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徐水县土壤有效态铜(Cu)、锌(Zn)、铁(Fe)、锰(Mn)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4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在空间上都属于中等程度变异;4种微量元素的块金效应值在12.21%~49.97%之间,其中Cu和Fe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Zn和Mn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Cu和Mn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连续性,而Zn和Fe大体呈现岛状分布;除有效铜平均含量处于高含量水平,其它微量元素平均值均处于中含量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除Fe对部分养分的正相关性不强外,Cu、Zn、Mn均与土壤养分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p H值与4种微量元素均呈负相关性,其中Fe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贺兰山西坡不同草地类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中微量元素Fe,Mn,Zn,Cu有效态含量特征及土壤有机碳、pH值、黏粉粒含量与气候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Fe,Mn,Zn的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逐渐降低,有效态Cu含量的积累顺序为:山地草原>荒漠化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化荒漠。4种元素在各种草地类型的积累量变化为:高山草甸Fe>Mn>Zn和Cu;山地草原和荒漠化草原Fe>Mn>Cu>Zn,草原化荒漠土壤中Fe和Mn含量差异不大,并大于Zn和Cu。土壤有效态Fe,Mn,Zn的含量与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碳、<0.05 mm黏粉粒含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温度和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态Cu含量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0.05 mm黏粉粒含量基本呈二次多项式,而与土壤pH相关性不显著。影响土壤有效态Fe和Mn含量的关键因素,0~20 cm土层为有机碳、年降水量和年均温,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0~20 cm土层土壤有效态Zn主要受土壤pH、黏粉粒含量和年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省黄土丘陵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Cu、Fe、Mn、Zn、B在不同林地类型中的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 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中有效态Fe和B含量极其丰富,达到高等水平;Cu含量比较丰富处于中等水平;Zn含量较为丰富,处于中低水平;Mn含量极其缺乏,处于极低或低水平。不同林型中,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较高。2)各微量元素有效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Fe、Cu、B、Zn、Mn,Fe的有效性指数最高(7.613),Mn的有效性指数最小(0.722)且有效性指数均小于1。不同林分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顺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3)有机质与有效态F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 H与有效态Cu、Fe、Mn、Z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中Cu、Zn、Ni、Fe、Mn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Zn、Fe、Mn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值,而Cu、Ni、Co的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6种微量元素均具有中等程度变异,且各微量元素样本均符合正态分布;土壤Cu、Ni含量的最佳半方差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Zn、Fe和Mn为球状模型,Co为指数模型;土壤Cu、Zn、Ni、Fe、Co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M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程大小顺序为Cu、Zn、Mn>Fe>Co>Ni;土壤Cu、Zn、Fe、M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即总体上为由东南向西北降低,Ni、Co含量呈现斑块状分布。研究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除Mn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其它各微量元素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G IS技术,通过地统计学方法对张掖临泽、山丹、民乐县和甘州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效Fe、Cu、Zn、Mn、N i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丰缺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Fe含量的最适模型为球状模型,Cu、Zn和N i为指数模型,Mn和Co为高斯模型;有效N i和Mn具有强烈空间相关性,有效Fe、Cu、Zn和Co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各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均具有各向异性。研究区域有效Fe、Cu、Zn和N i含量在甘州区最高,有效Mn和Co含量由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小;有效Cu和N i含量大部分面积处于中等及丰富水平,而有效Fe、Zn和Mn含量为中等及偏低水平。土壤有机质与六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H与有效Fe、Cu、Zn和N i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进行分层盆栽试验,模拟田间土壤剖面上下层水分不均匀分布条件,研究表层土壤施锌对玉米植株吸收Ca、Fe、Mn和Cu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层土壤干旱抑制了苗期玉米植株生长,降低了地上部Ca、Fe、Mn分配比例。上层土壤干旱情况下,增加下层土壤水分供应,并没有提高植株生长和养分元素的吸收量。施锌明显促进了玉米地上部生长,在土壤水分充足时,施锌对植株生长效果更明显。不论土壤水分状况如何,施锌显著降低了植株中Ca、Fe、Mn、Cu浓度,对植株吸收积累Fe有拮抗作用;上层土壤干旱条件下,施锌还降低了地上部和整株中Mn以及根部Cu的积累量。施锌对植株体内Ca、Fe、Mn、Cu向上运输没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土壤表层干旱条件下,即使增加土壤水分,尚不能提高玉米植株生长和对Ca、Fe、Mn、Cu等养分的吸收利用。