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育王与分蜂     
正蜂王是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蜂群强弱取决于蜂王。因此,培育优质蜂王是养蜂者必须掌握的技术。怎样才能培育出优质的蜂王呢?每个养蜂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下面就谈谈我培育蜂王的经验:一、选种1.根据生产需要选种:不同蜂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在我国目前饲养的西方蜜蜂品种中,东北黑  相似文献   

2.
(一)选用优良蜂王和常用健壮新王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同场蜂群间常见繁殖、产蜜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受到蜂王素质影响的结果。蜂种的品性以及蜂王的生理状况反映出蜂王素质的差别,群众称“养蜂就是养王”可见蜂王对蜂群的发展和产蜜量有决定性的影响。蜂种的品性是由种用父母群的遗传性所决定的。因此,在饲养管理中要坚持去劣选优。蜂王的生理机能,随着蜂王本身的老化而降低。较有成效的养蜂员,每年都结合取春冬蜜更换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浏阳县属山区,有饲养中蜂的传统。可是,以前都用老法饲养,不便于及时清巢,发现病虫害无法治理,而且产量低。为了发挥浏阳的养蜂优势,从1981年起,中国养蜂研究所将浏阳定为中蜂新法饲养试点,拨给科研费10,000元。在中国养蜂研究所的具体指导下,浏阳成立了养蜂研究会,对全县的蜜源与蜂源进行了调查,编印了养蜂小报,划定了中华蜜蜂保护区,开展中蜂新法饲养宣传,培训了38名技术骨干,举办了六期养蜂技术训练班,还开辟了养蜂试验场,为专业户养蜂传授技术,提供蜂种。中蜂新法饲养将老式的方格桶改用活框箱,将固定饲养改为小转地饲养,可提高蜂蜜产量4—10倍。在试验过程中,普及了技术,加快了蜂群繁殖,使蜂群由80年的7,000群发展到今年  相似文献   

4.
黄林才 《蜜蜂杂志》2011,31(4):32-33
中华蜜蜂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会出现分群、飞逃现象,给养蜂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根据本人多年养蜂生产实践认为:中蜂飞逃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蜜蜂的遗传性:蜜蜂群势发展强大,出现雄蜂脾,工蜂造王台,封盖王台羽化新的蜂王,老的蜂王或先羽化的蜂王携带相当部分工蜂离开原巢,寻找新的栖居地营造新巢;  相似文献   

5.
谭永堂 《蜜蜂杂志》2005,25(9):24-24
中蜂是一个好蜂种,可以定地饲养也可以小转地饲养,虽然收入相对来说少些,但养蜂成本较低,如果养得好的话,其总体经济效益不低于其他蜂种,尤其对于老年养蜂者来说更是一个好蜂种。根据目前的情况,如何育好中蜂王,如何把中蜂培育成强群,是解决中蜂问题的关键。1选择合适的育王时间一般来说,养蜂者都是选择在大流蜜期育王,但在此时无论多强的群势,只要发生分蜂,劣质蜂王和雄蜂就会满天飞,使养蜂者无法控制蜂王不与劣质雄蜂交尾。选择一合适的育王时间,能人为控制优质蜂王和优质雄蜂交尾,为下一代蜂创造良好的遗传基因。在大流蜜期后有很长一段…  相似文献   

6.
分蜂热在季双三规范管理作用下自然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分蜂是蜜蜂的本能行为。在野生和旧法(桶养)饲养条件下,起到了种族繁衍的积极作用。新法(活框)饲养后,养蜂人逐渐发现自然分蜂前的准备阶段,蜂王产卵逐渐减少,直至停产,影响繁蜂。工蜂怠工,影响采集。这一现象养蜂学业称为分蜂热。另外还有分蜂群飞出  相似文献   

7.
戚秀甫先生是上海市人,他是这个地区最早提倡新法饲养蜜蜂的一位前贤。1917年左右开始新法饲养蜜蜂,为了宣传养蜂,提倡新法饲养蜜蜂,他和他的朋友于汉卿先生在大街上,用敲锣打鼓的方式吸引群众来听宣传,并欢迎所有听众到自己的蜂场参观实习。不仅如此,他们二人还把养蜂的好处和饲养方  相似文献   

8.
“养蜂没有巧 ,只要蜜源好。”这句养蜂谚语强调了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却排除了科学养蜂的重要性。养蜂是个系统工程 ,是有巧的 ,巧就巧在科学上。培育优质蜂王这个系统工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子系统 ,更要讲科学。一个抗虫害 ,抗病害 ,群势壮 ,采集能力强的蜂群 ,关键在于有优质蜂王。这一技术的普及又影响一个地区的养蜂事业的发展。所以 ,选育优质蜂王 ,‘必须讲究科学 ,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 .要在本地饲养一年以上的蜂群中确定父群、母群。群势一年四季都有五框以上足蜂 (中华蜜蜂 ) ,抗逆性强 ,采集能力强 ,从这样的蜂群中确定父群…  相似文献   

