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沙漠绿洲灌区甜瓜氮磷钾用量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优质甜瓜生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以挖掘产量潜能,降低生产成本,防止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方法】连续两年田间试验按氮、磷、钾3因子5水平312-D饱和最优设计方法进行,建立以甜瓜收获后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肥料效应方程,解析肥料的独立效应与交互效应,确定甜瓜氮磷钾施用量阈值。【结果】相对于不施肥处理(N0P0K0),施肥后甜瓜产量提高了16.42%-65.98%,SSC提高了6.71(2012年)和6.62(2013年)个百分点;在其他两个施肥因子一致时,施氮量由0增加到360 kg·hm-2,产量分别提高31.23%(2012年)和31.47%(2013年),SSC增加2.89(2012年)和2.46(2013年)个百分点;施磷量由0增加到180 kg·hm-2,产量提高5.77%(2012年)和7.53%(2013年),SSC提高0.55(2012年)和1.09(2013年)个百分点;施钾量由0增加到90 kg·hm-2时,产量提高5.51%(2012年)和5.09%(2013年),SSC提高1.37(2012年)和1.69(2013年)个百分点。甜瓜产量、SSC和经济效益随着氮、磷、钾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对甜瓜产量、SSC和经济效益影响顺序为氮>钾>磷。氮磷、氮钾互作对产量、SSC和经济效益影响较为明显,而磷钾互作的影响均不显著;氮磷互作对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正效应,对SSC不显著;氮钾互作对产量和经济效益为负效应;磷、钾肥含量较低时,增施氮肥对产量、SSC形成抑制作用,较高时氮肥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综合考虑氮磷钾肥对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绿洲灌区大田甜瓜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施肥方案为:施氮量260.22-263.64 kg·hm-2,施磷量133.03-134.08 kg·hm-2,施钾量87.53-88.52 kg·hm-2,产量为44 356 kg·hm-2,SSC 13.61 %,经济效益68 445 yuan/hm2。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减施氮肥对花生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在北方黄淮海和南方红壤旱地产区选用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北方选用 ‘花育25号’为材料,设置施N 0 kg·hm-2(T0)、施N 157.5 kg·hm-2(T1)、施N 157.5 kg·hm-2+CaO 450 kg·hm-2(T2)、施CaO 450 kg·hm-2(T3)、施N 67.5 kg·hm-2+CaO 450 kg·hm-2作为基肥+花针期追施N45 kg·hm-2(T4)、施N 67.5 kg·hm-2作为基肥+花针期追施N45 kg·hm-2+CaO 450 kg·hm-2(T5)共6个处理;南方选用‘湘花2008’为材料,设置施N 0 kg·hm-2(S0)、施N157.5 kg·hm-2(S1)、施N 157.5 kg·hm-2+ CaO 568 kg·hm-2(S2)、施N 112.5 kg·hm-2(S3)、施N 112.5 kg·hm-2+CaO 568 kg·hm-2(S4)共5个处理,研究了减氮增钙及氮、钙肥施用时期对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碳氮代谢酶活性,根瘤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T1)相比,减氮增钙(T4)处理明显提高结荚期根瘤数量和鲜重,提高生育后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叶片中的碳、氮酶活性提高,产量提高4.5%。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促进干物质积累、产量提高10.8%;基施钙肥处理(T4)与花针期追施钙肥处理(T5)相比,产量提高228%。同时,与S1相比,S2处理的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分别提高15.6%和29.8%。与S1相比,氮肥减施+基施钙肥处理(S4)的产量提高27.7%。表明氮肥减施后钙肥的增产效果更明显,且作为基肥效果更好。因此,无论是北方黄淮海花生生产区、还是南方红壤旱地花生产区,增施钙肥是花生产量提高的有效措施,可作为氮肥减施后保障花生稳产的重要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盐碱地燕麦高产栽培技术,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以白燕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N1=180 kg·hm-2、N2=270 kg·hm-2、N3=360 kg·hm-2)和种植密度(D1=120 kg·hm-2、D2=180 kg·hm-2、D3=240 kg·hm-2)对燕麦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燕麦的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成熟期外,加大种植密度显著增加了燕麦株高。与低密度(D1)和低施氮量(N1)处理相比,增加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有利于燕麦生物量的积累。然而,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中、高氮水平(N2和D3)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及CAT、POD和SOD活性的提高。此外,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穗长、穗数和穗粒数有极显著影响,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不同处理的产量表明,高密高氮处理(D3N3)的籽粒产量最高,达4.90×103 kg·hm-2。由此可见,在沿海滩涂盐碱地采用合理密植、增施氮肥等栽培措施,可促进叶绿素合成、增强叶片光合效率、提高保护酶活性、增加生物产量,最终改良燕麦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对缓解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畜牧业饲草短缺、改良和开发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水)。周年设置6个施氮水平,小麦+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0+0)、(60+60)、(120+120)、(180+180)、(240+240)、(300+300)kg·hm-2。【结果】在供水量较高和较适宜的条件下(年供水量大于609.5 mm),水分不是氮肥肥效发挥的限制因素,氮肥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而供水量较低的条件下,肥效受较大抑制,供水对产量贡献较大。供水量和施氮量有明显的耦合效应,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冬小麦分别为134.8和126.4 kg·hm-2、夏玉米分别为176.8和127.2 kg·hm-2。限水和适水下单季施氮量分别为300和240 kg·hm-2时,地上部总氮量达较高值,但限水和适水下夏玉米和限水下冬小麦氮量超过60 kg·hm-2、适水下冬小麦施氮量超过120 kg·hm-2时,秸秆残留氮素明显增加,对籽粒氮的贡献变小。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且随年度推移氮肥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尤其是小麦季施氮量60 kg·hm-2处理随年份增加降低尤为迅速。在本试验条件下周年施氮量限水240 kg·hm-2、适水120 kg·hm-2就能保持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降低。【结论】限水条件下水是限制氮肥肥效发挥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水分条件可更有效的提高氮肥肥效,因此在干旱年型应降低施氮量。中高产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311.6和253.6 kg·hm-2,此时最佳产量可分别达16 127.5和17 272.9 kg·hm-2。