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配置窝眼轮式排种器精播机的种肥量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应大豆"三垄"栽培农艺措施的精播机技术早已比较成熟,其中以配置窝眼轮式排种器的精播机较为普及;但随着农艺措施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如黑龙江垦区大豆播种在"三垄"栽培基础上,又创新了"大垄密"、"暗垄密"等播种模式,这就要求对精播机做相应的改装或调整.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大豆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对比相同大豆品种在“三垄”栽培和大垄密栽培模式下的表现,对比不同大豆品种在相同栽培模式下的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表现上看,大垄密栽培模式比“三垄”栽培有明显的优势,各品种产量比在“三垄”栽培模式下提高7.4%~18.2%;绥农44和龙垦305在两种栽培模式下均比对照增产5%以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3.
“大垄密”是在“深窄密”的基础上,以解决雨水多、或是土壤库容小,不能存放多余的水,而类似“深窄密”发展起来的一项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抗旱防涝综合的大豆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福伟 《新农业》2010,(10):51-51
播种的主要形式有撒播、条播、穴播和精量播,方法有人工手撒种、简易排种、机械播种、飞播和电子播种器等。为了适应玉米高产栽培新工艺的要求,岫岩县农机电子播种器厂研究试验示范性能优越的2BD-1F新型全自动电子播种器。  相似文献   

5.
春大豆主产区应继续推广“垄三”栽培、永常模式栽培、幸福模式栽培等比较成熟的技术,加强对窄行密植技术及由其衍生的大垄密、小垄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增产、提质、节本为目标,以精细播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技术重点,实行大豆与玉米、小麦轮作,解决重茬、迎茬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豆"暗垄密"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结合化控、液肥及灌溉处理对大豆“暗垄密”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暗垄密”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比一般垄作栽培平均增产20%。其较理想的行距为35~45cm ,密度为40~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施肥、起垄、播种是玉米垄侧栽培中的核心技术。垄侧栽培所用的犁杖要求是打耳铧子.铧子的宽度一般不能超过27—30厘米。播种方式有两种:一是人工等距点播,平地(垄距较窄的1第一年采取该栽培方式的地块.可在原垄沟靠近另一条垄侧处先穿一犁,施入化肥,做到化肥深施,然后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人工精量播种并施入口肥.覆土并脚踏镇压保墒。坡地或垄距较宽的地块可先在垄沟施入底肥.然后直接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播种、覆土。二是跟随犁种.  相似文献   

8.
以往将行距小于50厘米的播法称之为窄行条播,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化学除草剂技术的推广应用,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对提高单产发挥了显著作用。目前已形成以“探窄密”为代表的平作窄行密植模式,以“大垄密”为代表的,也包括“高垄平台”等垄作的窄行密植模式,同时垄作的窄行密植还有“小垄密”栽培模式,这些窄行密植综合配套模式已在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小区对比试验,进行了3种不同大垄栽培方式,即高垄平台栽培、宽窄密栽培、宽窄密塔式栽培与三垄栽培(对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垄平台和宽窄密栽培与三垄对照相比,显著和极显著提高了R5期大豆群体地上部干重以及叶面积指数;延后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的高峰期;高垄平台与宽窄密栽培模式提高了土壤0~20cm土层的最高与最低含水量,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强的调整能力,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不同栽培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重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宽窄密塔式栽培提高了R5期的光截获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大豆暗垄密群体内田间小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暗垄密是大豆产栽培技术,与对照相比单产平均增加20%,为了探讨其增产机理,对暗垄密群体内田间小气候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暗垄密群体前期比对照封垄早(提前10d),后期衰落慢,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两种栽培模式生育中期冠中层及冠下层(冠内地表)的光照强度均较低,冠层内的通风性差异不明显;暗垄密群体耕层土壤的保水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大豆深松窄行平整密植是继“垄三”、“大垄密”之青又一新的高产栽培模式。它综合深松、旋耕整地等先进技术,以肥保密,以密增产,增加冠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截获率,实现了大豆生产的节本增效,两年来在团结、凤翔、肇兴、太平沟推广种植16000亩,平均亩产达206公斤,比对照增产43%。其主要栽培技术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1、玉米垄侧栽培技术要点 ①玉米田不进行机械灭茬和深翻。②起垄、播种、施肥是玉米垄侧栽培的核心技术。垄侧栽培所用的犁杖要求是打耳铧子,铧子的宽度27~30cm。播种方式有两种:一是人工等距点播,平地(垄距较窄的)第一年采取该栽培方式的地块,可在原垄沟靠近另一条垄侧处先浅穿一犁,施入化肥,做到化肥深施,然后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人工精量播种并施入口肥,覆土并脚踏镇压保墒。坡地或垄距较宽的地块可先在垄沟施入底肥,然后直接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播种、覆土。二是跟犁种,在老垄沟施入底肥,在垄侧穿一犁破茬然后跟犁种,并施入口肥,最后在同一垄侧深穿一犁,掏墒覆土,单磙镇压。  相似文献   

