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夏威夷商品苗圃自然感染玉米退绿斑驳病毒 MCMV 的玉米病株上收获种子,在内布拉斯加州测定 MCMV.用播种后14天的幼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症状学和机械传播观察,由三家种子公司提供的25批长出的42000株玉米中,有27株发病,从而证实了MCMV 可通过种子传毒.本文还分析了与种子传毒有关的几个因子。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的地理分布、寄主、为害情况及传播途径,并结合上述特点对该病毒入侵辽宁省的潜在风险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PCR点突变的方法,对豇豆退绿斑驳病毒(CCMV) RNA3的cDNA克隆进行突变,突变体TP7是在外壳蛋白基因之前突变形成一个独特的Sal I酶切点;TP8是在3a基因之前突变形成一个独特的Bam H I酶切点;AG 1是在外壳蛋白基因之后突变形成一个独特的Not I酶切点。TP7、TP8、AG1体外转录产物分别与CCMV RNA1、RNA2的c DNA克隆的体外转录产物混和后接种豇豆,结果表明,接种后第6 d TP7植株首先表现出症状,9d后TP8、AG1和野生型CCMV接种的植株表现出症状,TP7的症状发展最快。
采用TP7、TP8、AG1接种20 d的毒源植株,按TP7+TP8、TP7+AG1、TP8+AG1等量混合汁液接种豇豆,接种20 d,通过RT-PCR分析接种植物,在TP7+TP8和TP7+AG1混合侵染中,TP7在混合侵染中占优势,在TP8+AG1的混合侵染中,TP8和AG1的种群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4.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是我国对外公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根据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得到特异性引物及Taqman荧光探针,建立了MCMV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并对其灵敏度与特异性进行了研究。该方法针对2个不同来源的毒株均能得到典型扩增曲线,而没有从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玉米粗缩病毒和玉米矮花叶病毒的RNA得到扩增曲线,表明引物与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针对玉米褪绿斑驳病毒RNA不同稀释度样品,实时荧光RT-PCR检测低限达到10-5稀释度,检测灵敏度要比普通RT-PCR高出100倍。因此,本研究建立的MCMV实时荧光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快速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入侵损失指标体系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是我国进境检疫性病毒,严重危害玉米的生长,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文中根据科学性、系统优化、通用可比及实用性原则,结合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特点,系统构建了玉米褪绿斑驳病毒损失评判指标体系,共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并对其在我国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作出初步评估,经估算,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对我国造成的潜在直接经济损失达140.95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6.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与马铃薯Y病毒科的部分病毒复合侵染导致玉米致死性坏死病。利用Maxent模型,分析预测了MCMV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显示,MCMV在全球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大洋洲东部局部地区,亚洲、非洲、北美洲的南部地区,南美洲的西北和东北部地区;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地区。根据预测结果,提出对MCMV的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玉米褪绿斑驳病毒 (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 MCMV)对我国玉米生产的经济损失,通过收集、整理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市场价格以及MCMV潜在地理分布、危害和防控等相关数据,基于随机模型利用@RISK软件分别预测MCMV在不防控和防控场景下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结果表明,在不防控场景下, MCMV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总量的90%置信区间为329.44亿~508.96亿元;而在防控场景下, MCMV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总量的90%置信区间为51.62亿~76.23亿元,可挽回潜在经济损失的90%置信区间为278.38亿~437.93亿元。说明MCMV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检疫阻截防控工作,保障我国玉米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信号途径在玉米响应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mottle virus, MCMV)侵染中的作用,利用外源喷施茉莉酸甲酯 (methyl jasmonate, MeJA)方法,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以及玉米原生质体过表达探究JA信号途径是否参与玉米抗MCMV侵染。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 MCMV在外源喷施MeJA的玉米植株上引起的褪绿和花叶症状明显减轻, MCMV基因组RNA积累水平下降了69%,外壳蛋白 (coat protein, CP)积累水平下降了43%,表明MeJA处理提升了玉米植株对MCMV的抗性。在沉默JA信号途径抑制基因 ZmJAZ5的玉米植株上,相比于对照植株, MCMV引起的褪绿及花叶症状也明显减轻, MCMV的基因组RNA积累水平下降了71%, CP积累水平下降了56%。在玉米原生质体中过表达ZmJAZ5后,与对照相比, MCMV基因组RNA积累水平上升了1.58倍, CP积累水平上升了1.34倍。表明JA信号途径在玉米抵抗MCMV侵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褪绿斑驳病毒 (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 MCMV)的潜在分布范围,基于MCMV的全球分布数据,筛选影响其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MCMV在历史(1970—2000年)和未来(2021—2040年)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 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均值为0.941,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历史气候条件下, MCMV在全球具有广泛的适生范围,在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均存在适生区;在我国其适生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和南部地区,总适生区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1.62%。未来气候情景下, MCMV在全球的适生性有所降低,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有所减少,但适生范围仍较为广泛;未来气候变化虽不利于MCMV在全球的进一步扩张,但可能更利于其在欧洲生存。MCMV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广,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历史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均存在高适生区,因此建议进境口岸检疫部门应加强检疫检测,严防MCMV传入;内检部门应加强检疫监测和防控,严防其扩散。  相似文献   

