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大豆有限、亚有限与无限型茎顶差别标记性状基础上,选用最大叶片着生节位相对值(LRV)和最长叶柄着生节位相对值(PRV)做为划分有限型与亚有限型的指标,借助次数分布(图)法和混合模型法确定1/3节位处(距茎顶)为分界点,≤0.33为有限型,>0.33为亚有限,此方法简称为茎顶花序-1/3节位相对值法(AR-LRV,AR-IPRV)。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大豆有限、亚有限与无限型茎顶判别标记性状基础上,选用最大叶片着生节位相对值(LRV)和最长叶柄着生节位相对值(PRV)做为划分有限型与亚有限型的指标,借助次数分布(图)法和混合模型法确定1/3节位处(距茎顶)为分界点,≤0.33为有限型,>0.33为亚有限,此方法简称为茎顶花序-1/3节位相对值法(AR-LRV,AR-PRV).  相似文献   

3.
大豆茎生长习性类型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到清楚、简便、准确地鉴别大豆茎生长习性类型的方法,于1988-1997年分别在南京和石家庄,研究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共1536份品种和6个不同杂交组合F1、F2、F3Bernard标准的茎生长习性类型及有关的11个性状,从中选出有无顶花序(ETIMS)和上部节数相对值(RVNN)作为划分茎生长习性类型的成分性状.划分标准为:(1)有限型,有顶花序,RVNN<0.2(夏播)或RVNN<0.25(春播);(2)亚有限型,有顶花序,RVNN≥0.2(夏播)或RVNN≥0.25(春播);(3)无限型,无顶花序,RVNN≥0.2(夏播)或RVNN≥0.25(春播).用该法划分的结果与用Bernard标准划分的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故在田间调查时可以用成分性状法代替Bernard方法.该法鉴定结果明确、稳定,方法简便易行,可在R3~R7期间于田间一次确定.  相似文献   

4.
李雪梅  朱长甫 《大豆科学》1996,15(3):228-234
本文研究了摘英、摘心和去叶处理对不同生长习性不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荚处理对无限型大豆固氮酶活性(ARA)无明显影响,而使有限型和亚有限大豆的ARA明显降低。摘心和去叶处理使三种生长习性大豆ARA降低;摘英、摘心和去叶处理使三种生长习性大豆根瘤中酰脲含量增加;去叶处理使有限型大豆幼茎中酰脲含量明显增加,但对无限型和亚有限型大豆影响不大。摘英处理使有限型和亚有限型大豆幼茎中酰脲含量明  相似文献   

5.
Bhat.  PK 《大豆科学》1992,11(2):178-180
本文以10个有限型和10个无限型(或亚有限型)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参照Fehr和Caviness(1977)的方法,记载了印度Pantnegar地区大豆的各个生育阶段。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间,从一个生长阶段到另一个生长阶段的间隔天数在V_5前是3.5天,在V_5后是3.0天。不同生长习性的大豆之间没有差别。开花后,有限型品种只继续生长1~2节,有的甚至停止生长;而无限型品种则继续性伸长数节。有限型品种的R_1和R_2同时出现,无限型品种的这两个阶段之间则有足够的间隔时期。总的讲,有限型品种的开花和成熟都比无限型品种早。  相似文献   

