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炭疽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能够引起多种植物炭疽病。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植物病原菌中,侵染炭疽菌属真菌的病毒资源有待挖掘。本文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我国南部6个省份不同油茶园的40株油茶炭疽菌中的病毒进行了鉴定。经过同源比对分析,发现10种基因组类型均为正义单琏RNA的新病毒。它们分属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裸露病毒科(Narna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和葡萄孢欧尔密病毒科(Botourmiaviridae)。本研究是我国南方油茶炭疽病菌携带病毒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丰富了炭疽菌属所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信息,可为深入分析炭疽菌真菌病毒的多样性和分子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柑桔类病毒病害的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庆 《植物保护》1994,20(6):34-35
柑桔类病毒病害的检测技术陈国庆(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黄岩317400)类病毒(viroid)是一种不同于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的植物病原因子,可引起许多植物发生病害。柑桔裂皮病和木质陷孔病都是由类病毒或类病毒复合物引起,可导致树势衰退,植株矮化,树冠生...  相似文献   

3.
田国忠 《植物保护》1986,12(3):45-46
一、研究种传植物病毒的意义 较早以前,人们认为病毒的种传问题远不及真菌、细菌等病原的种传普遍和重要,在植物病毒病的流行过程中不是主要因素。但隧着植物病毒学和种子病理学发展,及各种检测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已报道的种子传带病毒数量,和由种子带毒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大(见表)。种子传毒逐渐引起了植病、  相似文献   

4.
草莓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园艺植物,已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由于草莓栽培主要依靠匍匐茎及分株进行无性繁殖,很容易感染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草莓衰退病。已报道的侵染草莓的病毒种类大约有30种,如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V)、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和草毒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V)等(Tzanetakis et al.,2010),其中大多数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尚巧霞,2015),关于河南省引起草莓病毒病的病原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草莓病样,鉴定引起草莓病毒病的病原,并针对检测到的病毒建立多重PCR检测体系,以期为河南省草莓病毒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快速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郁金香和百合是最重要的百合科球根花卉。病害是制约郁金香和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害和病原。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原真菌有镰刀菌、灰霉和炭疽菌;主要病原细菌有萎蔫短小杆菌、果胶杆菌属和迪基氏属软腐细菌;主要病毒有郁金香碎色病毒、百合斑驳病毒、百合无症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RNA病毒。主要植物病原线虫有短体线虫、茎线虫和滑刃线虫。线虫取食伤害郁金香和百合的根、鳞茎和芽,促进病原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的复合侵染;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除侵害郁金香和百合,还作为介体向植物传播烟草脆裂病毒。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线虫,南芥菜花叶病毒、草莓潜隐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等RNA病毒是与郁金香和百合相关的主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也介绍了鉴定这些病原的常规方法和新方法,为建立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原的检测检疫体系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锦葵脉明病毒中国蜀葵分离物cp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和非序列依赖性PCR扩增技术(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对表现出条斑症状的感病蜀葵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发现侵染蜀葵的病原为锦葵脉明病毒(Malva vein clearing virus,MVCV),这是锦葵脉明病毒在国内首次报道。为进一步明确锦葵脉明病毒中国蜀葵分离物(MVCV-AR)的来源及进化关系,克隆获得其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KX619649)。通过与其他MVCV分离物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可知,MVCV-AR与Mexico的tomato分离物(FJ561293)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0.5%;与来自Italy的DS-Ba-01分离物(FM 212972)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8.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VCV-AR与DS-Ba-01分离物聚为一簇,形成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7.
真菌病毒是在真菌体内复制和增殖的病毒,在真菌中广泛存在。农业生产中70%~80%的植物病害由病原真菌侵染导致,真菌病毒能够减弱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性,还可以将其转换为内生真菌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抗病,因此真菌病毒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资源。本文综述了真菌病毒减弱寄主致病性机理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真菌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的前景和面临的问题,为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柑桔黄龙病,溃疡病的病原性质认识和学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叶 《植物检疫》1999,13(4):240-242
1对柑桔黄龙病病原性质的最新认识1.1病原认识过程我国植物病理学家林孔湘先生于本世纪50年代首先证明了柑桔黄龙病能通过嫁接传染,苗木带病可在田间自然蔓延。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和认知水平推断病原是一种病毒。60年代初有人曾怀疑黄龙病就是衰退病(trist...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小麦黄花叶病病原的部分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中抽提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合成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对所获得的cDNA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等病毒CP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70%,而与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超过97%。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应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毒及抗病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粗缩病毒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斐济病毒属,是一种有双层衣壳的球状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包含10条线状的双链RNA片段,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其中4条RNA片段的测序工作。玉米粗缩病毒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毒主要由介体昆虫传播,侵染的植株表现严重矮化和叶片浓绿等病症。玉米对该病毒的抗性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作者描述了玉米粗缩病病原、病症及侵染循环的特点,对玉米粗缩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抗病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进境日本罗汉松上可可花瘿病菌的截获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该病菌已被列入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是一种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该病菌分布广泛,侵染可可造成癌肿病,严重时可导致可可绝收\[2\],也能够引起多种植物顶枯病的发生,在日本有该菌造成释迦顶枯病的报道\[3\]。2013年3月,宁波检验检疫局从日本进境罗汉松种苗上分离到一株疑似可可花瘿病菌的分离物,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序列比对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植物病害中,目前世界上已经报道的细菌病害有300多种,无论是大田作物、果树、蔬菜、林木、花卉和药用植物等都可能发生一种或几种细菌病害。有些作物细菌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植物病原细菌是寄生在植物上的原核生物,个体微小、繁殖快,结构简单,其形态有杆状的,外形变化很小,由于以上特点,使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不同于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植物细菌病害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初诊和确珍两个过程。初诊包括病害的症状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确诊包括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以及主要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植物病原真菌是农业上的第一大病原菌,能够持续性地给全球的作物和果蔬产量带来严重的损失。目前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这也带来了真菌耐药性、食品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应对病原真菌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迫在眉睫。喷雾诱导基因沉默(spray induced gene silencing,SIGS)技术是一种通过外源施用双链RNA或小干扰RNA的方式来控制病原体关键靶标基因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产上颇具潜力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之一,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病原真菌的防控。本文主要综述了SIGS技术原理及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农药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湖北省水稻田恶性杂草稗草上的病原真菌种类,以期为更好地利用植物病原真菌资源和开发生物除草剂奠定基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稗草病害样品进行分离,结合形态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最后用人工接种法对部分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从53份自然发病的稗草样品中分离到86个菌株,共鉴定出7个属的13种真菌。  相似文献   

