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苏育苗及茬后移栽复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紫苏主产区紫苏及其食用油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紫苏比较效益的逐步提升,特别是陇东地区紫苏种植面积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传统春播长期因受春旱制约,影响了出苗和生长发育,产量低而不稳。结合紫苏主产区作物种植及紫苏栽培实际,采用目前主推的先进栽培技术,可提高紫苏产量及品质,对提升其种植比较效益及种植户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近年研究基础上,总结并介绍紫苏育苗、茬后移栽复种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土地与品种选择、整地与施肥措施、种子处理及育苗方法、移栽及种植密度、病虫草害防治等,并从全耕与少免耕及茬口选择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在促进麦油轮作倒茬,调整了粮经结构比例的基础上,为紫苏主产区紫苏栽培效益提升及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紫苏在山东有野生种和栽培种,而近年来栽培与应用越来越多。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已成为一种备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3.
将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紫苏栽培管理知识表达体系,通过解析和提炼紫苏生育指标及栽培技术与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水平之间的基础性关系和定量化算法,构建了具有时空规律的紫苏栽培管理动态知识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软件技术在Visual C++平台上构建了基于知识模型的紫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KMDSSPM),实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紫苏播前栽培方案设计及产中调控指标预测。其中,播前方案设计包括产量目标与产量结构、密度设计、移栽方案、肥料运筹及水分管理等;调控指标预测包括叶龄动态,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等。紫苏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的建立,克服了传统紫苏栽培模式及专家系统地域性强和广适性差的不足,从而为实现紫苏栽培管理决策的定量化和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紫苏(Perilla Srutescens)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滇西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生活必备的香料和油料。由于产量低,开发利用程度低,紫苏栽培目前多为零星种植。通过地膜覆盖栽培,能更好地解决冷凉地区积温不足,两季作物生长的节令矛盾,改变种植结构单一的状况。联片种植,盖膜每公顷产达1 455 kg,比同田不盖膜对比增产61%。地膜覆盖改变了田间小气候,避免了雨水过分集中等不利气候因素,能增加积温,减少杂草危害。紫苏的地膜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5.
紫苏,别名赤苏、白苏,是唇形科。紫苏是以嫩叶及种子为食的一年生草本植,原产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紫苏的根、茎、叶及种子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紫苏种子中的蛋白质高达25%,氨基酸既丰富又平衡,种子还可榨油,紫苏油既是高级工业用油也可食用。紫苏中所含的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及白苏烯酮等,具有特异芳香,并具防腐作用。紫苏除食用外还可人药,其味辛、微温、无毒,具解毒散寒,理气化痰,安胎润肠之功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紫苏(Perillafrutescens L.)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荏、赤苏、白苏、香苏、鸡冠苏、回回苏、苏叶等。其具有特异的芳香,原产中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辽东地区这几年进行紫苏的出口栽培,我们从中总结出了紫苏的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贺耀云 《湖南农业》2004,(10):12-12
紫苏大都生长在野外,每到10月份以后,野外生长的紫苏逐渐减少。利用大棚人工栽培紫苏,在春节前后供应市场,这种香味独特的紫苏能卖上好价钱。湘潭市雨湖区的菜农,每667平方米大棚紫苏一季收入可达1万元,效益真好!冬季种植紫苏,栽培上必须抓好以下要点:1.整地施肥紫苏在肥沃、疏  相似文献   

8.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桂荏、苏子、山苏、赤苏、黑苏、白苏、回回苏,《尔雅释草》则称之为“苏”。它既是营养丰富的特菜,又是疗效良好的中药,也可用作庭院观赏植物,还是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人工栽培的主要模式:一是简易栽培;二是高产高效栽培;三是棚室栽培;四是盆栽。  相似文献   

9.
随着保护地面积的增加,北方棚室叶紫苏栽培逐渐兴起。棚室栽培的叶紫苏,主要用作特菜,其栽培技术与其他模式有着区别。文章从选棚、整地施肥、育苗、移栽、栽后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叶紫苏的棚室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紫苏的生物学特性、生长所需条件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多年积累的经验,阐述了紫苏蔬菜设施栽培的技术要点,为甘肃陇东地区推广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四、紫苏(续上期) 紫苏别名赤苏、白苏、香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为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野生种植株高0.5米~1米, 栽培种植株高1.6米~1-7米,全株有特殊浓香味。须根粗壮发达。紫苏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低温5℃以上即萌发,苗期可耐1~2℃的低温.全生育期180天左右,开花适温22~28℃。较耐涝但不耐旱。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为好。  相似文献   

