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的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应菲  汪永进  陈峻 《土壤学报》2000,37(4):443-448
采用色度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磁化率、微量元素Rb、Sr的含量和比值,讨论了色度参数的古气候意义,初步把下蜀黄土形成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3个波动旋回。下蜀黄土和黄土高原色度参数的对比,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成壤强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老官台全新世黄土剖面12种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结合本剖面已测定的粒度、磁化率、光释光(OSL)年龄,研究和揭示了它们在表生环境下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古气候意义。微量元素在风化成壤过程中,其活动性由强至弱顺序为BaSrCdPbLiZnCuCrMnCoRbNi。其中Rb、Li、Cr、Co、Zn、Cu、Mn、Ni八种元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相对富集,含量较高;Sr、Ba、Cd三种元素在土壤中相对淋失,含量较低;但Zn、Cu、Mn、Ni、Pb五种元素对黄土层和土壤层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因此,Rb、Li、Cr、Co的高含量反映了较温湿的成壤环境,低含量反映了较冷干的粉尘加积环境;而Sr、Ba、Cd低含量反映了较温湿的成壤环境,高含量反映了较冷干的粉尘加积环境。Pb、Zn、Cu、Mn、Ni、Cd元素含量在表土层中的富集主要与现代耕作活动或工业污染有关,反映了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强。LGT剖面主要微量元素的变化清楚地记录了关中盆地自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经历的显著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3.
4.
不同空间范围土壤色度的纬向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兴芬  吕镔  陈梓炫  刘鑫 《土壤学报》2020,57(5):1186-1196
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古土壤进行色度分析,探讨其色度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作为气候变化代用指标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土壤色度参数变化复杂,与气候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色度参数在大空间尺度中均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变化,红度(a*)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黄度(b*)与纬度的拟合曲线趋近于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黄度与红度的比值(b*/a*)随着纬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2)土壤剖面色度参数均与气候因子(年均降水和年均温)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b*/a*与年均温相关系数最大。色度参数a*与年均降水相关系数稍高于b*/a*,但a*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土壤色度参数b*/a*对土壤颜色的空间变化敏感,是指示气候变化的适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马文芳  朱云鹏  郭倩倩  党亚爱 《土壤》2019,51(3):578-585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陕北安塞五里湾流域5种典型植被0~200 cm土壤剖面土壤颗粒大小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及其体积分形维数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土壤PSD的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植被群落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为细颗粒(黏粒和粉粒),其中粉粒体积分数占总颗粒的56.82%~71.99%;铁杆蒿草地的细颗粒平均体积分数最大(78.86%),乔木林的最小(65.77%)。5种典型植被群落土壤PSD的体积分形维数介于2.498~2.599,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相同土层深度的分形维数呈现出铁杆蒿草地黄芪草地农田灌木林乔木林的趋势,灌木林和农田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植被群落间差异显著。典型植被土壤PSD的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的体积分数和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砂粒的体积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  相似文献   

6.
豫中黄土地区全新世黄土剖面成壤作用与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河南豫中黄土地区黄土剖面化学元素的深入研究认为:在该地区全新世中期风化成壤过程中,Al、Fe、K、Ti、Rb、Ba等元素在古土壤中相对富集,表现出残留富集的特征;而Si、Ca、Na、Sr等元素则在风化剖面中淋失。而Al、Na在成壤过程中因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从而产生显著的分异现象,并且随着成壤作用的增强分异加剧。因此,Al/Na值在黄土剖面中的变化反映了风尘堆积物成壤强度的变化,能够作为成壤作用、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群众生活贫困。新形势下,要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山川秀美工程的机遇,建立以草为主体的生态植被体系,发展草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8.