9.
优质的蜂王可以大大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在饲养过程中如果对蜂王照顾不周,就会造成种王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意外死亡,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根据笔者的养蜂经验,现将如何延长种王的使用寿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石鹏 《中国蜂业》2011,(10):17-17
一、电子快速寻王器 蜂群饲养管理中经常需要寻找蜂王,以查看蜂王状况,养蜂者常为找不到蜂王而苦恼。如果能够研究出一种电子的、既轻巧便宜又能在打开箱盖后快速显示蜂王在哪一脾上的“电子快速寻王器”,这对于养蜂者来说方便了许多。  相似文献   

11.
新法养蜂,为了取得纯净的蜂蜜,大多在流蜜期用隔王板把蜂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产卵,其余地方贮蜜。这种方法在实际  相似文献   

12.
利用声音分析技术自动检测蜂群中蜂王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王是蜂群中的核心,蜂王质量直接关系到蜂群强弱和蜂蜜产量高低。在养蜂生产中,养蜂者要定期开箱提脾检查蜂群中蜂王情况(比如蜂群中是否有蜂王?蜂王是老蜂王,还是新蜂王?)。  相似文献   

13.
译名的困扰     
<正>新法养蜂在我国已100多年,大部分的名称(除"蜂王"外)都是译名,我国早期养蜂家著书立说,翻译外国著作,曾促进我国新法养蜂的发展。但他们对蜂业专有的名词术语没有统一的标准,随心所欲,直至上世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出版,我国的蜂业名词术语才算真正统一。虽然1987年国家公布了《畜牧名词术语标准·蜜蜂》以后,规定了生态、病虫害、工具、管理的统一名词,但对各国养蜂家人名等,还没有全部统一的规定。现将  相似文献   

14.
养蜂的目的之一在于夺取蜂蜜的高产稳产,这是养蜂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丰富的蜜粉源,良好的气候条件是直接影响蜂蜜高产稳产的重要外部条件。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龙门县中蜂高产蜂场的经验。现就饲养管理技术方面谈谈高产稳产措施。一、选用优良蜂王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同场蜂群间常见繁殖、产蜜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受到蜂王素质影响的结果。蜂种的品性以及蜂王的生理条件反映出蜂王素质的  相似文献   

15.
遵义地区位于贵州高原北部,蜜源植物丰富,群众有养蜂习惯,但因过去多系木桶、竹笼饲养,产蜜量低,一般每群平均在10~15斤。1964年初,地区曾在正安县举办了中蜂新法饲养训练班,为社、队培养了第一批集体养蜂员。当年收到良好效果,队办蜂场18个,新法饲养中蜂761群,群产蜜量平均50~70斤,比旧法饲养提高产蜜量5~7倍。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几年来,地区先后举办新法饲养训练班和现场会8次,为社、队培训养蜂员450多人。通过以点带  相似文献   

16.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简称中蜂,是我国的土著蜂种。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有养蜂取蜜的习惯,特别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推行中蜂新法饲养以来,各地养蜂业不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蜜源丰富,是发展养蜂的好地方。目前,国内对中蜂资源尚缺乏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为配合蜂种资源调查,现仅以广东中蜂蜂王、工蜂和雄蜂为材料进行外部形态描述,以资参考。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由三种形态和职能不同的蜂组成,蜂王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图一见封二),蜂体比工蜂及雄蜂大,亦比工蜂重,体色分两种变  相似文献   

17.
首都的养蜂业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1910年前后,即引进了意大利种蜜蜂,采用活框蜂箱,运用科学方法饲养,是我国新法养蜂事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老一辈的养蜂家,经过刻苦钻研,坚忍奋斗,在养蜂技术的传播上和养蜂工具的推广上,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养蜂生产中,在不断改进饲养管理技术的同时,合理地应用优良品种的优势,不仅直接关系到养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也是发展科学养蜂的重要途径。择优选纯育种优良的品种,无论自选或是引进的种用蜂王,首先要能体现出其原种原有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并应具有高于一般的生产、繁殖能力,和便于饲养管理等优良性状。种用蜂王,在使用前应该先经过全面观察,从中筛选出最优良的种王来作母群与父  相似文献   

19.
储备蜂王安全越冬长白山地区夺取椴树蜜高产的措施在长白山地区养蜂能否获得椴树蜜的高产要看养蜂者饲养的蜂群是否强壮,在饲养的强群中还有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否培育出大量的采椴树蜜的适龄蜂。养蜂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所养的蜂群中有的群在椴树蜜期间蜂数很多,但采蜜量不...  相似文献   

20.
养蜂人都知道蜂群中的优质高产蜂王是夺取养蜂高产稳产的关键。怎样才能培育出优质高产蜂王呢?笔者根据长期育王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材。目前我国除部份山区饲养“中蜂”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是饲养“西蜂”,由于我国南北气温与蜜源差异,北方多引进耐寒的高加索蜂王;喀尔巴阡蜂王、东北黑蜂王等品种。长江流域及广东、广西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