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的种植分为移栽和直播两大体系。水稻人工移栽,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应用机械抛秧技术,省工、省种、节约生产成本,是水稻生产上的一大变革。现将抛秧机的正确使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水稻的种植分为移栽和直播两大体系。水稻人工移栽,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应用机械抛秧技术,省工、省种、节约生产成本,是水稻生产上的一大变革。现将其介绍于后。一、水稻抛秧机目前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有5种机型,即2ZPY-C型、Z型、Q型、B型、X型。...  相似文献   

3.
水稻的种植分为移栽和直播两大体系。而我国水稻种植多采用人工移栽,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艰苦、效率低。推广使用机械化抛秧技术,具有省工、省时、省种、节约生产成本等优点。水稻抛秧机的推广、应用,解决了多年来农民迫切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大变革。一、水稻抛秧机目前ZZPY系列水稻抛秧机,有5种机型,即ZZPY-C型、Z型、Q型、B型、X型。各型号均采用推盘式水稻抛秧装置。(一)抛秧机种类与选型1.ZZPY-C型是一种改装机型,可乘坐自走。2.ZZPY一Z型机是乘坐自走式,配套动力165F或175F小型柴油机(3~5马…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抛秧技术应用示范效果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产量高等优点。目前,贵州省清镇市水稻移栽主要是人工手抛,人工抛秧的缺点是:如果田块面积大,必须下田抛;密度不好掌握,稀疏不一;由于力量不够,秧苗容易漂秧;抛秧速度慢。为探索高效抛秧技术,清镇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水稻生产主要还是传统的手工种植,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为了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近二年来,我市引进水稻抛秧机进行移栽秧苗的示范推广,获得成功。现根据水稻抛秧机生产实践的情况,将应用前后应注意的要点做一介绍。一、机具的选型为了适应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应用,国内许多科研单位和工厂研制开发出抛秧机具,较为成熟的机型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种植农艺的革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对水稻种植进行了塑盘育秧、人工抛秧试验,结果表明抛秧农艺能适合我县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有较高的增产效果,一般能增产600~750千克/公顷。但人工抛秧仍存在劳动强度大、工效低、抛秧均匀度难...  相似文献   

7.
水稻钵盘育苗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钵盘育苗移植是继盘育苗移栽之后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具有增产、省工、省力、高效的特点,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然而,目前水稻钵苗移栽方式主要是人工抛秧,作业质量不高、秧苗无序分布,人工抛秧与人工插秧相比虽然产量提高7%~10%,但其增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同时也给水稻的田间管理、收获等后续作业带来困难。随着钵盘育苗人工抛秧技术的推广,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水稻钵苗移植机械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取得成功的突破。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一、水稻钵盘育苗移植技术的发展过程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钵盘的研制工作,1984年研制…  相似文献   

8.
抛秧已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之一,它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增产的效果,经过多年的示范试验,已被部份水稻生产区认可。此项技术曾被人认为是“懒汉种田”,现在又被称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水稻种植新技术”。这说明,在传统移载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后一种评价是否确切,尚需要再认识。机抛秧是在人工抛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比人工抛秧技术前进了一步。在跨世纪的今天,颇受挫折的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重新被摆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机抛秧便成为诸多水稻产区首选的水稻种植机械化项目。.但…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水稻生产主要还是传统的手工种植,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为了提高水稻机械化种值水平,近二年来,水稻抛秧机进行移栽秧苗的示范推广,获得成功。现根据水稻抛秧机生产实践的情况,将应用前后应注意的要点做一介绍。 1.机具的选型 为了适应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应用,国内许多科  相似文献   

10.
根据调查,江西省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人工与机械化。机械化包括:机插、机播和机浅栽(含机械化水稻抛秧、摆秧和播秧);人工包括:手工撒播、手插和手抛秧。江西省樟树市目前以手工撒播、手抛秧和手插的人工方式为主,机插占少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机插面积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有效促进了早稻的恢复性发展,中稻机插秧面积也迅速增加,但晚稻机插秧面积却发展缓慢。2015年,湖北省晚稻种植面积724万亩(1hm2=15亩)),其中移栽占约94%,移栽方式以人工插秧和抛秧为主,二者约占晚稻面积的87%,机插秧只占7%左右。如何加快晚稻机械插秧发展,成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形式有直播和移栽两种形式,直播可分为旱直播(或旱作)和水直播;移栽又可分为插秧、抛秧和摆秧。若大面积地种植水稻,各地应结合当地农作制度和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机械化发展的水稻生产工艺和生产经营规模,采取插秧、抛秧和直播等技术并举的栽培方式。我国在双季稻产区重点推广水稻育秧、栽植的“两段”栽培工艺;在单季稻和麦稻产区,因地制宜推广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我国水稻栽培机械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机械化栽培水稻一直没有广泛推广,主要原…  相似文献   