施用锌肥可以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利用,但要注意对作物吸收Fe与Mn的拮抗作用,适当配合铁锰等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单纯施用氮磷肥和施用石膏为对照,施入不同数量的硫磺,通过对土壤pH和有效性微量元素的影响评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2 000 kg/hm2石膏和S1(施硫1 000 g/hm2)、S2(施硫2 000 kg/hm2)、S3(施硫3 000 kg/hm2)3个水平硫磺处理,都有降低pH值的作用;其中,施硫1 000 kg/hm2(S1)处理效果最好。氮磷肥配合施用硫磺和石膏,对4种微量元素铜、锌、铁、锰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除个别处理对有效铁和有效锌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外,其它处理的影响都不是太明显。因此,单纯施用化肥、化肥配合硫磺施用以及化肥配合石膏施用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改良碱土、降低土壤pH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新疆荒漠与半荒漠土壤微量元素的土类分异、地域分异及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并对土壤样品的误差分布进行了估计。研究表明,除风沙土外,各土类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大;北疆土壤中大部分元素含量高于南疆;山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宁夏不同地域枸杞子微量元素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采用湿法消化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宁夏不同地域枸杞子中K、Na、Ca、Mg、Fe、Mn、Cu、Zn八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同心、中宁、惠农、银川郊区土壤枸杞子中的微量元素都无显著性差异,从微量元素角度考虑,宁夏几个主要产区间枸杞子质量无显著差异,但从微量元素的协同效应考虑,宁夏四个产区中,中宁枸杞子中的Fe/Mn比值比其他产地都高,并有显著差异性,而上述产地的Zn/Cu无显著差异性。因此,中宁枸杞子中适当的Fe/Mn微量元素比值是导致中宁枸杞品质优良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塞县为研究区,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中有效态Fe、Mn、Cu和Zn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种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在14.81%~22.49%之间,都属于中等变异性;块金效应值在11.76%~46.94%之间,Zn的空间相关性较强,Fe、Mn和Cu的空间相关性中等;各微量元素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北部和南部向中部递减的趋势。土壤类型对Mn和Cu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灰褐土中Mn和Cu的含量高于黄绵土。相对高程与Fe、Mn和Zn呈极显著负相关;坡度与Mn和Cu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地形起伏度与Fe和Cu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与Cu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Zn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与Fe和Mn呈极显著正相关;pH值与各微量元素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All currently utilized herbicid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random screening and related compounds developed by subsequent imitative chemistry. Little success has as yet been achieved by rational design. Ideas for herbicide design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ship to enzyme inhibition, enzyme regulat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oxic metabolites. A number of herbicides in current use function either b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oxic radicals or by inhibiting protective systems. There is sc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ive enzyme inhibitors, as well as the modulation of other scavenging systems. Natural or synthetic photosensitizers as well as a number of allelopathic chemicals could be used as herbicides. Herbicide selectivity could be investigated by the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C4 photosynthesis enzymes, by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enzyme diversity, or by the modulation of mono-oxygenase enzymes or glutathione conjugation.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60Co-γ射线对储藏期红富士苹果进行了200Gy、400Gy、600Gy和1kGy的辐照处理,研究了不同剂量对苹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苹果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但辐照后12d,对照与各处理之间的Zn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Zn元素含量随剂量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选择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林地开垦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开垦后土壤中有效态Fe、Cu、Zn和M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林地开垦后有效态Mn显著缺乏(P0.05),平均值为4.24 mg·kg~(-1),低于临界值的土壤占土壤总数的32.25%,有效态Fe和Ze次之,分别有21.82%和29.36%的样品低于临界值,4种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强度均25%,呈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函数分析中,有效态Fe块金值最大,有效态Mn变程最小,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均25%,表明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依赖性均较强;在空间结构中,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呈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有效态Cu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有效态Zn和Fe主要分布于中部,有效态Mn呈东西方向对称分布且东部含量大于西部;在有效性评价中,单项指数(Ei)以有效态Mn最高,达2.83,综合指数(Ec)以有效态Fe最高,达1.27,有效态Cu的Ei值和Ec值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农药市场使用广泛的氯化苦熏蒸剂对土壤氮素和微量元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中高三种浓度的氯化苦药剂熏蒸处理后均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无机氮总量和有效态锰素、钴素的含量,对无机氮的影响主要是增加土壤中铵态氮(NH~+_4-N)含量,而对硝态氮(NO~-_3-N)影响较小。