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完善彭阳县冬小麦北移区栽培技术体系而进行的 2、4、6、8、10 cm5个播种深度试验结果表明 ,该区冬小麦适宜播深在 4~ 8cm,其中以 6 cm播深的冬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张家口地区位于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1'~42°10',气候特点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长而寒冷、夏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7.6℃,最低温-25℃.历史上曾多次试种冬小麦都不能正常越冬.近年来,随着强冬性小麦品种的培育成功以及大气温度变暖,我区经过三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多点试种研究都取得了成功,越冬返青率96%,产量420kg/667m2,为冬小麦北界北移提供了技术保证,为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依据.现将试验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引进和自育的 6个品种在宁南山区冬小麦北移区进行的品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冬小麦品种彭选 4号、西峰 2 2、兰天 7号综合性状好 ,比对照品种吕旱 2 4 6 3分别增产 12 8.2 3%、12 5 .2 3%、117.71% ,是宁南山区冬小麦北移区的适宜品种 ;泰 91- 2 4综合性状较好 ,比对照品种增产 2 2 .5 2 % ,属次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4.
冬麦北移地区提高冬小麦越冬存活率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唐新燕 《农村科技》2014,(10):15-16
<正>一、试验目的选择巴楚县冬小麦主栽品种新冬20号进行常规栽培条件下的播量试验,找出最适合的播种量,为巴楚县冬小麦生产提供依据。二、材料与方法1.播量设置供试品种新冬20号,千粒重48克。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每667米2播种量12千克,25.0万粒;处理2,每667米2播种量14千克,29.2万粒;处理3,每667米2播种量16千克,33.3万粒;处理4,每667米2播种量18千克,37.5万粒;处理5,每667米2播种量20千克,41.7万粒。2.试验地点试验地设在阿克萨克玛热勒乡11村1组,地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Northing of Winter Wheat"in Hebei,DSSNWWH),为提高农业系统决策的科学性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方法。[方法]介绍了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开发流程、运行向导以及输入输出方式,并对该系统的相关预测结果进行了实际验证。[结果]该研究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以往气象数据或当地气象预报的基础上,对某一冬小麦品种在河北省北部某一地区能否安全越冬及其生长发育状况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用户可根据预测结果来判断该品种在这一地区能否种植。[结论]该研究建立的DSSNWWH可有效地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为冬小麦的北移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播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我区适宜的播种量为17.5~21kg/667m^2。该播量范围,个体发育良好,群体结构合理,收获穗数适宜,产量因子协调,从而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2.9%,而目前冬小麦种植品种主要为山冬6号。为了探讨山冬6号栽培的最佳技术,本文作者在拉萨地区进行了山冬6号不同播量的试验研究,得出本地区合理播种量为15-17.5kg/亩,为山冬6号在拉萨地区的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41-344
山西忻定盆地近20 a来秋冬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传统的小麦播种技术已不再适应新时代小麦生产方式。试验以忻麦6160为材料,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相同,随着播量的增加,成穗数明显增加,穗粒数则减少,千粒质量略有降低;而播量相同,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穗数减少,穗粒数减少,千粒质量减少;实际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忻定盆地由以往最适宜播期9月18—25日变为9月23—30日,播量以每公顷225 k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辽宁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分析及区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辽宁地区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背景特点,认为气候变暖有利于冬麦北移;在气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因子和指标,建立区划要素风格推算模型,运用GIS技术完成了辽宁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得到冬小麦适宜种植北界。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适合大面积高产的冬小麦播量,以山东省主栽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取大区试验设计,设置75、150、225、300、375、450 kg/hm2共计6个播量处理,研究不同播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300 kg/hm2以内有利于培育健壮个体,促进叶、蘖、根的同伸性;随着播量的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济麦22在鲁西南地区的适宜播量为150~225 kg/hm2,最佳播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于2004~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植株C-N的积累、运转规律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晚播(10月22日播种)可以提高冬小麦成熟期单茎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开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量以及转运干物质和氮素对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适当晚播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由此可见,高产小麦适当晚播有利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10月中旬前均可种植,品种选择应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10月上旬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冬前难形成壮苗,容易遭受冻害影响,特别是偏春性品种,但可通过提高播量和选种抗寒品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小麦适播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是中国小麦主产区之一,但近30年来,其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一直在6750 kg/hm2左右徘徊,育成在正常年景产量能稳定达到7500 kg/hm2小麦品种一直是小麦育种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本文对四川盆地麦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品种生态类型和种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下,如能育成弱春性的"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将稻麦两熟制小麦的播种期从目前的11月上旬提前到10月20日左右,就能开发利用更多的水稻收获后的光热资源并有效避开小麦成熟期的高温天气,从而突破现有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达到7500 kg/hm2以上。由于四川盆地麦区还没有育成早播早熟型品种,相关研究也很少,因此作者认为在利用现有弱春性品种早播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强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的育种,以尽早实现四川盆地两熟制小麦早播早熟和超高产。  相似文献   

15.
在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涝池村杨小庄进行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试验,试验冬小麦品种为西峰系列的陇育4号,试验分为全膜覆土穴播、传统覆膜穴播、侧膜播种、露地条播(CK)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具有增温保墒效果,冬小麦出苗快、生长健壮、抗倒伏、成穗率高、穗大粒饱、产量高,是旱作农业区冬小麦高产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利用36年(1970—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菏泽市局地气候变化对来年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相关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局地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冬小麦的冬前生长具有较大影响。由于传统播种期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来年小麦的产量,所以研究冬小麦产量与播种—出苗间平均气温之间关系,并找出适合本地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无疑对提高来年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播种期严重干旱的1989、1991、1993和1994年,对三种播种方式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含水量在11%—15.4%的范围内,抢墒播种,小麦出苗早,出苗率可达90%以上,苗情发育较好,产量最高,亩产可达127.3—310kg;0—20cm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干旱寄种,比雨后播种出苗早,出苗率可达70%以上,苗情稍优,亩产可达36.2—295.2kg,位居第二位;雨后播种.出苗最晚,产量最低,亩产只有34.5—264.2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冬小麦撒播种植播期与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播期、播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差异,播量对穗数的影响较大;播期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与播量互作的影响不显著;冬小麦长6359撒播的产量在6 723~7 261 kg/hm~2,适宜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3日,播量为300.0~450.0 kg/hm~2。在品种、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中,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同期播种,中穗型品种产量为最高。[结论]在一定的播期、播量范围内,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进行撒播,早播可适当降低播量,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提高主茎成穗数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