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中国大豆栽培区划的修正 I.修正方案与修正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越胜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0,19(3):203-209
根据我国各地256份大豆品种在南京分期播种及18小时长光照处理试验中熟期组归属及光照反应特性的表现,结合供试品种原产地气候、地理、耕作制度及播种季节类型等,在现行大豆栽培区划的基本上将我国划分为:北方一熟制春作大豆栽培区,第二熟制春夏作大豆栽培区,长江中下游二熟制春夏作大豆栽培区,中南多熟春夏秋作大豆栽培区,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栽培区,华南热带多熟制四季大豆栽培区等6个栽培区10个亚区。  相似文献   

2.
生育期是大豆重要的生态性状,为明确东北大豆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性,搜集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生育期试验。结果表明:(1)将东北地区按熟期和生态条件划分为4个亚区。第一亚区包括以北安、扎兰屯为代表的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该地区积温偏低,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00、MG 00熟期组;第二亚区包括以克山、佳木斯、牡丹江、长春为代表的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等地,该地区气候适宜,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三亚区包括以白城、大庆为代表的黑龙江省西南部、吉林省东北部降水量低的地区,播种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四亚区包括以铁岭为代表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Ⅱ和MGⅢ熟期组。(2)明确了各熟期组大豆的生态特征。MG 000和MG00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一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其他亚区生育前期、后期略有缩短、提前成熟,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生长季节。MG 0和MGⅠ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第一亚区比当地品种晚20~30 d、前期晚7~10 d,在第四生态亚区比当地品种早10~20 d、前期早3~5 d,不适合在这些地区种植。MGⅡ、MGⅢ熟期组仅在第四生态亚区正常成熟,部分品种可以在第二、三生态亚区成熟,生育前期在第二、三亚区比当地品种晚约10 d、在第一亚区晚约20 d。  相似文献   

3.
熊飞 《大豆科技》1999,(1):17-18
竹山县地处鄂西山区,旱地作物面积较大,其主要种植方式为“麦—玉—豆”或“麦—玉—豆—菜”一年三熟、四熟预留行分带轮作套种,其中大豆做为唯一的养地作物与经济作物,对保持地力与提高种植效益起着重要作用。但麦收后抢种大豆,时间短,劳力紧张,致使耕作、播种、...  相似文献   

4.
大豆在我省为粮油兼用作物,建阳、三明地区是我省大豆的主要产区,常年产量占全省总产四分之一。建阳地区1986年总产1326万公斤,三明1985年总产1188万公斤。根据种植方式和收获季节不同,分为秋大豆、春大豆和田埂豆三种类型。七十年代以前,以早稻——秋大豆为主的轮作方式,三明市每年种植10多万亩,建阳种植20万亩左右,七十年代以来,因改制、扩大双季稻,稻——豆轮作的面积不断减少,加以锈病流  相似文献   

5.
石业佳 《大豆科学》1991,10(2):153-156
雷州半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北热带气候,冬天短而温和,偶有寒潮入侵,罕见冰霜,年平均气温23℃,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在15℃以上。加上雷州半岛冬闲田比较多,利用冬闲田多种—造大豆,实行冬大豆——早稻——晚稻,冬大豆——早稻——秋花生,冬大豆——早稻——秋甘薯等一年三熟耕作制,既不与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  相似文献   

6.
衡南县是湖南秋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耕作制度主要是早稻—秋大豆—油菜(或紫云英)一年三熟制。秋大豆一般是中熟的地方品种。研究秋大豆的开花时间和花荚脱落规律,对开展杂交育种、防止花荚脱落、提高单产,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对秋大豆的每日开花时间和花荚脱落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品种来源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75年以早熟大粒高产大豆品种晋豆一号为母本,以美国大豆品种比松为父本进行杂交,经4代系谱选择,三年产量比较选育而成定名晋大23,于1983——1985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春播区区域试验,三年试验结果,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10%。198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定名为晋豆8号。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二、品种特征特性属中熟品种,在太谷春播从播种到成熟生育期为130天,南部临汾,运城夏播生育期为90天。植株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后作秋大豆初步研究与展望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赵玉庭,罗 四川常年有麦、玉、苕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1200万亩,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苕三熟基础上,利用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三个月间隙时间,种秋大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为了证明其实际可行性,并筛选出?..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生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于1962—1964年,在6个点进行大豆品种生态试验。大豆品种生育期从南到北有明显延长的趋势,不同成熟期品种略有差异,极早熟品种对光温生态条件不敏感。在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能满足其生长要求时,在不同地区的生育日数不依地区的积温和纬度而转移。早熟品种较为敏感。各试验点历年平均积温对早熟品种生育期高度负相关。中熟及中晚熟品种只能在本省中部及中南部地区达正常成熟,在熟期方面有明显的界线。 各试验点生育期间(5—9月)的月平均气温,对早熟品种生育期变化呈高度负相关。从南到北生育期间月平均气温每减低1℃,大豆生育期延长4.05天。  相似文献   

