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的性状变化规律,为指导广适性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将多年选育的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分别种植于温、湿度差异较明显的温室和试验田,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质量等10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考察,并对性状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除穗长和一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差异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其中最明显的是高温、高湿条件下,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有效穗数极显著减少,材料间的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离散程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环境条件下,单株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相关性均最大,但有效穗数与其余8个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将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材料聚为4类,分别占总材料数的14.5%、38.1%、27.3%和20.1%,第Ⅰ和Ⅱ类群品种单株产量较高,但其性状易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株高显著变高,穗数显著减少,导致其单株产量显著减少;第Ⅲ和Ⅳ类群品种单株产量低,但不同环境条件下性状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其中第Ⅲ类群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性状最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水富县同一纬度不同海拔的2个试验点,对4个不育系和2个恢复系以及组配所得到的8个杂交水稻新组合,杂交水稻对照品种"II优838",通过人工控光进行光温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感光性弱、感光性弱、短日高温生育期长的品种有11份,感光性中等、感温性弱、短日高温生育期长的品种有2份,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短日高温生育期长的品种有1份,感温性中等、感光性中等、短日高温生育期长的品种有1份。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滇型杂交粳稻不同种植条件下恢复系花粉量的差异性以及恢复系花粉量与花药长宽的相关性,采用显微计数及测微的方法,对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花粉量及花药大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的花粉量既受品种遗传性决定,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恢复系花粉量多少与花药长、宽度具有相关性,且达极显著水平(R=0.725 3>R0.01).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田分期播种和盆栽延长光照的试验,研究了川西南西部高原面和宽谷区粳稻品种的抽穗开花温光生态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粳稻品种的感温性、感光性及开花习性等表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粳稻品种播种至出穗天数与总和温的关系符合y=a+bx的线性关系,由此导出各海拔类型品种生物学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置信区间.品种原产地海拔越高,生物学起始温度越低,感光性更弱,开花历时越短,花期更集中,强势粒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和常规粳稻南粳46为材料,采用当地常规高产栽培措施,研究不同穗型粳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枝梗颖花形成及籽粒灌浆结实特性与常规粳稻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鞘非结构性糖类(NSC)含量及茎鞘NSC运转率显著提高。两品种枝梗与颖花分化、退化的差异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的总枝梗和颖花数分化数显著多于常规粳稻,由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大于其退化程度,导致其总枝梗和颖花现存数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大穗型杂交粳稻强弱籽粒灌浆与常规粳稻相比不同步现象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强、中、弱势粒间灌浆特征值的差异较常规粳稻大。相关分析表明,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以及籽粒灌浆充实与抽穗后茎鞘NSC的积累与运转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寒地水稻属早熟粳稻型,生育期短,具有感温性、重叠型和非蓄积性。本文中主要研究6月份气温与水稻生育转化和抽穗时期的相关规律,为今后指导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杂交粳稻与纯系粳稻收获指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南京和洪泽两地研究了5个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和3个纯系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当杂交粳稻的亲本包括在纯系粳稻内,杂交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纯系粳稻,而收获指数相反;当亲本不包括在内,杂交中熟中粳的生物量虽极显著地大于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但因收获指数相反,两者平衡后,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极显著地大于杂交粳稻亲本。纯系矮秆粳稻的收获指数极显著地大于中秆粳稻,生物量极显著地小于中秆粳稻,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保持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粳稻恢复系,收获指数相反。  相似文献   

8.
应用温差、日长差的出穗日数对比和高温短日下出穗日数为指标,鉴定水稻光温特性。结果表明:闽恢3301配制的Ⅱ优3301、特优3301、闽优3301、天优3301等4个杂交稻品种的感温性弱(2级)、感光性中偏低(4级)、基本营养生长期长(9级);其中,Ⅱ优3301和特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长,感光性略弱;闽优3301和天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短,感光性略强;Ⅱ优3301比特优3301,闽优3301比天优3301,感温性和感光性又略强。4个品种在福建省水稻安全生长季栽培,除在闽南作双季晚稻栽培外,光敏期日长13.0~13.8 h,自然日长不会引发显著提早抽穗或延迟抽穗,气温成为制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素。当平均气温提高1℃,播种至幼穗分化期缩短4.6~5.3 d,播种至抽穗期缩短6.1~7.1 d,全生长期缩短8.7~9.7 d。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北方杂交粳稻组合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06个杂交粳稻组合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产量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及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杂交粳稻单株产量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育种上,可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组合产量的同时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0.
<正>83.水稻引种有什么规律?水稻是喜温短日照植物。早稻属于感光性弱、感温性强的类型,晚稻属于感光性强或极强、感温性最强的类型,中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均属于中等类型。从纬度分布上看,华北地区多属中稻类型,东北地区属早稻类型。水稻南种北引,遇长日低  相似文献   

11.