6.
Bhat  PK 《大豆科学》1992,11(4):308-311
本研究以10个有限型和10个无限型(或亚有限型)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4次重复。结果表明:单株荚数一个因素即可分别解释有限型、中间型、无限型大豆产量变异的72.80%、79.93%和80.80%。单株荚数、生育期、主茎上始花到终花的日数和株高在三种类型的品种中都是重要的产量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豆是一种能够寄藏间座壳属(Diaporthe)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病原菌复合体的重要作物,这种复合病原菌侵染体已报道可引起多种大豆病害,包括大豆拟茎点霉属种腐病。该研究采用了大豆拟茎点霉属和间座壳属的2个种病原菌,这2个种分离自大豆植株,并已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性鉴定。采用克赫氏法则对大豆幼苗下胚轴致病性进行试验。证明了这2种病菌对大豆具有致病性。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在韩国被认为是最常见和致病的病原菌。拟茎点霉属病菌(Phomopsis sp.)作为一个新的大豆病原菌,可能已经被传入到其他植物上,且在中国、日本和葡萄牙该拟茎点霉属病菌的相似菌株能够侵染果树,在美国也有侵染蔬菜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与光强垂直分布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亚有限类型和无限类型大豆品种(品系)叶面积指数(LAI)在结荚期均达到最大值,至鼓粒期亚有限类型回落明显,无限类型仍维持较高值。结荚或鼓粒期LAI分布为下层比例最低,亚有限类型上层比例大、无限类型中层比例大。开花期光照分布主要集中于上层、中层较弱、下层更弱,亚有限类型冠层上部光强低于无限类型。按叶片自然生长姿态将冠层分成上、中、下三部分,LAI累加值自上而下递增,冠层中光分布依次衰减。叶面积大小是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未经选择的大豆F3、F4世代为试材,研究大豆粒茎比的遗传及与相关性状的关系,明确粒茎比的遗传规律、选择效果和它在产量选择中的作用,探索在哈尔滨生态条件下,适合的大豆粒茎比类型,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大豆粒茎比于F3、F4代呈明显分离,各组合单株粒茎比的次数分布呈为单峰曲线,呈正态分布;大豆粒茎比的遗传是以加性为主的数量性状,早期世代遗传力低,不易选择,随着世代增加,遗传力增大,可在F4代和以后世代进行选择;大豆亲本粒茎比的中亲值与F3、F4代粒茎比的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中亲值可做为大豆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一个指标;大豆粒茎比与植株高度、主茎节数、分支数、分支荚数、生物产量、收获重、茎重呈负相关,与主茎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呈正相关,长叶型株系粒茎比高于园叶型株系粒茎比;有限类型株系高于亚有限类型,说明随着进化程度提高大豆粒茎比值有提高的趋势;大豆粒茎比与单株产量的关系较复杂,在一定范围内大豆粒茎比值的提高产量会提高,超过一定的范围,产量会有所降低。说明在一定生态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适应大豆粒茎比类型,粒茎比大小反应了一定生态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态类型。在哈尔滨田间条件下,大豆粒茎比值在0.9左右的品种类型,可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大豆植株的叶片是单复叶,互生在茎节上。每个单复叶具有三个小叶,称为三出复叶。然而,在我们进行大豆辐射诱变育种过程中,出现了双复叶和多小叶突变。双复叶突变是单复叶呈对生状态着生在茎节上。多小叶突变是单复叶的三出复叶突变为4—7个小叶着生在一个叶柄上。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小叶突变体作的报导。但是尚无双复叶的报导。 本文研究了大豆双复叶和多小叶突变过程及遗传规律,并对其利用价值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有限性和无限性大豆的解剖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蒋青  李扬汉 《大豆科学》1990,9(3):213-219
研究表明:有限性及无限性大豆的茎端都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分化出花原基。但从植株开始花芽分化至主茎端开始花原基分化,无限性大豆较有限性大豆所经历的时间长,茎端分化出的叶原基数目也相应地多。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叶面积变化的差异及顶荚发育的差异与上述解剖学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豆苗期耐旱性与根系性状的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对63份大豆品种在盆栽自然干旱和盆栽水分控制两种条件下进行苗期耐旱性鉴定,两者鉴定结果间的关联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相关,两者间的鉴定分级结果比较一致,筛选出一批苗期耐旱型品种.综合分析2001~2003年的大豆苗期耐旱性鉴定结果,筛选出稳定耐旱型(1级)品种4份(晋豆14、汉中八月黄、科丰1号和因黑豆)和稳定干旱敏感型(5级)品种1份(宁海晚黄豆).苗期耐旱隶属函数值与根系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比根长、比根干重、比根表面积和比根体积等根系性状相对值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相关,根总长、侧根总长、侧根数等根系性状绝对值与耐旱隶属函数值间的相关不显著,说明利用根系性状绝对值进行苗期耐旱性的评价较为牵强,而利用根系性状相对值进行耐旱品种的鉴定筛选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3.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大豆品种生态型及生态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文英  董明远 《大豆科学》1994,13(4):286-293
浙江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耕作制度复杂,春,夏,秋大豆生态型都有种植。春大豆生育期短,感光性弱,均为有限结英习性,籽粒以中小粒为主;夏大豆生育期长,感光性较弱至较强,有限结英习性品种约占一半,籽粒以大粒为主,秋大豆生育期短,营养生育期更短,感光性强,以亚有限和无限结英习性品种为主,籽粒以大粒为主。春,夏,秋大豆分布主要决定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据此,可将浙江省大豆生产区划分为:浙北春,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不同结荚习性栽培大豆(G.max)亲本对种间杂种(G.mzx×G.gracili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表现最优,无限性组合的株高则优势最强;除有效分枝以外,其余性状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大于无限性组合;有限及亚有限性组合的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遗传进度,明显地高于无限性组合;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和亚有限性栽培大豆作亲本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后代蔓生、籽粒小、主茎细弱等不利性状。  相似文献   

16.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研究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野生大豆(G.soja)是栽培大豆的祖先种,具有高蛋白、多抗、广适应性和繁殖系数高等特性.本文针对近几年野生大豆考察工作介绍了野生大豆分布现状,并对目前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鉴定和利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野生大豆的有效利用,开展野生大豆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以促进野生大豆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重迎茬对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徐永华  何志鸿 《大豆科学》1997,16(4):319-327
在中国黑龙江省6个不同生态区设置固定轮作场圃,连续3年研究重迎茬大豆蛋白质、脂肪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迎茬和短期重茬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无明显影响,重茬3年以上,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农艺措施对重迎茬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化学调节剂以重迎茬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菜用大豆的种植制度和品种类型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韩天富 《大豆科学》2002,21(2):83-87
中国有种植菜用大豆的悠久历史。近10几年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菜用大豆的主要出口国。中国菜用大豆有单作、单套作和田埂豆等种植形式,种植制度相当复杂。春毛豆是中国菜用大豆的主要生态类型,夏、秋毛豆在南方也普遍种植。虽然中国大陆有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生产上所用的菜用大豆品种大部分是从日本和台湾省引进的。目前急需抗病性强的春毛豆和品质优良的夏、秋毛豆品种。文中还介绍了中国菜用大豆的生产情况,并分析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一对结荚习性不同的姊妹系辽95024的有限型和亚有限型大豆,分别在盆栽和田间条件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系的器官平衡与产最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有限结荧习性和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在始花期的器官平衡表现出的规律都是:叶片>茎秆>根系>叶柄;有限结英习性大豆在成熟期的器官平衡总趋势是:籽粒>叶片>茎秆>荚皮>根系>叶柄;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的器官平衡总趋势是:叶片(或籽粒)>茎秆>荚皮>根系>叶柄.存田间条件下,有限型大豆的器官平衡总的趋势是:籽粒>叶片>茎秆>荚皮(或叶柄)>根系;亚有限型大豆的器官平衡则表现为:籽粒>茎秆>叶片>荚皮>叶柄>根系这两种结荚习性大豆的器官平衡与它们的牛长习性有着密切的天系.无论按照哪种方法计算经济系数.辽95024有限型大豆的经济系数在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均高于亚有限型大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