利用沉降离心法将老虎山黄土-古土壤的酸不溶相分离成<2μm、2~45μm和>45μm三个粒级组分,并分别测定了这些组分和全岩的磁化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岩,还是三个不同粒级组分,它们的磁化率都可以单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气候演变的参考指标。其中,<2μm粒级的质量磁化率明显大于全岩和2~45μm、>45μm两粒级,而且其分辨率也明显高于2~45μm和>45μm这两个粒级组分。本实验结果还显示,虽然<2μum的质量磁化率最大,但对全岩质量磁化率的贡献率与2~45μm粒级相当,>45μm粒级的贡献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黄土剖面多元古土壤形成发育信息的揭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唐克丽  贺秀斌 《土壤学报》2002,39(5):609-617
以时间尺度 2 0万年以来的洛川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 30~ 5 0cm的密集采样 ,通过土样的物理、化学、矿物组成和孢粉分析及土壤微形态镜鉴的综合研究 ,对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原以代表干冷环境沉积为主的黄土地层 (L) ,揭示了内伏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相应的土壤发育过程 ;对原以代表暖湿环境的红褐色古土壤层 ,揭示了内伏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演化及干旱与湿润型孢粉共存的矛盾实质。研究证示 :深厚的黄土剖面是在第四纪生物—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中 ,通过黄土沉积、成壤强弱交替演化 ,形成发育的由不同土壤类型组成的特殊的多元古土壤剖面体系。  相似文献   

10.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factors which might influence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S in some surface horizons and typical profiles of soils derived from Xiashu loess on the upper slope (US), middle slope (MS) and lower slope (LS) of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hilly zone. The total S contents varied from 70.30 to 350.21 mg/kg, and the average for all surface soils was 218.3 mg/kg. The average S contents in the profiles followed the sequence: USo) and the ratio of amorphous iron oxide to free iron oxide (Feo/Fea), bu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otal S and the ratio of free iron oxide to total iron (Fed/Fet). Inorganic sulphate in paddy soils (MS and LS) was nearly higher in surface soil than in subsurface soil and subsoil, it, however, remained relatively unchang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for the original soil profile (US). The average organic S accounted for 94% of the total S in the surface soils, but the percentage de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profiles. Like the total S,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S content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total N, Feo and Feo/Fed ratio, but they were in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ed/Fet ratio. The C/S and N/S ratios in this study were somewhat lower than the results reported by others. The C/N/S ratios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same profile and among different soils but they fell within the range of values reported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草原退化沙化土壤剖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西北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的剖面特征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土壤剖面的草甸层变薄,植被覆盖度降低,优良牧草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和腐殖酸呈下降趋势,土壤的富胡比呈上升趋势.在土壤养分变化中,土壤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各土壤养分含量在剖面上的分布次序为:表层>亚表层>底层.全钾含量略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变化不大.土壤的pH值也略呈上升趋势,表层土壤pH值小于亚表层.  相似文献   

12.
安徽凤阳水泥工业区内污染土壤剖面的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壤通报》2014,(5):1089-1093
通过对安徽省凤阳县水泥工业区典型污染土壤剖面和水泥厂降尘的磁学参数测量,结果显示,两类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都是磁铁矿,土壤剖面20 cm以下样品的磁学性质由成土母质控制,磁性矿物含量较低,磁性矿物以稳定单畴和超顺磁性颗粒为主,土壤剖面0~20 cm样品由于受到水泥厂降尘影响,其磁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土壤中磁性矿物含量升高,磁性增强,磁性矿物粒度相对变粗。土壤剖面的磁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反映了水泥厂降尘对土壤剖面的污染过程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京山县10年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其经验,坦步说明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和农村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的最佳结合点,为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黑土坡面细沟形态及剖面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黑土坡面细沟宽度、深度、宽深比、细沟剖面形态及沟壁坡度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细沟侵蚀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在野外径流小区不同坡度(5°和10°)下开展汇流冲刷试验〔1 L/(min·m2),历时60 min〕。[结果] ①试验条件下,黑土坡面细沟剖面形态主要为“U”型,细沟平均宽深比介于2.3~4.9之间;②随着坡度的增大,细沟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幅度明显超过细沟沟壁崩塌侵蚀作用,导致细沟宽深比减小,细沟剖面形态由“宽浅型”向“窄深型”转化;③对于坡面不同位置,细沟平均宽深比在坡上,坡中,坡下位置分别为2.7,1.6,5.4,即自坡面上部到下部依次表现为“宽浅型”—“窄深型”—“宽浅型”的细沟剖面变化特征;④黑土坡面细沟沟壁坡度主要为37.7°~85.2°,其值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且不同坡位之间细沟沟壁坡度表现为坡中位置大于坡上和坡下位置。[结论] 防治东北黑土区陡坡耕地中段位置的细沟发育尤为重要,对缓解该区水土流失问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基础研究不足,在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跨学科的综合与合成,研究并建立了我国华北、中南典型农区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出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6.
