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及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明 《种子》1990,(5):47-50
在杂交水稻的繁殖和制种过程中,亲本不育系种子的纯度不仅直接影响繁殖制种的产量,而且还影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发挥。本文通过对13个不育系两地三季鉴定试验结果的分析,力求对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变异及鉴定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直播栽培模式应用于三系不育系繁殖还处在一个摸索与探讨阶段。为此,笔者近年来对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直播高产繁殖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改传统水育秧移栽或软盘旱育秧抛秧生产为"不育系直播,保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不育系高温下繁殖孕而不实的原因浅析重庆市永川市种子公司(632160)陈毅敏繁殖是杂交水稻“三系”制种工作基础而关键的环节,但多年来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天气下,繁殖与制种产量差距很大。如1992年我市繁殖汕A11.6hm2,据授粉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依据育性转换期和抽穗扬花期的温度,筛选出保山市为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分析了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有利条件,在繁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安全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对今后繁殖试验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轼 《种子科技》1993,(1):34-34
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的传统方法是二期或三期父本栽培,不育系单产较低。在同等插植规格条件下,造成繁殖产量远比制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保持系的单株总颖花数一般比恢复系少,父母本间的颖花比则是决定结实率高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不高不稳、种子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利用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发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筛选最适宜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该系统以同时满足不育系育性敏感安全期和抽穗扬花安全期光温条件为依据,采用Java语言编制而成。针对不育起点温度为22.0℃、22.5℃、23.0℃、23.5℃和24.0℃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分别筛选到24、29、20、21和22个安全系数优于海南三亚冬繁的基地,以上5种不育起点温度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最佳繁殖基地繁种成功概率分别可达83%、93%、100%、100%和100%。2010年,在应用本系统筛选到的云南保山繁种基地进行了不育起点温度为22.0℃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繁殖,单产达8 437.5 kg hm-2,创造了我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产量最高记录,证实采用该计算机系统选择两用不育系繁殖基地是有效的。因此,采用本系统筛选到的繁殖基地进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可望解决海南冬季繁殖风险大、产量不高、种子质量差以及冷水串灌繁殖产量不高不稳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技术是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和核心种子生产的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退化的现象和原因。针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退化的原因,对现行繁殖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提高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率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森和 《种子》1995,(1):38-39
提高不育系异交结实率是杂交水稻制种超高产的关键。根据高产分析,制种产量200公斤/667m2以上.异交结实率要达45-60%以上。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制种产量,必须从提高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入手。本文就有关提高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率的机理及措施问题进行探讨研究。1提高杂交水  相似文献   

9.
光敏核不育系的利用是水稻育种上继矮秆和三系杂交水稻后的第三次突破性的种子革命。是杂交水稻的发展趋势。但是,光敏核不育系在制种过程中其育性  相似文献   

10.
我场位于洞庭湖西汉腹地,海拔26~28m,系首批国家级原种场,承担着全省不育系生产的主要任务,并辐射到周边省份,是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重要生产基地。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繁殖产量不太理想。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对影响高产的不良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与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湖区生产的不育系繁殖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种子》1984,(4)
杂交水稻珍汕97不育系繁殖,常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导致高产年分种子积压,低产年分种子不足。为了弥补因自然条件造成的缺陷,解决不育系繁种产量年度之间的不平衡;摸索不育系的繁种减少代数,保持种性,必须进一步测定珍汕97不育系和国际26新、陈种子配制成汕优六号的杂种优势,及其在生产上利用价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省种子公司在玉屏县 (省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基地 )安排了珍汕 97不育系繁殖 6 6 7hm2 ,代玉屏县种子公司繁殖V2 0不育系 3 33hm2 ,在当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受灾减产的情况下 ,珍汕 97A与V2 0A入库产量分别为 1485 9kg和1万余kg ,两个不育系繁殖单产分别 15 0kg和 2 15kg。亲本种子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取得了该制种点上历年来少有的产量 ,其主要技术有以下几点。1 安排好始穗扬花期 ,确保花期相遇花期相遇是提高繁殖产量的前题 ,根据该地多年来天气情况 ,把繁殖安排在 7月上旬始穗扬花授粉 ,易夺得高产该时段气温适…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三系种子柱头残迹夹持率的观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杂交水稻三系选育及种子繁殖、制种等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把不育系种子和保持系种子互相搞错的事故,影响选育和制种工作。在生产中,也有误将保持系种子当杂交种种子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多效唑抑制杂交稻种子穗发芽效果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庆丰乡是全国杂交稻种子重点生产基地。常年生产杂交水稻制种、繁殖5万亩左右,但因在不育系和制种田收获前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连续阴雨天气,使繁殖田或制种田母本穗子上产生不同比例的穗发芽。少则3~5%,重则超过20%,这不但降低了种子的利  相似文献   

15.
两系不育系的繁种是两系杂交水稻生产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4个北方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在海南不同年份间的育性表现,研究不同光温背景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及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系育性转换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其中温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育性恢复程度,在育性敏感期间,适时低温有利于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提高,而高温对自交结实不利。针对海南地区的生态条件,选育临界温度适当、光温互补性强的不育系类型,以降低繁殖风险。  相似文献   

16.
发展杂交水稻生产,是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保证杂交稻的顺利发展,种子是基础。为此,自杂交稻问世以来,我们就组织专门班子,狠抓了杂交稻的种子生产。1976~1986年全省累计繁殖不育系种子1221万公斤,生产杂交一代种子33600万公斤,为各个时期杂交稻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17.
科技     
《种业导刊》2016,(4):32
正简化杂交稻制种解决方案问世一项为解决在水稻杂交稻制种中不育系的包穗问题提供了很好解决方案的研究成果,近日在《植物细胞》杂志在线发表。杂交水稻的制种过程需要两个亲本材料——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然而水稻不育系常常具有"包穗"的特性,为杂交稻制种带来很大困难。水稻最上节间特异伸长突变体eui1的发现为育种家培育杂交水稻的高位茎节伸长不育系提供了可能,eui1具有解除不育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底, 共有427个两系组合通过审定。两系杂交水稻已经奠定了在我国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而光温敏核不育系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基础。本文从实用性角度研究了1994年以来通过审定和获得新品种保护权的两系组合所涉及的130个光温敏核不育系, 分析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基本来源和其中126个不育系的系谱。以原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起点演绎了不育系之间的衍生关系, 介绍了大面积应用及获得新品种保护权的73个不育系的系谱, 归纳了新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成途径。讨论了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类型与其核不育基因来源的关系。提出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过程中, 有必要通过系谱分析不育系之间的衍生关系, 对不育系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强调了促进光温敏核不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对加快实用性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积极应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两系不育系被发现以来,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几十年间取得显著成就。本文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两系不育系及两系品种审定数据等信息,概述了目前为止我国两系不育系及两系杂交稻品种审定情况和良好发展态势,将四川省和湖南省两个育种大省的两系杂交稻审定情况进行了对比和育种方向的分析,并对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种子》2018,(10)
利用湘陵628S、广粘63S不育系和五优稻4号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了综合性状较好的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泉298S,达到了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