000万单位3‰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两个处理防治效果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处理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枣疯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观察了枣疯病在黄河中游东部地区的发生规律、发病症状,并对其病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几项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对克服枣树生产上的癌症─—枣疯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绿亨6号防治枣树缩果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缩果病(烂果病),属细菌性病害,又称束腰病,烧茄子病,是泊头市枣区果实的重要病害。受害症状为初期果皮上出现浅黄色晕黄病斑,环内略凹陷,后期果实表皮皱缩凹陷,颜色发暗。质地松软,果肉土黄,在成熟前造成大量落果,严重影响了枣果品质,给果农们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枣疯病和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树是山区丘陵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因栽培区生态变化、感病寄主增加和管理较粗放等原因,枣树病害发生严重。本文介绍了枣疯病和枣缩果病研究进展以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李缩果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李17号是早熟季的优良品种,但易感缩果病,花后喷硼可以减轻发病率,且提高座果率。初步鉴定发病原因为生理病害。  相似文献   

18.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枣缩果病病原的种类、症状类型、侵染途径、影响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迄今已报道过的病原菌有6种真菌和2种细菌,病原菌在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等部位皆可越冬;病原主要借助风雨作用传播,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传病;从花期开始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各器官都可侵染,其中在叶和枣花上不表现症状,果实上到近成熟期才开始表现症状;果实症状主要有铁皮和缩果两种类型,果实症状发展可分为晕环、水渍、提前着色、萎缩、脱落5个阶段;发病程度受气候、地势、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和间作物种类、品种、树龄、枝龄、树势、枣果成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枣园综合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及化学农药防治等。针对枣缩果病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太谷县枣产区对枣缩果病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颗粒剂+72%链霉素防治效果最好,高达90.77%,平均病果率仅为5.89%;20.67%万兴乳油,20.67%万兴乳油+68.75%易保颗粒剂,绿盾农抗120,10%世高水分散粒剂+新植霉素防效均达到75%以上,防效较好,平均病果率分别为12.67%,11.67%,13.89%,10.11%;大生M-45,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40%福星乳油,50%退菌特WP防效均在65%以上,平均病果率分别为17.55%,18.78%,20.22%,21.00%,次于上述5种处理;50%多菌灵WP+70%甲基托布津WP平均病果率为32.00%,防效为49.83%,与上述药剂相比防效差,一般不提倡选用;72%链霉素和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平均病果率高达50.78%,防效仅为20.38%,生产上不适宜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山西省交城县枣产区危害严重的枣缩果病,于2011年对其进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菌速清水剂800倍液处理外,其余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均差异显著。其中,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1000万单位3%o液防治效果最好,达到97.6%.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1000万单位3‰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1000万单位3%。液6个处理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与菌速清水剂800倍液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