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文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48-150
以广德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对广德县耕地开展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工作,以了解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状况。其评价结果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分别为20600hm^2、33500 hm^2、15036 hm^2和5864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7.5%、44.7%、20.0%和7.8%。  相似文献   

2.
用GIS对广德县耕地小麦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军华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135-138
基于广德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采样调查分析结果,利用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广德县小麦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分别为7400hm^2、31150hm^2、26700hm^2和975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9.9%、41.5%、35.6%和13.0%。  相似文献   

3.
利用耕地地力评价的成果,对彬县耕地小麦种植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面积分别为4 197.3 hm2、10 984.4 hm2、8 900.6 hm2、5 685.7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4.1%、36.9%、29.9%和19.1%。根据划分的适宜性等级,对今后的耕地资源利用及小麦种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太湖县油菜种植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海宝  张水香 《现代农业科技》2009,(13):358-359,362
通过对太湖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样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和筛选,利用GIS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太湖县耕地油菜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其中: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分别约为5 384.40hm2、17 839.33hm2、11 624.40hm2和3 712.93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3.7%、45.5%、29.6%和11.2%。  相似文献   

5.
为了科学规划遵义市两城区蔬菜生产布局、建设城市保供蔬菜基地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参考,利用遵义市两城区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运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及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蔬菜种植耕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遵义市两城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种植蔬菜的面积分别为22 859.23 hm2、10543.08 hm2、4328.73 hm2和803.05 hm2,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9.32%、27.36%、11.23%和2.08%,即遵义市两城区的大部分耕地均适宜蔬菜种植,适宜蔬菜种植的耕地面积大小顺序为高度适宜的>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将其蔬菜种植耕地划分为主要种植、次要种植区和辅助种植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指导县域种植业布局调整,应用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基于合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县耕地苹果的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合阳县耕地高度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5509.99hm2,占全部耕地的6.29%;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45216.7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1.62%;勉强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有26301.7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02%;不适宜苹果种植的耕地面积10574.7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07%。最后,对合理利用各适宜性等级耕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Arc 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江口县辣椒种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口县耕地总体适宜辣椒种植,其中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面积分别为5271.62、9316.07、8974.24、4666.6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67%、33.00%、31.79%、16.53%。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常宁市柏坊镇现有耕地分布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特尔斐法和加权平均指数法,以各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选取耕地空间关系的多维评价因子对柏坊镇各个行政村的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个行政村为高度适宜,耕地面积为902.4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24%,主要分布于该镇的中部和北部;(2)24个行政村为一般适宜,耕地面积为2 368.7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3)5个行政村为临界适宜,耕地面积为488.8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模型与AHP决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宁洱县的耕地植烟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宁洱县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为5 598.5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0.44%;高度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为769.3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4%。其中,以宁洱镇高度适宜和适宜植烟的面积最大,达2 449.55 hm2;而黎明乡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最小,仅84.30 hm2。在目前的种植制度下,不适宜和勉强适宜种植烟草区域的种植制度基本合理,适宜种植烟草区域应积极推广烟草的种植,而高度适宜烟草种植区域的烟草种植面积应该适当扩大,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泽州县现有耕地41333.3hm2,其中确实能够浇灌的水地面积不足3333.3hm2,纯旱地面积3133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5%以上。粮田面积38533.3hm2,中低产田就有22000hm2,占粮田总面积的56%以上,大面积中低产田综合生产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县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建设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陇东旱塬村域农田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农田的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结果表明:坡地与平地的农田系统产投比物质流为0.58、0.40;能量流为2.01、1.16;价值流为4.32、3.21.