12.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多为药用,也有用作蔬菜或入茶,长期以来只在农户房前屋后空地零星种植。随着紫苏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种植面积日益扩大,逐渐形成规模生产,尤其是用紫苏嫩叶加工的产品和青梅是日本人最喜欢和必不可少的佐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镉富集能力的影响,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各部位的镉含量及镉富集总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不同部位镉的吸收和积累,施肥方式显著影响紫苏茎叶和籽粒中镉的吸收和积累。低密度种植D1(行株距30cm×20cm)和移栽种植方式(P1)可提高紫苏地上部及全株镉含量,施用有机肥(F1)可提高紫苏籽粒镉含量。镉迁移系数(TF)和富集系数(BCF)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移栽紫苏的TF和BCF高于直播紫苏。低密度、移栽种植处理的紫苏镉含量(4.57~5.08mg·kg~(-1))、TF(1.43~1.75)和BCF(2.08~2.24)均处于最高水平。低密度(D1)和高密度栽培D3(行株距20cm×20cm)紫苏镉富集总量无差异,均显著高于中密度D2(行株距25cm×20cm)栽培紫苏镉富集总量。田间栽培条件下镉在紫苏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茎叶根部籽粒,其中地上部的平均分配比为83.11%。总之,混合施肥促进直播紫苏镉富集,施用复合肥有利于移栽紫苏镉向地上部迁移,适宜的高密度可提高紫苏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4.
紫苏又名香苏、桂佳、白苏等,其学名为PerillafrutlSCCll.L,为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供食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虽然原产于中国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东南部一带,但是自从传入日本后才被栽培利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有野生或栽培。日本、韩国栽培也较为普遍。其茎叶有特殊的香味,是重要的香辛类蔬菜,用途广泛。烟台市历经10年的试验研究与开发,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青叶紫苏订单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5.
紫苏又名香苏、桂佳、白苏等,其学名为PerillafrutlSCCll.L,为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供食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虽然原产于中国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东南部一带,但是自从传入日本后才被栽培利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有野生或栽培。日本、韩国栽培也较为普遍。其茎叶有特殊的香味,是重要的香辛类蔬菜,用途广泛。烟台市历经10年的试验研究与开发,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青叶紫苏订单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6.
香紫苏属唇形科双子叶草本植物,其花经过加工提炼后产生精油,其残渣花壳经厂家深加工后可提取内酯、醇。最终产品为龙涎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是国内外畅销的香精香料化妆品原料。有关专家通过考察和市场预测,栽培香紫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蒲县经过3年试验示范,试种成功香紫苏并逐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紫苏,别名桂茬、赤苏、白苏等,为唇形科紫苏属中以嫩叶供食的栽培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原产中国和泰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我国华北、  相似文献   

18.
紫苏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种植株高1.6~1.7m,根系发达,茎直立,茎节间较密。紫苏主要以鲜嫩的茎叶作蔬菜食用,具有特殊的香味,营养价值高,是一种国内外畅销的蔬菜。  相似文献   

19.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随着近年来其营养保健功能的重视和开发,紫苏已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食药两用型作物。该研究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选育的2个紫苏材料奇苏1号(油用型),奇苏3号(叶籽两用型)为研究材料,研究一般肥力水平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紫苏的经济产量及相关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农艺学性状随栽培密度变化表现一致。其中,株高、茎节数、一次有效分枝长度、分枝位、单株穗数、单株产量与栽培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主穗长度与主穗粒数与栽培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栽培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2个品种的单产均表现为随栽培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栽培密度与紫苏单产建立回归方程,2个紫苏品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4.046 5+96.777 1x-45.719 8x2(r=0.999 4)及y=38.717 6+42.111 3x-16.757 7x2(r=0.999 8)。根据回归方程,奇苏1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58 745株/hm2,籽粒产量可达1 578.90 kg/hm2。奇苏3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88 745株/hm2,可产籽粒977.55 kg/hm2,每公顷同时还可收获约3 000 kg紫苏干叶及2 400 kg紫苏梗。该研究结果将为紫苏品种推广、高产栽培及综合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紫苏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栽培技术,并提出根据不同用途分期采收的技术措施,以为紫苏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