湖北丹江口水库库区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土壤自身的可侵蚀性是土壤侵蚀发生的内在因素。由于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方便的测定方法,土壤可蚀性K指标值成为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EPIC中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方法,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内1.94km2的五龙池小流域的K值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0302thm2h(MJmmhm2)-1,与我国其他有黄棕壤分布地区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小流域土壤可蚀性存在一定的空间变异,但变异性不大(变异系数14.7%),86.56%土地面积上的K值位于0.0264~0.0330之间。从土壤可侵蚀性强弱判断,该区土壤为易侵蚀土。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IDW)进行了K值图的制作,并简要介绍了K值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湖南澧阳平原玉成土壤剖面粒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澧阳平原大量的野外考察、典型剖面玉成(YC)土壤剖面的系统采样和室内粒度分析和年代学分析,探讨了YC土壤剖面的粒度特征,揭示了澧阳平原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早期环境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澧阳平原YC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无砾石,野外调查发现土壤剖面无明显层理,沉积物主要以粉砂为主,属于典型风尘沉积物特征,非水流沉积物。澧阳平原YC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经历了粗-变细-细-粗-细的变化过程,表明澧阳平原YC土壤剖面记录了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早期环境经历了5次明显变化,大致为56.0kaBP~31.8kaBP为相对寒冷干旱,31.8kaBP~23.6kaBP气候转型阶段,23.8kaBP~14.8kaBP为相对冷湿,14.8kaBP~10.6kaBP位于晚冰期阶段,气候变化剧烈,10.6kaBP~6.96kaBP为全新世早期,气候向暖湿转变。  相似文献   

18.
孙奥  段碧辉  王芳  项剑桥  夏伟  王天一 《土壤》2022,54(3):637-645
本研究以鄂西咸丰县土壤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区内表层土壤中30种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再结合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地球化学背景值的成因机制,分析了土壤元素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咸丰地区土壤B、Cd、Cr、F、Hg、Se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全国和湖北省背景值,I、Mo、Sr、Ca O、Na2O等元素较全国贫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工矿活动、腐殖质过程、风化作用、地形因素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共同影响着研究区内表层土壤的背景值特征,其中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但是工矿活动、地形特征和人类活动等过程重塑了区域元素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会理地区糯乍沟泥石流特点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省会理地区"8.30"地震震源浅,强度大,诱发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潜在危险性大。糯乍沟位于会理县最南端,为金沙江一级支流,由于地震产生大量崩塌、滑坡和岩土体松动,为泥石流暴发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右支沟流域汇水面积大,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及动力条件。通过文献分析和野外勘查,结果表明,金沙江强烈的深切作用传导进入糯乍沟,进一步加剧沟床下切及溯源侵蚀,使沟内滑坡失去前沿阻力,失稳概率大增;对该沟的危险性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建议在上游崩塌滑坡等隐患点修建谷坊、拦砂坝等土木工程,左支沟坡面侵蚀严重区种植水保林,两者有机结合,可有效控制该沟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侵蚀性降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蚀性降雨是南方红壤区剧烈水蚀的原动力,因此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区域内水土保持相关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国家气象数据网站数据(2014—2020年)、结合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人工观测数据(2016—2019年),对湖北省4个水土保持分区24个监测站点的侵蚀性降雨标准及降雨侵蚀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并用克里格模型进行插值。结果表明:湖北省整体的降雨侵蚀力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与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相同特征,同时降雨量与侵蚀性降雨量表现出高度协同性。全省年平均降雨量813.88~1 590.15 mm(2014—2020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 201.98 mm,多年平均侵蚀性年降雨量为603.53 mm。多年平均侵蚀性年降雨量占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50.21%,多年平均侵蚀性降雨频次(天数)为14次,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为46.88 mm。根据多年平均半月侵蚀力计算结果分析可知,湖北省全省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值为6 650.10 MJ·mm/(hm2·h·a)。省内年内降雨侵蚀力时间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4—10月总降雨侵蚀力值为6 202.10 MJ·m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