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吉林省柳河县绿色稻米生产区,采用2001—2003年3月1日后当地有效积温和越冬代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蛾数据,用双参数韦布尔函数模型探讨了有效积温和诱捕器诱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性,由韦布尔函数模型y=100×{1-exp[-(x/384.173 9)3.954 3]}确定当地越冬代水稻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247.010,350.172,447.769℃。借助该模型,只要知道当地3月1日后有效积温就可以预测相应日期诱蛾量,可及时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94~1998年5年的越冬代二化螟赶蛾资料分析表明:田间赶蛾与1代二化螟的发生期、发生量有极显著相关性。①y=9.5+0.875 x(y—越冬代蛾高峰日理论值,x—20%田块见蛾日);②y=0.766 9+1.606 6‰x(y—1代二化螟实发程度理论值,x—自赶蛾日起至20%田块见蛾后7d累计蛾量);③y=31.294 9+2.038 x(y—越冬代总蛾量理论值,x—自赶蛾日起至20%田块见蛾后7d累计蛾量)。  相似文献   

3.
水稻二化螟性诱蛾量与测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采用水盆诱捕器,对越冬代水稻二化螟的累计诱蛾量与水稻受害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5日至7月1日每块稻田二化螟累计诱蛾量与相应稻田田间卵块密度、稻株受害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二化螟卵块密度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z的回归方程为y1=0.0022x-0.1877;水稻枯鞘株率y2和枯鞘穴率y3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0023x-0.2907,Y,=0.0114z-1.0918;水稻白穗株率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为y1=0.0015x-0.2718。由二化螟发蛾高峰日前的性诱捕器累计诱蛾量,可以准确预测田间二化螟的卵块密度和水稻受害水平。提前1~2周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1~2006年二化螟测报资料分析,单双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为越冬代、三代蛾量大幅上升,而一、二代蛾量则大幅下降,即一、四代发生为害加重,二、三代发生为害趋轻,其种群结构消长呈谷形曲线,全年二化螟虫发生为害与二、三代螟虫种群发生量密切相关,明确越冬基数上升、越冬成活率提高、受虫比变化幅度大、生育期与发生期吻合度改变、高秆品种推广是形成单双混栽区水稻二化螟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测报灯系统和性诱剂系统2种智能工具监测水稻二化螟越冬代的虫情动态.结果表明,2种智能工具对二化螟的诱测效果均较好,测报灯系统峰型明显、 虫量集中,性诱剂系统诱测日期早、 虫量诱集多,两者主蛾峰日与田间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化蛾高峰相近,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1-2006年扬州市邗江稻区二化螟调查测报资料,统计分析了该种群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结果显示,6 a间整个稻区二化螟一、二代蛾盛发期多出现于5月中旬和7月下旬,蛾和卵高峰期具多峰现象;2001-2003年越冬残留和一代幼虫量及螟害率变化一致,其余3 a间一代和冬后残留幼虫量变化相反,仅与一代螟害率一致,其中2003年螟害发生最重。研究还表明,除去外源因素影响,二化螟冬后残留和一代幼虫量高低可评估当年螟害率及预测翌年该虫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害虫发生期预测中,发育进度预测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依据气候条件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始盛蛹时的虫龄分布,可以预测非越冬代的化蛹进度,但是不能预测越冬代的化蛹进度、温度、光照、湿度、食料是影响二化螟发育进度的主要因素,环境不同,其发生发展的特点必然不同。非越冬代所处的环境比较稳定,而越冬代所处的环境变化很大,在经历了短日照与低温的冬季之后,到翌年化蛹时,特别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的种群正好碰上气温多变的季节,这是引起它化蛹进度波动大而不易预测的重要原因。为了弄清外界因素对越冬滞育的二化螟生理上的变异,进一步了解越冬代二化螟化蛹  相似文献   

