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棉由于产量高、质量好、效益显著,迅速在全国主要棉区推广种植.随着种子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棉花F1杂交种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棉农的需求.因此,向棉农提供高质量的杂交棉花种子是适应棉花种子市场需求、提高种子企业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几年来对杂交棉人工制种技术进行不断探索和改进,杂交棉制种保障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杂交棉种子质量超过了国家标准,经销商青睐,棉农欢迎.  相似文献   

2.
刘平 《种子科技》1998,(5):42-43
棉花人工杂交制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杂种优势的利用,是今后棉花生产发展的新途径。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核心是生产杂交种子。人工杂交制种是当前生产杂交种子的主要手段,其技术比较简单,群众容易掌握。为生产优质高产杂交棉种子,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选好对路组合。一...  相似文献   

3.
杂交棉制种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经济有效地生产杂交种子,是生产上利用棉花杂种优势的前提条件之一,杂交棉制种包括人工辅助授粉和昆虫传粉两大类。概述了杂交棉不同育种途径的制种研究和生产实践,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新的制种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人工去雄杂交制种在棉花生产上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杂交棉生产的日益扩大.人工杂交制种的规模和难度均在增加,探索高质量、低成本的人工制种技术是杂交棉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几年来在生产基地一线从事棉花制种的经历.摸索出一套提高杂交棉制种产量和质量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花杂交制种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制种问题一直是制约新疆杂交棉推广的主要瓶颈。本文介绍了几种新疆常用的杂交棉制种方法,并比较新疆与内地在杂交棉制种方法上的异同:不同的制种方法在两地的制种效率明显不同。内地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制种效果最佳,其次是免去雄套管隔离制种法,不育系人工制种法产量较低;而新疆正好相反。建议新疆采用免去雄套管隔离制种法进行常规杂交棉制种,不育系人工制种法将成为生产杂交种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棉花杂交制种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七师农科所一直进行杂交棉育种,选育了多个有希望的品系。杂交棉制种有多种方法,目前生产上仍以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法应用为主,严格执行杂交棉制种技术规程,确保杂交种的纯度和质量是杂交棉制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当前,棉花杂交种子生产仍然以人工去雄授粉制种为主。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制种用工难、工价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受国际棉花市场的冲击,国内棉花价格低迷,植棉效益降低,棉花面积持续下滑,棉种市场尤其是杂交棉种市场疲软,从而导致棉花杂交制种规模锐减,制种价格提升空间更小,形成制种成本与难度增加,制种效益难以提高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8.
常规棉在湖北的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的杂交棉产量经历10年徘徊,杂交棉育种遇到瓶颈;杂交制种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制种成本逐年上升;杂交种市场混乱,同质化严重,种子质量良莠不齐;杂交棉种植密度过低.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常规棉产量与杂交棉相当,农民没有留种的习惯,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另外,常规棉具有用种成本低、稳产、容易增产且管理相对简单等特点,更符合棉花生产轻简化、机械化的趋势要求。杂交棉和常规棉并存、共同发展的状况会存在较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刘平 《种子》1999,(4):40-40
棉花人工杂交制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杂种优势的利用,是今后棉花生产发展的新途径。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核心是生产杂交种子,人工杂交制种是当前生产杂交种子的主要手段,其技术比较简单,群众容易掌握。为生产优质高产杂交棉种子,必须正确掌握好以下几点。1选好对路组合杂交组合优势的强弱,对杂种后代增产起决定性作用。我地一般选用“中杂028”杂交棉种,它的主要优点:一是二代杂种优质高产抗病,与“徐州553”相比,增产15.7%,纤维长,色泽白,品质优,抗黄枯萎病;二是“中杂028”正反交的杂种优势相近。2培青壮苗和地膜覆盖移栽一般…  相似文献   

