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我国棉花枯萎镰刀菌和黄萎轮枝菌研究进展,概述两种病原菌“种”的确定,病菌生理类型分化,致病毒素分析与致害机制。并指出加强病原菌分子生物学探索,以进一步揭示病菌造成侵害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4.
5.
6.
8月22日,从河北省南宫市召开的中国植保学会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上传出消息,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重庆茂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99植保”新产品,对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疗效显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棉花枯、黄萎两种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方面分析阐述了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对策,为防治棉花的枯黄萎病提供依据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国多数棉区为枯、黄萎病混生区,都需要选育兼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供生产推广种植。但是由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拮抗作用,特别是枯、黄萎病菌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抗黄萎病棉花资源极缺的现状,仅有枯、黄萎病混生病圃是不够的,还需建 相似文献
9.
10.
枯黄萎病是棉花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我国每年因枯黄萎病造成的皮棉损失约占棉花总产量的10%~20%。棉花的全生育期都有可能遭受枯黄萎病的为害。棉花在苗期发病可造成缺苗甚至断垄。在中后期发病病株生长缓慢,蕾铃脱落严重,成铃少,棉铃小、衣分低、产量下降;从病株上采摘的棉花纤维品 相似文献
11.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特点、传播方式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萎病与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其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和病原菌截然不同,但其侵染特点、致病原理及所导致的为害后果基本相同,一旦发生,轻则造成减产,重则绝收。及时发现和预防发病,是棉农的当务之急。现将发病症状、特点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发病特点1.1棉花枯萎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通常有如下类型症状: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边缘或半边呈现黄色斑块,斑内叶脉失绿变黄,呈网纹状,病斑逐步发展,最后枯萎、脱落。紫红或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半边变紫或变黄,逐步发展,而后枯死。急性青枯型叶…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针对阿克苏垦区枯黄萎病的发病特点,从品种选择、化学防治、栽培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综述了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发生危害的情况,总结了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成就,包括育种方法从系统选择、杂交选育到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抗病棉花新品种,包括‘辽棉1号’、86-1、‘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9’、‘中棉所35’、‘陕401’、‘辽棉10号’和‘辽棉12号’等。分析了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摘 要: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17、中19、中23、中35、中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公顷,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本为简要介绍了宁南霉素的主要作用及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花采取“宁南霉素拌种+喷施”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效果较好,平均防效为87.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