13.
一、技术简介“十五”期间,东北春大豆主产区应继续推广“垄三”栽培、永常模式栽培、幸福模式栽培等比较成熟的技术,加强对窄行密植技术及由其衍生的大垄密、小垄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增产、提质、节本为目标,以精细播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技术重点,实行大豆与玉米、小麦轮作,解决重茬、迎茬问题。同时在不同生态地区研究组装并推广适宜的高产配套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大力推广大豆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与机械化,到“十五”末期大豆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2.7t左右,使东北成为我国商品大豆与出口大豆的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挖掘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的增产潜力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根据黑龙江垦区气候生态特点,在黑龙江东部第三积温带温暖气候区,采用玉米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研究全程机械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下的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较小垄密模式增产48.4%,增加经济效益911.20元/hm2,增产、增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大豆栽培制约其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不同的栽培方式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就很大.大豆的栽培方式从单一的平播后起垄开始,逐步发展到垄三、平窄密、小垄密、大垄密.栽培方式的发展受农业机械的影响,有很多看好的农业技术,没有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和机具.大豆大垄精密零速播种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不相匹配的缺陷,使农技与农机更加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杨岗镇在推广大豆"平播垄管"、"缩垄增行"、"早晚密"、"精量播种"、"三垄栽培"、"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过程中,对大豆高产优质栽培进行不断研究探索,近几年逐步形成了大豆"大矮密"保护性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随着一些矮杆型品种的育成,又经过2008年干旱的考验,这项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大豆"大矮密"栽培技术,即是采用合丰51号等矮杆品种,实行130 cm大垄六行(三双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10~2011年试验表明,大豆"三垄栽培"和"大垄密"栽培模式,在施肥比例N∶P∶K=1∶1.5∶0.5,施肥纯量210~270kg/hm2范围内,大豆的产量与施肥呈正相关,其中"大垄密"增产6.0%~15.9%,"三垄栽培"增产9.7%~14.7%;在相同施肥量级的情况下,大豆"大垄密"较"三垄栽培"增产9.4%~12.3%。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2%~3%,水解氮35~40mg/kg,速效磷35mg/kg,速效钾100~150mg/kg,适于种植大豆.多年以来,该场大豆栽培模式一直以三垄栽培为主,但从目前看,三垄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已难于再提高.因此,探讨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已成为发展该场大豆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自1999年以来,该场采用红丰11号大豆对缩垄增行(垄距为50cm)、窄平密(行距为35cm)、大垄密(垄距为135~140cm)等栽培模式进行了大面积试种,从这几年的产量、效益看,以大豆窄平密栽培模式效果最佳.现将暗棕壤地区大豆窄平密栽培技术及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虎林市在推广大豆"平播垄管"、"缩垄增行"、"早晚密"、"精量播种"、"三垄栽培"、"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过程中,对大豆高产优质栽培进行不断研究探索,近几年逐步形成了大豆"大矮密"保护性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随着一些矮杆型品种的育成,又经过今年干旱的考验,这项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大豆"大矮密"栽培技术,即是采用合丰51号等矮杆品种,实行130厘米大垄六行(三双行)密植,垄底全方位超深松,垄体分层一次性施缓释肥,原茬早播、浅播,旋转锄机械除草,中耕垄沟深松,机械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二年原垄卡种大豆、小麦或大豆.大矮密栽培实行深层和原层耕作,实现耕作水利,是旱作保护性耕作栽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大豆栽培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大豆要获得高产,主要解决好四个字,即“种”、“水”、“肥”、“光”。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就是依据这一理论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配套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