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豆3号大豆系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以通豆1号为亲本,经系统选育而育成的淮南夏大豆新品种,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好、商品性优良,适合在淮南地区种植.该试验以播种密度为主区, 施肥量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播种密度和施肥量是通豆3号实现高产的关键,揭示了二者对通豆3号大豆产量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模式,提出了通豆3号高产栽培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豆新品种“苏豆9号”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豆9号”为东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倒伏、抗病性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试,3年平均184.8 kg/667 m 2,较对照徐豆13增产3.6%,2010年增产极显著.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177.5 kg/667 m2,较对照增产6.7%;2012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为探讨适宜播期,最佳种植密度和合理的施肥量,特设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苏豆9号最佳播种期是6月上中旬,在此范围内越早越好,最佳密度是1.4万株/667 m2,基肥用量以含氮、磷、钾45%复合肥20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3.
<正>苏豆9号是江苏省东海县农科所2008年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2008~201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淮北夏大豆生产试验,2012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1204。其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商品性好,适宜在江苏淮北及周边大豆主产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4.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1号系济宁农科院选育。多年试验表明:该品种高产稳产、抗倒伏、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经试验证明,施肥量、化控次数、密度和叶面肥使用次数对山宁11号产量的影响效果为施肥量>化控次数>密度>叶面肥喷施次数。并由试验总结出山宁11号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播种、化控、施肥、除草、浇水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普遍缺少高产、大粒、早熟、品质优良、抗性好的夏播菜用大豆新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苏豆7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夏播菜用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病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苏豆7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苏豆5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选育过程 苏豆5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出的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1998年以亚蔬鲜食春大豆品种AGS292为母本,从日本引进的2808鲜食春大豆为父本进行杂交.  相似文献   

7.
苏豆6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鲜食夏大豆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苏审豆200803)。该品种适宜在我省及周边省份作鲜食夏大豆栽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外贸出口优质品种加以推广。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肥料(P/K)、密度对彩色马铃薯品种紫云一号产量的影响,研究得出:在重庆市深丘区,紫云一号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最优施肥量,每公顷纯P2O5施用量为50kg,KH2PO4喷施浓度为2‰,最合理密度每公顷为75000株。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苏玉9号施肥量、播种密度的研究,探讨其在该区的适宜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从国内引进8个菜用大豆品种,2016—2017年对其在重庆市的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2018年对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鲜9号和交大11号表现优良,适宜重庆市种植;浙鲜9号的施肥量、田间密度、播种期对产量均有明显影响,迟播对产量影响大。结合生产实际,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期确定、密度控制、水肥管理、杂草管理、采收期确定、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提出了重庆市菜用大豆高产配套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镇麦9号”在苏北沿海地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镇麦9号"在苏北沿海地区的种植推广,介绍了"镇麦9号"在苏北沿海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期、密度、播后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12.
该论文从大豆新品种苏豆9号的选育背景、特征特性研究、效益分析等多方面入手,探析了苏豆9号的丰产优势及增产潜力,为该品种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密度和行距及正交优化法试验,确定了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6号密度、行距、施肥量、化控次数等因素的最优处理,摸索出山宁16号取得高产的最佳配套栽培技术,为大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豆8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通豆1号为母本,苏豆4号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淮南夏大豆新品种。2006—2009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该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7 d左右,灰毛,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江苏淮南及相似生态地区作夏大豆种植。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相似文献   

15.
旨在瞄准鲜食大豆产业需求,针对性选育早熟、抗SMV的夏播鲜食大豆新品种。利用1.5万R的~(60)Co人工诱变‘苏豆7号’,在其分离的后代中经多年多点抗性鉴定和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出早熟、抗SMV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苏豆18号’。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早熟性、丰产性和食用品质,并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中抗炭疽病菌。2017年3月通过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70021)。‘苏豆18号’具有早熟、抗SMV、优质等特点,适合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上海、浙江等地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本文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阐述,供相关研究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辽中县是辽宁省粮食生产大县,常年大豆种植面积为0.67万hm2.2012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科技人员,对相同品种不同栽培密度及不同施肥水平的相关配套技术进行试验,旨在探索适宜当地推广的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捉进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 试验设计 试验供试土壤为壤质偏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土质肥沃,肥力均匀,前茬作物为玉米.播种期为5月25日,播种期间土壤墒情良好,5月28日进行田间定苗,10月2日收获,对各小区实行单打单收.供试品种为铁豆37、铁豆51和铁丰29.每个品种内设裂区试验,即以施肥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  相似文献   

17.
在河北省大豆夏播极早熟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4种施肥水平与4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该区大豆高产优质的适宜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施肥量为N 150.0 kg/hm2+P2O5180.0 kg/hm2+K2O12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密度为2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和密度处理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均45%,达到了优质标准。河北省大豆夏播极早熟区大豆高产优质的施肥量为N 150.0 kg/hm2+P2O5180.0 kg/hm2+K2O 120.0 kg/hm2,种植密度为2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高产优质夏大豆新品种‘通豆8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豆1号'为母本,‘苏豆4号’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高产优质淮南夏大豆新品种‘通豆8号'.2006-2009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中,‘通豆8号’平均产量2 586.4 kg/hm2,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8.3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35.1 kg/hm2,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5.26%;该品种生育期117 d,有效分枝3.4个,单株结荚60.8个,每荚1.7粒,百粒重19.9 g,粗蛋白含量40.90%,粗脂肪含量16.70%,抗倒伏性强,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地区及周边相似生态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超甜玉米新品种"晋超甜1号"的适宜栽培技术.[方法]试验以"晋超甜1号"玉米新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密度、施肥量、肥料与密度叠加效应栽培试验及相关调查、统计试验,得出适合该新品种种植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结果]研究表明,种植"晋超甜1号"合理的栽培条件为施肥量1 528 kg/hm2、密度67 500株/hm2;分期播种经济效益排序为:早春小拱棚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正常春播.[结论]研究可为建立高产高效的优化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牡丰7号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大豆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以牡丰7号为研究对象,采取裂区设计,施肥量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下大豆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牡丰7号不同时期叶片保护性酶活性有着较大的影响。从始花期到鼓粒期,3种保护性酶存在着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随施肥量的增加,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施肥量有利于增强牡丰7号抗逆性。随着种植密度增加SOD活性下降;CAT活性随种植密度的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规律。POD活性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