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及节氮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量和节氮潜力,为河南省及黄淮海区域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和氮肥消费情况及趋势;基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多年多点试验分析河南省小麦(n=748)和玉米(n=624)氮素累积量及生产单位籽粒的氮素需求;采用肥料效应计算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节氮潜力。【结果】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总消费量持续增加,单质氮肥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复混氮肥数量增加。2015年全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分别为133.0×104 t和60.9×104 t。河南省小麦、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平均为209.4和183.7 kg·hm-2,每生产1 000 kg籽粒的氮素需求量平均为29.1和23.0 kg。肥料效应函数法计算的河南省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平均值分别为171.0 kg·hm-2和202.5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平均分别为155.1和172.8 kg·hm-2。全省小麦氮肥需求总量折纯氮为57.8×104-67.7×104 t,节氮潜力为21.8×104-48.8×104 t,节氮16.4%-36.7%;全省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为42.7×104-67.7×104 t,节氮潜力最高为18.2×104 t,节氮30.0%。【结论】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与需求量持续增长,当前产量和管理水平下,实际消费量高于需求量;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仍有很大的节氮潜力。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低谷蛋白水稻籽粒品质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施氮量对低谷蛋白水稻功能成分的影响,以低谷蛋白水稻D105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设置0、90、135、180、225 kg·hm-2 5个施氮处理(N0-N4),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动态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组分蛋白比例变化。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D105籽粒总蛋白含量及各组分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花后35 d)籽粒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在各施肥处理下差异均不显著,而球蛋白和谷蛋白则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说明不同的施氮量对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影响较小,对球蛋白和谷蛋白的影响较大,但不改变各组分蛋白的比例;在N2(135 kg·hm-2)-N3(180 kg·hm-2)处理下,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表现良好,在N4(225 kg·hm-2)处理时,稻米综合品质降低。综上,实现低谷蛋白水稻D105优质的适宜施氮范围为N2-N3,建立谷蛋白相对于总蛋白的比例与施氮量的线性方程y=6E-05x2-0.02x+39.672 (R2=0.999 1),计算得出最适宜施氮量为166.67 kg·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墒补灌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小麦节水灌溉新技术。论文旨在探索测墒补灌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为该区节水、节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漫灌的方式设置测墒补灌和施氮两因素田间试验,补灌设置4个处理,于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W1)、60%(W2)、70%(W3)、80%(W4)。施氮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和300 kg·hm-2(N300)。在此处理下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各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当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80%范围内时,冬小麦籽粒的增产效应差异不显著。各补灌处理下,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变化。本试验条件下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高,为8 104.6 kg·hm-2。(2)增加施氮量和补灌量均可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施氮的提高效果不显著。补灌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60%(W2)、70%(W3)时较补灌至80%(W4)处理显著降低耗水量,说明有利于节约灌水而获得较高产量。(3)相同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当补灌量增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为14.7 kg·hm-2·mm-1。相同补灌处理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但施氮量不宜超过240 kg·hm-2,否则将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4)相同施氮处理下,应控制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0.1 kg·kg-1、22.4 kg·kg-1。相同补灌处理下,施氮量应控制在24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及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3.9 kg·kg-1、23.5 kg·kg-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施氮量为240 kg·hm-2、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均最高,为最优的节水、节氮、高产组合,推荐其作为该区域适宜水、氮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光合机制,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盈余量等的影响,为当地合理施用氮肥,促进春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玉米品种仲玉3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9、2020年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试验农场的肥效长期定位试验地进行田间试验,设置5个供氮水平,分别为0(不施氮)、90 kg·hm-2(低氮)、180 kg·hm-2(适量氮)、270 kg·hm-2(农民习惯施氮)、360 kg·hm-2(高氮),记为N0、N1、N2、N3、N4。于拔节期、吐丝期和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分别计算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于灌浆期测定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等光合参数以及吐丝期、灌浆期测定叶绿素含量;吐丝期、灌浆期、收获期测定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测定产量,分析各部位氮含量,计算土壤氮素盈余量、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施氮经济效益。