15.
在植物病毒及其有关病原的研究中,检测方法的建立是以病原及其寄主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为基础的。这包括症状,寄主范围,病原在寄主体内性质,介体,病原传播途径和传播特点,病原形态、病原体及外壳蛋白和基因组核酸的理化性质等。近年来,病毒及病毒类病原亚基因组RNA在病毒研究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卫星病毒、卫星RNA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极易从国外传入的种传病毒——藜草花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草花叶病毒(Sowbane mosaic virus)属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组(Sobemovirusgroup),是种传率极高、抗逆性强和极易传播蔓延的病毒。至今,在我国未有自然发生的报道,为此应严防随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以及病毒资源的引入而传入我国。1.首报 1985年 Silva 等报道了藜属植物发生一种花叶病,对病原未作鉴定,Bennett 等(1961)在美国加州从墙生藜Chenopodium murale 表现花叶的病株分离  相似文献   

17.
蔬菜主要害虫病原微生物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者对长沙地区蔬菜主要害虫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蔬菜作物包括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葫芦科,旋花科等数十个品种;寄主昆虫有鳞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30余种蔬菜主要害虫。现已分离、鉴定出真菌28种,细菌2种,线虫一种及一种簇虫,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种类作了培养性状和生物测验。现将初步结果简要报道如下。材料及方法分离材料采自菜园中各个时期不同虫态的自然罹病虫体。对罹病虫体的处理方法基本上与水稻毒虫病原微生物的相似,即将有病症的和没有病症的分开。对已长出菌原的虫尸先作镜检,而后,有病和没有病的虫尸分别以常规方法作表面灭菌后进行培养。其培养方法是将灭菌虫尸放入预先垫有双层滤纸经干热灭菌的培养皿内,再放入无菌湿棉球保  相似文献   

18.
细菌素Echcin防治作物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素Echcin是本研究室从来自水稻的菊欧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中分离提取的一种抗菌物质。本试验报道了Echcin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真菌病害的研究。采用纸碟法测定了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共14个菌株的抑制作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Echcin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Echcin对番茄早疫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温室盆栽试验,同时开展了Echcin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辣椒疫霉、苎麻疫霉、番茄早疫等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hcin喷雾2次,对番茄早疫病的盆栽防病效果为75.8%。Echcin拌种或后期喷雾1次,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达60%以上,优于井冈霉素。  相似文献   

19.
细菌素Echcin防治作物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素Echcin是本研究室从来自水稻的菊欧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中分离提取的一种抗菌物质。本试验报道了Echcin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真菌病害的研究。采用纸碟法测定了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共14个菌株的抑制作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Echcin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Echcin对番茄早疫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温室盆栽试验,同时开展了Echcin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辣椒疫霉、苎麻疫霉、番茄早疫等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hcin喷雾2次,对番茄早疫病的盆栽防病效果为75.8%。Echcin拌种或后期喷雾1次,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达60%以上,优于井冈霉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甲醇溶剂浸渍法提取了3种十大功劳茎干的化学成分,从中选择抑菌作用最强的植物,测定了其甲醇提取物对8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测试了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相比阔叶十大功劳和长柱十大功劳,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更强,且对6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和白叶枯病病菌等细菌以及玉米大斑病病菌、玉米小斑病病菌、甘蓝黑斑病病菌和香蕉弯孢霉叶斑病病菌等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此外,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达57.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