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和2014年调查表明东丰县天然林已不同程度地遭到人、畜的破坏,后来通过采取封山禁牧等措施,使天然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林地资源,并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可以在天然林冠下营造红松,实现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加速后备森林资源培育,改善林分状况,发展林业经济。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对森林碳汇功能的不断关注,长白山的顶极植物群落红松阔叶林的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研究通过干烧法对长白山天然次生林下人工更新红松各器官的含碳系数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红松各器官的含碳系数存在差异,按照含碳系数的高低排序依次为树皮树干树叶树枝树根,各器官的含碳系数值分别为48.38%、44.39%、43.08%、41.55%、41.33%。红松胸径与根系的含碳系数相关性不大,差异不显著;而树干、树皮、树叶、树枝的含碳系数与红松胸径的相关性较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帽儿山是东北东部山区具有近山和远山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因为经过敌伪多年破坏,其林相杂乱,各种林分类型则更为复杂,根据调查有二十五种之多。其山杨林分类型占的面积最大,但心腐和变色情况严重,据初步调查达50%左右。林内仅在边远地带尚保留单株红松母树,不但分布不均,其株数之少亦很难起到下种作用,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势难很快改变现有林的面貌。为此,我们在一九五八年冬季就各种林分类型,陆续设立了永久性林分改造标准地。  相似文献   

4.
白桦林下红松人工更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多年生的白桦林实行疏、皆伐后,光照、气温和土温明显提高,相对湿度降低。白桦林皆伐后,灌木、草本植物种类增加,盖度增大,白桦伐根萌生幼树大量出现,影响了红松人工更新幼树的生长,增加了幼林抚育的难度。白桦林疏伐后,促进了保留木的生长,蓄积生长率为对照区的2.64倍。白桦林疏伐后进行红松人工更新,3a后保存率高达92.9%,而皆伐区只有54.5%。林冠下红松人工更新有效地避免了皆伐迹地上幼树的蹲苗现象,更新7a后幼树主要生长指标仅略低于皆伐区,但幼树生长良好,色泽翠绿,无早期分叉现象,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红松幼树的生长将迅速加快,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次生林一部分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林相参差不齐,须及时改造,以促进林木生长。红松是我省中东部天然次生林改造的首选优良树种之一。本文总结了天然次生林改造红松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林下栽植红松,增加其在林分中的优势度,是加快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进程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林下栽植红松时,没有考虑区域内不同地点对红松良种造林效果的影响,存在不适红松品种造林后适应差和生长量低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以小兴安岭丽林实验林场(北部)、带岭林业实验局(中部)及双丰林业局(南部)3个地点为代表,进行了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之间,红松各种源地径、树高、3年高、当年高和保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地点与种源在地径、树高和当年高性状上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丽林和带岭试点铁力种源最优,双丰试点鹤岗种源最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红松生物学特性及不良环境对红松造林影响的调查研究,提出以红松为主要目的树种的改造次生林的更新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松生物学特性及不良环境对红松造林影响的调查研究,提出以红松为主要目的树种的改造次生林的更新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9.
采用野外试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下不同立地条件天然更新的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幼苗、幼树的数量、树高、地径及其生长量差异进行了比较。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水曲柳天然更新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量化和重要性排序,探索水曲柳天然更新的最适立地因子。结果表明,水曲柳幼苗在红松人工林下天然更新良好,更新类型以1~5a实生起源的更新层幼苗为主,具有较高的生长势;萌生苗个体间的生长势差异较大,但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其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生长量均明显高于同龄实生苗;光照不足是导致实生苗和萌生苗年龄结构趋于幼年化的主导因子。红松人工林下水曲柳天然更新最适生境的立地因子为:林分郁闭度0. 4~0. 6,枯枝落叶层厚度3. 0~5. 2cm,阳坡中下坡位、坡度不大于5°,草灌盖度20% ~40%,土壤含水量30% ~50%,各因子的重要性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0.