坡地为低投入、低产出、高利用效率的系统,而平地为高投入、高产出、低利用效率的系统,坡地农田系统种植效率高于平地.平地玉米纯收益最高,为4 132.5元/hm2,其次为苜蓿2 805.00元/hm2,小麦2 746.80元/hm2;坡地苜蓿的纯收益最高,为2 670.00元/hm2,其次为玉米2 524.95元/hm2,小麦1 695.00元/hm2.说明坡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收益低,而种植苜蓿等饲料作物收益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祁门县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及"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祁门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该研究通过确定评价单元,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耕地自然要素评价综合指数法,对祁门县茶叶种植进行定量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分别为5665.8、8327.1、8415.9和1197.9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4%、35.3%、35.7%和5.1%。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祁门县高产优质茶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危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79-10282
根据汉中市1978~1998年耕地数据,研究汉中市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结合汉中市20年来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影响汉中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78~1998年,汉中市耕地面积共减少4.22万hm2,累计减少率为14.72%;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净减少0.019 7 hm2,累计减少率为22.34%。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均为负值,动态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南郑县和留坝县;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均大于0,留坝县耕地面积减少率为全市最大。耕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县级耕地地力评价及土壤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以沙湾县为例,研究新疆县级耕地生产潜力及耕地土壤障碍因素,为分区改良利用提供依据和对策.[方法]在GIS支持下,充分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及成果,利用新疆沙湾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4 002个,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选取了土壤管理、物理及剖面性状、化学性状等3个方面12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沙湾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结果]全县的78 060 hm2耕地中,一至五等地分别占耕地的10.55;、37.80;、37.57;、9.10;和1.93;.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有:(1)土壤部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处于不同程度缺乏状况;(2)土壤结构存在不同的土壤障碍层次;(3)部分土壤存在盐渍化障碍.[结论]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将沙湾县分为三个改良利用片并提出改良利用方向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 m×30 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1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为正常推进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1C2、S2C1和S1C1"覆盖地区确定为延缓滞后建设区,优先保障建设区、正常推进建设区和延缓滞后建设区建设规模分别为12 372.33 hm2、13 978.95 hm2和14 357.65 hm2,不建设(规划扣除允许和有条件建设区占用农田)区域规模为3 200.64 hm2。该研究将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务实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长期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连续12年4个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秸秆比不施肥处理增加小麦基本苗37.0万株.hm-2,提高11.7%;增加有效穗14.0万穗.hm-2,提高6.3%,增加小麦产量161.1 kg.hm-2,提高13.7%。化肥+秸秆还田比单施化肥处理增加小麦基本苗15.0万株.hm-2,提高4.5%;增加有效穗14.2万穗.hm-2,提高3.9%;增加小麦产量196.9 kg.hm-2,提高6.2%。秸秆还田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5.6%~6.5%,同时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单施化肥和化肥+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而不施化肥和单施秸秆则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在秸秆还田中,要注意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量,以弥补作物高产大量携走土壤中的钾,保持土壤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丁恒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65-5967
依据自然资源情况,采用坡度、地质灾害、交通、水源保护地、林地保护级别、水土流失强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制分区等弹性因子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断裂带等刚性因子,采用多因素加权法、专家评分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马龙县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获得了不同适宜区的面积及空间分布,具体为:马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68 375.08 hm2,其中一等适宜区面积为8 737.17 hm2,二等适宜区面积34 123.88 hm2,三等适宜区面积为4 714.30 hm2,不适宜区面积为20 799.73 hm2。  相似文献   

19.
俞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18-221
通过对舒城县南港镇2002、2003年度退耕还林的全面调查,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发挥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南港镇2002、2003年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403.8hm2,小班368个。退耕还林8~9年以来,2002年度杨树林分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13.5cm、151.8m3/hm2;2003年杨树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2.3cm、117.0m3/hm2;2002、2003年度板栗林分平均产量(2010年度)分别达3 600、2 880kg/hm2。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年涵养水源1.6×106m3、滞留泥沙6 865m3、累计吸收CO2约5.23×108kg、释放O2约3.81×108kg;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 585.2万元;累计享受政策补助1 157.3万元,其中人均受益910.1元,占退耕以来平均人均收入3.3%,同时转移1.6万劳力到二、三产业中。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