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开发在云南高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云南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对滇型杂交水稻在旱作条件下的表型特征特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育成滇型杂交稻组合的耐旱特征特性,并对生长速率,其他表型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滇型杂交稻旱作节水栽培和今后的耐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耐旱性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滇杂35产量和结实率均明显高于其它4个参试品种(组合)。小区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减数分裂期的生长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达极显著水平,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9,为显著水平,表明在以小区产量为目标的育种项目中,使用这些性状可以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机插晚稻移栽秧龄过长的问题,选取温光特性及熟期各不相同的4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秧龄移栽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秧龄的增大,感温性水稻穂、成熟期均明显推迟,而感光型水稻生育期受影响较小;感温性迟熟品种25 d、30 d移栽产量显著下降,而感温性中早熟及感光性迟熟品种至30 d移栽产量才发生显著下降。最佳移栽秧龄为感温性晚稻15 d左右,感光性晚稻20d左右。感温性品种作双季晚稻种植时应选用中早熟品种,而感光性品种可选用高产的中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滇型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差异,对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多年来选育出的34份恢复系和29份保持系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63份亲本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6个彼此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主成分):即单穗产量、大穗、穗数、株形、穗形、穗性状因子,该6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高达91.42%。基于主成分分析在欧氏距离的水平上进行系统聚类,以3.5的距离将63个材料划分成7大类群,其中第7类群有48份材料,占76.19%。第1,2,4,5,6等5个类群的材料全部为恢复系,说明在滇型杂交粳稻的恢复系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对于保持系和第7类恢复系而言,需借助分子手段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其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当前粳稻三系亲本的基本现状,以期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共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对粳稻杂种间性状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杂种间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系数较小或一般不存在显著相关,通过选择,可将高产、优质和较好的农艺性状聚合到同一杂种中。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绿素变化与叶片衰老紧密联系,影响叶绿素变化有高温、强光等因素,但叶绿素变化与感光性和感温性方面的研究很少,为试图分析这两者间的联系,同时分析叶绿素含量本底与叶绿素变化间的联系,分别通过35个、133个材料在广州和湖北荆州两地多组试验,研究始穗期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化,即利用出穗促进率,反映水稻不同材料的感光性和感温性,进一步研究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关系.此外,对叶绿素含量本底不同的材料,按高低进行分类,探讨不同类型材料叶绿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始穗后的第14天到第18天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减少百分率与出穗促进率呈显著的正相关,35、133个材料分别对应的相关系数是0.5093、0.3036.同时试验还表明,叶绿素含量本底高的材料,在始穗后第9~13天其叶绿素降低幅度较本底低的材料小,而在第14~18天降低幅度反而大,差异达显著水平.叶绿素高低两组材料分开进行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相关分析,表明低SPAD值组的相关系数更高,达极显著水平.始穗后第14~18天叶绿素变化与感光性和感温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期叶绿素变化可以作为反映感光性和感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1不同栽插密度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1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与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和不育系开花期柱头外露率的调查,研究保持系与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柱头单外露率、双外露率与不育系柱头单外露率、双外露率均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保持系柱头单外露率与不育系柱头单外露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密切;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BA,A1=0.657,rB1A1,A=0.556,rB1A,A1=0.345,rBA1,A=0.100。保持系柱头单外露率、双外露率对不育系柱头单外露率的二元回归方程为:Y=2.623 0.765X1 0.455X2,说明保持系与不育系的柱头外露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关系。保持系柱头单外露率对不育系柱头单外露率的贡献(0.660)大于保持系柱头双外露率对不育系柱头单外露率的贡献(0.183),选择柱头外露率高的保持系能够选育出柱头外露率高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18.
滇1型是中国育成的第一个杂交粳稻雄性不育系.杂交粳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恢复源狭窄、强优势组合少的问题.本文是围绕滇1型不育细胞质开展的种质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初步总结.滇型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创新是利用立体气候条件选育育性稳定的粳稻不育系;新细胞质质源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分子标记筛选恢复基因新质源;种间亚种间杂交选育"籼粳型(Janpindica)"品系,拓宽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富含铁锌杂交粳稻亲本的选育;滇型杂交粳稻组合在生产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籼粳交恢复系与杂种一代感光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粳交恢复系籼、粳分类的分值高低与其自身及其杂种一代的感光性无相关性。籼粳交恢复系播始历期在临海为115d以上的,其感光性均为中等偏强,所配杂种的感光性亦为中等偏强,但稍弱于恢复系。籼粳交恢复系播始历期在临海为110d以下的,其感光性大多数为中等,少数为弱的,所配杂种的感光性有强、中级别之分。不论籼粳交恢复系播始历期的长短,所配杂种的感光性没有弱的级别;杂种的感光性与恢复系播始历期的长短、恢复系的感光性均无相关性,而与自身播始历期的长短呈极显著相关(0.942 9^**)。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雌性育性差异,明确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否存在雌性育性降低的现象,探讨不育系雌性育性与异交率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在200余份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依据异交结实率高低,选择有代表性的不育系及保持系6对;然后通过网室内投放蜜蜂传粉对不育系进行异交率鉴定,确定不育系的异交率高低水平;再对6份不育系利用同一父本恢复系进行不去雄人工杂交试验,明确不同异交结实率不育系在接受外来花粉受精结实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最后利用同一恢复系作共同父本,通过去雄、不去雄人工平行杂交方法,研究不育系及对应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差异,对6份不育系及6份对应保持系雌性育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不育系异交率与雌性育性的相关性。【结果】网室异交率鉴定表明,供试6份不育系异交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高达49.46%,最低仅15.94%。6份不育系在人工授粉杂交成活率上也存在显著差异,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101A和JLCMS82A)杂交成活率显著高于中、低异交率不育系,中异交率不育系(JLCMS9A和JLCMS47A)杂交成活率显著高于低异交率不育系(JLCMS89A和JLCMS31A)。人工去雄平行杂交成活率,高、中异交率不育系显著高于低异交率不育系;高、中、低异交率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杂交成活率在高、中异交率不育系与对应保持系间无显著差异,而低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显著低于其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人工不去雄平行杂交成活率,高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显著高于中、低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高、中、低异交率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无显著差异;高、中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与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而低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则显著低于其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结论】在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高异交率不育系雌性育性正常,低异交率不育系中存在因雌性育性差而影响正常结实的情况,雌性育性差是造成其异交结实性低的原因之一,不同异交率不育系对应保持系雌性育性均正常;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不育系去雄杂交成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不育系不去雄杂交成活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去雄和不去雄平行杂交结果均可用于鉴定不育系的雌性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