10.
2004~2011年,在湖南省汨罗市对灯下二化螟越冬代诱蛾情况进行了逐日观察记录,结合当地多年来该害虫的发生及防治情况,摸索出了依据灯下蛾峰日确定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方法:防治适期=灯下第二蛾峰日(月-日)+产卵前期(天)+卵历期(天)。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预测准确,可在今后的虫情测报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0.3%印楝素乳油防治高粱条螟和水稻二化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0.3%印楝素乳油以90 mL/667m2对水45 kg喷雾,对高粱条螟和水稻二化螟进行田间防治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3 d对高粱条螟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3.3%和80.95%;施药后7 d对高粱条螟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达92.69%和95.65%,均达到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且不残留、不污染环境、不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东省水稻螟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化螟在水稻稻区普遍发生,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呈上升趋势,在部分稻区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对螟虫种群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杂交水稻高产节氮栽培试验中的不同栽培模式,缓释尿素(SCU)及不同类型肥料,普通尿素不同施氮水平及施肥方式等,对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栽培和轻简栽培,缓释尿素(SCU)和其他几种新型肥及配方肥都能减轻二化螟的发生危害,普通氮肥施氮过多则加重危害。杂交水稻高产节氮栽培,一般施纯N杂交稻150~180 kg/hm2,超级杂交稻195~225 kg/hm2较为适宜。坚持科学施用氮肥,推广应用控缓释肥和适氮适磷钾复合肥,不仅使水稻获得高产,而且可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因氮肥流失而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万安县植保植检站1998~2011年第1代二化螟灯下始见期、高峰期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预测式:y=0.436 0+0.864 5x,利用该预测式对2011年第1代二化螟发蛾高峰日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发蛾高峰日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江西二化螟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稻螟虫发生和为害的历史,阐述了江西二化螟暴发成灾现状及其种群演变规律;在总结二化螟药剂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抗性二化螟的替代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were conducted as the test objects to investigate control of a new pesticide(chlorantraniliprole) with preparation of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 40% EC to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 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40% EC had effective control to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for its excellent control efficacy and long persistence period. Seedling protection efficacies were between84.2%-100%, 90.1% and 92.1%, and insecticidal efficacies were between 84.6%-100%,90.7% and 93.8% 36 days after application of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 in treatments with 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 40% EC for first generation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control. The dead panicles were between 0.2%-1.4%, 0.8%and 0.7%, pest plant rate control in 0.4%-2.2%, 1.1% and 0.9%, and the rates of damaged rice plants were between 82.4%-97.6%, 90.2%-91.2% and 91.4%-92.8%,30 days after application of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 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 40% EC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control. It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seedlings, protect spike, increase grain number and grain weight, which promoting the increase production income effect. The real estate increased by 9.7%-12.3%, 10.9% and 11.2% than water treatment(CK) with a very significant level, while the incomes were higher than 1 719.19-1 998.22, 1 956.52 and 2 057.83 yuan.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3种越冬水稻螟虫耐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比较了南京地区同一越冬时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耐寒能力及其不同越冬期耐寒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越冬中期老熟螟虫的过冷却能力以三化螟最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 ,越冬后期三化螟过冷却能力仍高于二化螟 ;三化螟和二化螟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大螟 ,说明其过冷却能力的差异与体内含水量有一定关系 ;大螟的过冷却点随温度降低和龄期的增加而升高 ,表明其以耐冻对策越冬 ,而三化螟和二化螟过冷却点则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表明其以避冻对策越冬  相似文献   

19.
以二化螟为材料,研究了新有机磷杀虫剂 P-135光学异构体生物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P-135光学异构体对二化螟幼虫在生物活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内、体外酶系反应、虫体触杀及植物内吸活性等方面均证实了这一点,其中 P-135(+)体毒力最高。P-135(±)体次之,P-135(-)体毒力最低。采用点滴法和管测法,P-135(+)体的毒力是P-135(-)的7.59倍(点滴法)和7.36倍(管测法)。P-135的3种异构体对二化螟多功能氧化酶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1995年以来金坛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发生动态与防治方法,从冬后基数调查、灯诱成虫数量、秧田期与大田期的防治药种、成熟期考察等几方面分析了二化螟种群的消长动态,总结了二化螟的测报与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