10.
棉花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具体表现在产量、纤维品质、抗病虫等性状上。杂交种子生产是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由于人工杂交制种成本逐年提高,简化、高效、低成本的制种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杂交棉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实践表明,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仅能简化制种方法还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目前已成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不育细胞质对棉花形态建成、花药发育、产量形成和纤维发育等均有一定影响,并且存在不利于棉花生长发育的负效应,从而限制了“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杂交棉的进一步推广利用。为此,综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对棉花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其负效应产生的分子基础,并初步探讨了克服棉花不育细胞质负效应的潜在途径,以期为生产上选育和改良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和强优势“三系”杂交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棉花雌雄异熟系E—81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81是国内外第一个具有低酚指示性状和柱头外露性状的棉花雌雄异熟系。应用E-81进行“两系法“杂交棉制种,不去雄,人工直接授粉异交率在98%以上。并可利用指示性状,鉴定杂交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抗虫杂交棉主要是人工去雄杂交种和核不育杂交种。人工去雄制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种子价格高,实际生产中部分种子企业使用人工去雄F2种子当作F1种子,产量优势大幅度降低.抗虫性和纤维品质整齐度变差.伤害了棉农和棉纺加工企业的利益。利用核不育系制种.制种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去雄.其制种效率比人工去雄法高3倍以上.种子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棉花杂交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棉业的发展.尤其是抗性杂交棉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棉农所接受.棉花杂交种生产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早发高产是杂交制种效益的保证。目前,我国棉花杂交制种主要集中在豫东、苏北、冀南,可应用如下措施促进早发高产。  相似文献   

14.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培育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促进棉花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在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对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类型、培育与利用、杂交种生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介绍17种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基因类型及其不育性遗传,通过采用自然突变体的选择、人工诱变、人工转育和改良、生物技术创造等方法培育核雄性不育系,应用于棉花育种研究,中国选育出利用ms14和ms5ms6的核雄性不育杂交种28个,杂交制种技术方法和标记不育系的研究进展为高效简化的杂交制种技术提供支撑。分析指出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前景较好,提出核雄性不育杂交种扩大应用的技术关键是要在标记不育系的研究和创造方面取得突破,在当前核不育杂交种制种中采取不拔除可育株、标记后人工辅助去雄可节约制种用工而不降低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5.
孙勤辛 《中国种业》2013,(10):68-69
通过利用“三系”杂交法生产棉花种子,可使棉花杂交制种程序规范,操作简便,可以降低制种成本,提高种子纯度,使棉花杂交种子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替代人工去雄生产杂交棉种的有效途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杂交F1代种的示范种植中,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出望广大同仁、棉农共同讨论解决。  相似文献   

16.
杂交棉以其生长势强、生长发育快、高产、多抗、品质优良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棉花育种家的关注和广大棉花种植者的青睐。为提高杂交棉制种产量,确保杂交棉种子的质量和纯度,下野地试验站依据近年来棉花制种方面的一些经验,认为进行大面积杂交制种,应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哈密垦区杂交棉人工去雄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棉人工去雄是杂交棉制种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可大大提高杂交棉制种的产量和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哈密垦区杂交棉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新疆杂交棉品种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棉花杂交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品质与抗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强优势的陆地棉杂交种一代可比常规品种增产10%~30%;有些杂交种的二代也有较强的增产潜力,增产幅度可达5%~10%。由于新疆特有的"矮、密、早"栽培模式,用种量大,而杂交棉制种成本高,  相似文献   

19.
杂交棉在兵团的大面积种植使新疆棉花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皮棉产量提高幅度较大,但是,杂交棉制种技术一直未能有效地解决,制种问题成为制约新疆杂交棉推广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20.
抗虫杂交棉制种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是抗虫杂交棉能否推广、推广面积多少、推广效益和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好的杂交种子,抗虫杂交棉才能在棉花生产上发挥出其高产、优质、抗虫的优异特性。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方法与常规杂交棉的制种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抗虫杂交棉亲本中至少有一个亲本是抗虫的。抗虫杂交棉制种根据父本的育性及去雄方法又可分为人工去雄制种、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和化学杀雄制种等三类,前两种当前应用较为普遍。本文仅以抗虫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方法为例,针对抗虫杂交棉制种的主要技术和环节,分析探讨其全程质量监控的关键技术和应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