相比于对照组,氯化苦低量、常量和高量处理后土壤中无机氮总量分别增加了17.25、30.8 mg/kg和34.16 mg/kg;氯化苦低量、常量和高量处理后土壤中有效态锰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8.21、22.84 mg/kg和26.92 mg/kg;氯化苦低量、常量和高量处理后土壤有效态钴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0.06、66.98μg/kg和87.36μg/kg。显然,氯化苦药剂熏蒸处理短期内会增加土壤中植物易于利用形态氮素、锰素和钴素含量,出现"肥料效应"。  相似文献   

15.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recirculated greenhouse water were inactivated by two distinct photochemical approaches: photo-inactiv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0.005% to 0.01% hydrogen peroxide (H2O2), and photocatalytic inactivation with 0.01% titanium dioxide (TiO2). In both processes photo-inactivation is achieved by exposure to sunlight. Total inactivation, with 6–8 log units decrease in viable counts, was achieved in the study of the phytopathogensErwinia carotovora (E.c.),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C.m.) and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P.t.) by 10 to 30 min solar irradi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0.15 to 0.3 mM (50–100 mgl −1) H2O2. Different responses of the examined pathogens towards TiO2 photo-inactivation were noticed. Whereas 10 min of solar illumin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both 100 mgl −1 H2O2 and 100 mgl −1 TiO2 resulted in total inactivation ofP.t. andE.c., this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C.m. However, with traces of H2O2 (e.g. 50–100 mgl −1), and in the absence of TiO2,C.m. was deactivated by 20 min of solar irradiation.P.t. was fully inactivated in the dark by H2O2 at 3,000 mgl −1 (0.3%), but not with H2O2 at ≤ 1000 mgl −1. Also, no inactivation occurred with solar illumination in the absence of H2O2. The mechanism of the bactericidal photoreaction and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plant pathogen inactivation by natural sunlight in the presence of trace levels of H2O2 is discussed. http://www.phytoparasitica.org posting May 20, 2005.  相似文献   

16.
农药对健康及环境影响药迹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评估农药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利用可方便获取的农药有效成分特性数据资源,在综合考虑健康及环境影响评估的定量化、参数的代表性、测试方法的标准化、现有可获取数据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以及评估核算过程的便利性等要求基础上,构建了药迹模型及其指标体系。采用所建立的药迹模型可计算得到表征各种农药对健康和环境影响力的药迹指数,再结合农药用量数据,即可对不同时空尺度下农药使用产生的健康和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化的核算和比较。通过该模型对70种代表性农药进行核算,结果表明,药迹指数为0.002~111.348 PTU/kg,单次用量药迹为0.001~41.412 PTU/hm2,不同农药品种间差距很大。该药迹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药迹指数可用于农药危害性分类,药迹核算可用于农药减施成效评估,药迹限量可用于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制定等。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以4cm为间距,采集衡阳盆地高兴剖面86件土样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V、Ga、Th、Rb、Sr、Nb、Y、Ba、Cu、Pb、Cs、Zr、Mo、As等14种微量元素含量由底部往上呈现较高-低-最高的变化趋势,以124cm为界,剖面上部微量元素含量为高值区,下部为相对低值区。该特点对红土沉积时期的气候具有一定指示意义。2)在红土化学风化沉积过程中,V、Rb、Ga、Ba、Nb、Zr、Sr、Cu、Y、Th等元素间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指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相对一致性;而Ni、Co、Zn元素与其他微量元素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表明了它们产生较为明显的分异。3)Sr/Ba、Sr/Cu和Rb/Sr值结合可以作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其比值变化表明了衡阳盆地古气候经历了由温暖湿润向温凉干燥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采用磁珠DNA提取法对多年保存的昆虫标本DNA进行微量提取。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所测基因片段进行分析,发现磁珠DNA提取法对于多年保存,DNA微量且已出现断裂的标本具有良好的提取效果,完全满足后续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