森林更新是延续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和森林永续利用的基础,森林更新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林区天然更新情况,评定更新等级,为森林经营和组织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鹤岗市林业局十八号林场地处小兴安岭南坡,气候温和、湿润,适合阔叶树生长,森林类型分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柞树林及杨桦林几大类。发挥优势,加大阔叶树的培养力度,利用天然更新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增加阔叶树面积是一项省钱、省力、效果好的途径之一。在林场的各类迹地上,一般来说,树种的天然更新都是比较容易的,尤其是阔叶树种天然更新更为明显,天然更新树种的质量也比较好,树种全面,三大硬阔及针叶树种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1.
12.
13.
林木种质资源既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既是林木育种工作的基础,又是林木良种繁育的原始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般把育种资源也称为种质资源或遗传(基因)资源。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在林木育种上它是指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包括野生类型、非野生类型、栽培种以及人工创造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林木种质资源即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既是林木育种工作的基础,又是林木良种繁育的原始材料,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一般把育种资源也成为种质资源或遗传(基因)资源。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在林木育种上它是指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包括野生类型、非野生类型、栽培种以及人工创造的育种材料。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不仅制约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4块标准地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色木槭(Acer mono)等4个主要树种448棵幼树的连年树高生长量数据,从5个备选模型中分别为4个树种选择最优树高生长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采用R语言对4个树种分别构建了样地水平和样木水平的幼树树高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并进行独立检验。结果表明:4个树种幼树树高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总体趋势较为明显,在幼树阶段其树高的年增长量差别不大。柯列尔方程或幂函数能较好地拟合4个树种幼树的树高生长过程。将柯列尔方程作为最优基础模型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以及对数似然值(LL)得出结果,样木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优于样地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与基础模型相比,4个树种样木水平混合模型的调整后确定系数(Radj2)提高4.16%~20.31%(平均11.13%);均方根误差(RM,S,E)降幅较大,为83.92%~89.66%(平均86.32%)。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基础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减小6.8~13.4 cm,平均减小9.78 cm;平均预测误差百分比(MP,S,E)降幅较大,为14.4%~49.5%(平均30.85%)。说明样木水平混合模型既能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又能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证明了树高生长的差异主要源于随机效应(即幼树个体差异)。本研究所构建的幼树树高生长模型可以为阔叶红松林的生长模拟和森林演替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山湾子林场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更新在带状间伐地栽植樟子松、云杉、红松3种不同造林树,并调查其成活率、树高生长量以及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人工更新对杨桦次生林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及二年成活率均为云杉樟子松红松;树高年生长量均为樟子松云杉红松。3种更新树种林下植被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盖度都高于对照,但不同更新造林树种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可初步确定对研究区域内杨桦次生林进行人工更新有助于提高林下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天然次生林林木空间格局及更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应用红外测距仪和经纬仪对样地的每株乔木及幼树进行了测量,并建立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分析发现:天然次生林乔木种群结构与幼树结构非常一致,说明这一群落结构是稳定的;乔木及幼树的空间格局均为集聚格局,幼树集聚性比乔木集取性高得多,表明林木空间格局是从高集聚趋向于随机格局的过程。同时还利用更新联结度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紫椴和蒙古栎更适合于在本树种的树下更新,其它树种更适合于在非本树种的树下更新。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天然低效次生林的缺点与不足,提出了清除萌生树木、引栽乡土实生树种、构建主体支撑系统、管控森林结构、连续系统抚育、满足生物多样性需求、加强森林保护、强化监测分析等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天然次生林面积减少,对其经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红松、云杉和樟子松为杨桦次生林林下人工更新树种,以树高生长量、存活率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为研究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比不同更新树种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2013、2014年,树高生长量最大的是樟子松,分别为15.99cm和9.20cm,云杉次之,红松最低,不同树种之间树高年生长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云杉和红松的树高生长量逐年增多,增量为3.63cm、1.43cm,樟子松的生长量虽逐年降低,但总体优于云杉和红松。树种的存活率表现为云杉樟子松红松,2013—2014年,各树种的树高存活率均有所降低,其中樟子松降低的幅度最大,降低10%,红松降低的幅度最小,为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