13.
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广机插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是“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泰兴市而言,机械栽插仍是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现阶段该市水稻种植模式以手工栽秧、人工抛秧为主,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一定程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形式有直播和移栽两种形式,直播可分为旱作播(或旱作)和水直播;移栽又可分为插秧、抛秧和摆秧。若大面积地种植水稻,各地应结合当地农作制度和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机械化发展的水稻生产工艺和生产经营规模,采取插秧、抛秧和直播等技术并举的栽培方式。我国在双季稻产区重点推广水稻育秧、栽植的"两段"栽培工艺;在单季稻和麦稻产区,因地制宜推广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我国水稻栽培机械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机械化栽培水稻一直没有广泛推广,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四川农机》1996,(4):14-14
四川省水稻机械化催芽、育苗、抛秧示范效果四川省农机、农业工程学会技术经济专委会我省水稻种植面积4600万亩。在水稻种植方面,我省1990年研制成功人力稻种定距摆播器,1992年开始试用塑料软盘育秧和人工抛秧,1993年研制成功稻种催芽机并进行了二年的...  相似文献   

16.
为改革传统水稻移栽、抛秧等种植方式,寻求水稻精播绳直播最佳品种、最佳播期和高产栽培集成技术,扩大示范水稻精播绳产品和直播技术,完善水稻直播生产精确栽培技术体系,2007年进行了水稻精播绳直播不同播期品比试验。通过试验表明,水稻精播绳直播作为新的栽培方式其最佳播期在5月下旬,苏南和沿江稻区的优选品种为稻镇10号等。  相似文献   

17.
推广机械抛秧的问题与措施王国强抛秧机的使用推广,为解决水稻移栽机械化开辟了又一条途径,其省工省力、增产增收、高效低耗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在浙江地区水稻必须双季连作种植情况下,机抛秧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部分机具未真正用好,如不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抛秧机性能...  相似文献   

18.
谭宗文 《湖南农机》2011,38(9):20-21
为了了解水稻机插秧、人工插秧和人工抛秧3种不同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本县农机局通过用3种不同插秧方式在相邻稻田种植相同水稻品种各1亩,进行相同的管理,观察其生长情况,追踪其生长过程,统计数据,同时收割,测各自产量比较分析.最终得到水稻机插秧亩产565.5kg、人工插秧亩产530.1kg、人工抛秧亩产524.1kg,水稻机插秧亩产比人工插秧亩产高出6.68%、比人工抛秧亩产高出7.9%.水稻机插秧亩产最高,应大力鼓励农民联合购置插秧机,推广科学的机械化插秧方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由内蒙古农机局主办,哲盟农机局、科左后旗农机局承办的全区水稻机械抛秧技术现场会于5月23日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召开。自治区农机局、东四盟的十九个旗县(市)、中国农业大学以及部分机械生产厂家参加了现场会。此次会议是科左后旗被列为全国百家水稻机械化试点旗县后第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科左后旗副旗长包成武同志向大会介绍了自1996年引进水稻抛秧新技术取得的成功经验。本旗水稻抛秧技术的引进,有效解决了水稻生产中育秧、移栽两大生产环节的难题。实践证明,机械抛秧具有省种、省工、省时,减少病虫害、减轻劳动强度,比人工插秧…  相似文献   

20.
水稻工厂化盘穴式育秧种植技术武鸣县农机局陆武珍水稻种植中传统的育秧、插秧老方法现将由工厂化盘穴式育秧,抛秧机种植机械等新技术所取代。水稻育秧、种植先进技术,分为水稻工厂化转叠式机械塑料穴盘式育秧;抛秧机抛秧种植。工厂化育秧工序分为:催芽──播种──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