10.
关中灌区油菜的轮作和种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粮、棉、油生产全局出发,谈谈关中灌区七十年代中期大面积种植甘蓝型油菜以来,油菜的轮作和种植方式。 一、粮油轮作和种植方式 粮油轮作是关中灌区种植油菜地区主要轮作形式,其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粮油两年三熟和三年五熟 关中中、西部宝鸡峡灌区和其它生产条件较差,人均耕地在二亩以上的地区,种植小麦,一年一熟生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属秋大豆区北缘,过去不种秋大豆,无定型品种可供生产利用。本省南通地区历史上有玉米、黄、赤豆三夹种的习惯,但春玉米八月初收获,夏大豆要到十一月才成熟,由于作物共生期太长,玉米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大豆容易倒伏,产量不高。针对生产上存在的这些问题,1977年用“以夏代秋”的方法开始探索试种秋大豆的可行性及寻求适宜的品种。1978年以后又发展为改间作为纯作,改6尺的宽行玉米为4尺窄行,夏大豆改为秋大豆的密玉米—秋大豆—三麦/蚕豆的新旱三熟制试验。通过生产示范和秋豆品种区域试验,肯定了秋大豆的增产作用、经济效益和本省淮南地区种植秋大豆的可能性。 本项研究在棉区进行了多年试验与大量示范。据1981—1983年31个点次1060亩统计,年总产平均为1180.5斤/亩。此外还有提高地力保后作物增产的效益。推广面积1982年为1.6万亩,1983年4万亩,1984年4.5万亩,累计约10.l万亩。以每亩平均增加收入17.6元计,迄今增加产值为177.8万元。今后的效益将随着面积的扩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部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大豆可一年两熟。春大豆7月收获到次年3月播种,秋大豆11月收获到次年7月底播种,贮藏期长达7-8个月。夏季高温及周年高温环境,不利于大豆安全贮藏。关于大豆种子贮藏方法与指标已有论述。但因地理环境与耕作制的特殊性,南方大豆种子的安全越夏贮藏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早粮分厢套间种多熟制,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实行三种以上作物分厢轮换套种间作的一种种植方式。具体作法是:在秋冬播时6尺开厢(又叫一组或一带),冬种作物与预留空行占地各半,并在空行内间作绿肥、饲料、蔬菜等养地作物。春播时翻沃绿肥,整地套种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冬播作物收获后垄插红薯,或改种高梁、绿豆等夏播作物。第二年秋冬播时,在原来春播作物行内播种冬作物,夏播作物占地成了预留空行,进行分厢轮作。 旱粮分厢套间种,是我县七十年代中期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耕作制度。1983年全县已推广6.5万亩,占旱粮面积的32%。其中三熟5.6万亩,占多熟制面积的86.1%,四熟0.9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地处北纬32—40度,包括冀、鲁、豫、苏、皖五省近300个县和京津二市,耕地2.7亿亩,无霜期180—22O天,年降水量550—1000毫米,年日照2100—2800小时,≥0℃积温为4200—5500℃。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看,属于干旱半干旱中低产地区。适合种植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大豆,目前面积3000多万亩,占全国大豆总而积的30%。实践证明,为了发展这一地区的大豆生产,加速品种改良是当务之急。本文以1973—1982年连续十年实验研究为基础,对中低产区大豆品种改良问题作些初步分析,以参加这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发展大豆生产提高大豆自给率──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展望浙江省农业厅农作局严兆南一、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大豆是我省重要的旱粮作物之一。因品种类型和播种时期的不同,在耕作制中有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三种类型。浙江省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有...  相似文献   

17.
走粮豆轮作均衡持续丰产的农业发展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大豆和其他豆类均可共生固氮,根茬落叶多且较易腐解,是良好的养地作物。粮豆轮作具有培肥地力、调节作物茬口、防治作物病虫害、促进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我国是大豆等多种豆类的起源国,以粮豆轮作为基础的耕作制度和以有机肥料(含农作物秸秆还田)为主体的施肥制度,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早在汉代,黄河中下游南部地区就建立了麦一豆一杂谷两年三熟为  相似文献   

18.
“衢秋1号”经多年试种示范,表现亚有限结英习性、植株高、节数多、粒大皮薄、品质优、商品性好、抗逆性较强,适宜浙西地区作秋大豆推广种植。栽培管理上要求适期播种,以7月下旬至8月初播种为宜,11月上旬成熟;种植密度1-1.2万株,掌握控氮适磷钾,并在初花期喷施500ppm烯效唑控高增英增粒,注重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9.
轮作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措施,旨在探讨常用和潜在的轮作植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抑制作用.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轮作体系改进提供技术支持.2006年,选择5种轮作植物(大麦、红三叶草、万寿菊、亚麻、玉米)与感病品种一起种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圃;2007年种植玉米、小麦和感病大豆.检测两年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2008年所有小区种植感病大豆,测定大豆产量.结果表明:连续种植大豆的处理卵数量增加了13%,而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和大麦茬后复种红三叶三个处理的土壤中卵的数量明显减少,减少率分别为80%、58%和68%,其他轮作处理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密度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轮作区大豆产量也有提高.结果显示:合理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以及大麦后复种红三叶草可以减少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好于常规轮作作物玉米.而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在黑龙江省的播种面积,则可以确定能够使土壤中胞囊线虫密度减少,同时义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合理的轮作方式为万寿菊一玉米一大豆.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根腐病发育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不同农作物专业化和集中化种植 ,全面要求科学依据的轮作结构和大豆轮作饱和度 ,推广到生产上可获得稳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并达到植物卫生部门的认可。1981- 1984年在全俄大豆所耕作研究室的轮作试验中 ,研究了大豆根腐病的发育动态、连作和不同大豆轮作饱和度及前作的影响。研究了大豆饱和度为 33 3%、4 0 %、5 0 %、6 6 6 %的五个轮作试验 ,根据大豆生育期研究根腐病的分布和发育 :叶原基出现(0 ) ,第一片三出叶发育 (1) ,第四片三出叶发育 (2 ) ,开始开花 (3) ,大量开花 (4) ,籽粒开始形成 (5、6 ) ,籽粒形成和成熟 (7~ 1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