10.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种子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达到从种子源头控制病害流行危害的目的,本文通过应用药剂消毒、干热处理、干热处理结合药剂消毒、温汤浸种、温汤浸种结合药剂消毒等5种方法,对感染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种子进行种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干热处理结合药剂消毒最好,相对防效为100%,增产12.36%,其次是干热处理,防效为93.46%,增产11.33%;温汤浸种结合药剂消毒,防效为80.47%,增产11.00%;药剂消毒,防效为73.93%,增产9.27%;温汤浸种,防效为58.2%,增产7.21%。  相似文献   

11.
2011年4月,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植物检疫实验室采用DAS-ELISA、RT-PCR及序列测定验证的方法,从一批阿根廷进境玉米种子上同时检出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和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mosaic virus,MDMV)。这是福建口岸首次检出上述2种病毒。  相似文献   

12.
葫芦种子传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的葫芦植株上收取种子,通过苗期症状观察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免疫捕获反转录PCR(IC-RT-PCR)法测定葫芦种子的带毒情况,并用生物学接种方法测定葫芦种子携带病毒的侵染活性。苗期症状观察法结果表明,199株幼苗有2株表现花叶斑驳症状,种子传毒率为1.01%;而利用DAS-ELISA和IC-RT-PCR法随机检测30粒葫芦病株种子,CGMMV检出率为100%。种子各部位携带的CGMMV接种葫芦表现典型的花叶斑驳症状,表明葫芦种子携带的CGMMV具有侵染活性。DAS-ELISA检测葫芦种子CGMMV的灵敏度为1/5120种子研磨液。  相似文献   

13.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快速检测玉米褪绿斑驳病毒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是我国颁布的一种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自然寄主有玉米、小麦、黍、大麦等。自然情况下,MCMV常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WSMV)共同侵染玉米,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高达10%~90%(Hilker et al.,2017)。  相似文献   

14.
 以带有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CMV)的玉米叶片为材料,研究建立了MCMV 的普通RT-PCR、TaqMan 实时荧光RT-PCR 和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RT-PCR 检测方法,并比较了3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TaqMan 实时荧光RT-PCR 的检测灵敏度最高,最低检出量可达1.61 fg,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RT-PCR 略逊之,普通RT-PCR 的检测灵敏度则相对较低,与前两者相差10~100倍。  相似文献   

15.
16.
进境辣椒种子中检出辣椒轻斑驳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通过机械和种子传播1,不能通过昆虫介体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河北省黄瓜绿斑驳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分类地位及系统进化情况,通过分子克隆测定了来自河北省西瓜产区分离获得的分离物CGMMV-chb的近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特征;并依据近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及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CGMMV-chb近全基因组大小为6 383 nts,Gen Bank登录号为KJ658958,含4个开放阅读框,编码4种蛋白;与Gen Bank库中的其它12个CGMMV分离物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2%~100%,氨基酸相似性为98%~100%。CGMMV-chb与韩国分离物CGMMV-KW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8%~100%,与以色列分离物CGMMV isolate Ec基因序列相似性最低,为92%~99%;系统进化关系中CGMMV-chb与其它中国分离物、日韩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亚组的不同分支中,与以色列分离物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8.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纯化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制剂免疫BALB/c小鼠,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有限稀释法克隆和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成功获得了3株分泌CGMM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分别命名为3C9,3F7,2G10。用ELISA方法对所获得的3个杂交瘤细胞株进行亚型鉴定均为IgG2a,kappa链。 间接ELISA效价测定结果分别为3C9:1.024×107,3F7:2.56×106,2G10:1.28×106。此3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与本研究室保存的其他3种不同的CGMMV分离物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其他3种同属成员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齿瓣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 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9.
侵染观赏南瓜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从广西某农业展示中心观赏南瓜上分离到一种直杆状病毒,长约300nm,该病毒分离物P-3(NN)在测试的葫芦科作物上表现为系统花叶、褪绿斑及明脉症状,在曼陀罗上为局部褪绿斑,在测试的其它茄科作物及豆科和藜科作物上无任何症状反应.其致死温度为95~100℃.经DAC-ELISA测定,P-3(NN)与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根据以上结果,初步鉴定P-3(NN)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的一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20.
香石竹斑驳病毒检疫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张成良 《植物检疫》1991,5(1):64-65
自1955年发现香石竹斑驳病毒(Carnation mottle virus——CarMoV)以来,至今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报道这个病毒。由于它对香石竹的侵染率高,危害严重,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已有南非、意大利、马耳他、新西兰、东非等国家将这种病害列为禁止入境的检疫对象或列为限制进口对象。我国自1983年上海首次从荷兰引进香石竹幼苗中检出 CarMov(带毒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