【结果】(1)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升后持平,2019、2020两年都是N2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为9 746 kg·hm-2,相较于N0、N1处理分别增产179%、28.7%(P<0.05),而N2与N3、N4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两年产量经线性+平台拟合,平台施氮量为134.8 kg·hm-2,平台产量为9 604 kg·hm-2,此时产投比也最高(12.6)。(2)适量施氮(N2)相比不施氮均显著提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等,继续增施氮肥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甚至显著降低。(3)结合光合特性与收获期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春玉米光合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b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影响春玉米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叶绿素a+b。(4)收获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地上部氮总积累量两年都是随施氮量增加先显著上升,在N2处理后(超过180 kg·hm-2)微弱上升或基本持平;经拟合表明土壤氮素盈余量为0时施氮量为139 kg·hm-2;春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都是N2处理最高,平均达73.7%,较N1处理提高10.8%(P<0.05),继续增施氮肥,氮肥表观利用率则显著下降,N3、N4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相较于N2处理分别降低32.9%和48.1%(P<0.05)。【结论】适量施氮能明显提高春玉米叶片光合性能,延缓穗位叶总叶绿素的降解,延长光合作用持续期,优化总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春玉米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同时,适量施氮能显著增加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降低土壤氮素残留,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综合产量、施肥经济效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盈余量等因素,试验区(四川雅安)氮素投入量为139—180 kg·hm-2能维持春玉米的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氮磷钾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新疆小麦、玉米化肥利用效率现状,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为新疆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8—2020年,在新疆主要粮食种植区开展72个田间试验(小麦40个、玉米32个),设置氮磷钾(NPK)、无氮(PK)、无磷(NK)、无钾(NP)4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新疆当前施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的养分吸收,氮、磷、钾肥产量反应,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等特征。【结果】(1)新疆小麦氮(N)、磷(P2O5)、钾肥(K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33.1、128.0和75.5 kg·hm-2,玉米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54.9、148.0和67.8 kg·hm-2。(2)小麦NPK处理平均产量为7 504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 206 kg·hm-2(500—3 795 kg·hm-2)、2 016 kg·hm-2(288—4 230 kg·hm-2)和1 362 kg·hm-2(105—2 91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5.0%、39.7%和23.0%;玉米NPK处理平均产量为13 715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4 657 kg·hm-2(1 559—6 900 kg·hm-2)、1 942 kg·hm-2(473—4 699 kg·hm-2)和1 297 kg·hm-2(113—5 44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52.2%、21.2%和15.5%。玉米施氮肥的产量反应明显高于小麦。(3)NPK处理中,每形成100 kg小麦籽粒需氮(N)2.7 kg(1.7—4.0 kg)、磷(P2O5)0.8 kg(0.4-1.3 kg)、钾(K2O)2.1 kg(1.2—3.9 kg);每形成100 kg玉米籽粒需氮(N)2.1 kg(1.5-2.9 kg)、磷(P2O5)0.8 kg(0.4-1.2 kg)、钾(K2O)2.1 kg(0.7—3.4 kg)。(4)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9.6、15.9和18.7 kg·kg-1,磷、钾肥显著高于氮肥;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8.7、13.4和18.1 kg·kg-1,氮、钾肥显著高于磷肥。玉米氮肥的农学效率高于小麦,磷、钾肥的农学效率两种作物差异不大。(5)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1.4%、21.8%和45.2%;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6.9%、20.5%和49.6%。小麦、玉米的氮、钾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肥。【结论】当前新疆小麦、玉米产量水平较高,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氮、钾肥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磷肥。小麦、玉米对缺氮最为敏感,其次对缺磷,缺钾的减产幅度最低。当前新疆小麦、玉米的氮肥施用量较合理,施钾量不足,小麦存在过量施磷。今后需加大小麦、玉米的钾肥投入,减少小麦的磷肥投入。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施氮量及移栽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粳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0、90、120、150、180kg.hm-2,N)为主区和移栽密度(20.2万、25.1万、33.3万穴.hm-2,M)为裂区,分析了氮密互作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江西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曲病发生的影响,以'甬优538'小叶迟熟'甬优1538'和'扬产1601'四种江西省常见晚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晚粳稻的产量、稻曲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进行了研究.设置3个播栽期处理[7月3日(T1)、7月10日(T2)和7月17日(T3)]、5个...  相似文献   

13.
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是一种根寄生植物,严重影响加工番茄的产量。为减轻其危害,首先通过皿内芽管生长试验,明确了枯草芽孢杆菌DNKAS对分枝列当芽管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田间小区随水滴灌方式,设置清水对照(CK)、3 kg·hm-2 DNKAS菌剂(D3)、4.5 kg·hm-2 DNKAS菌剂(D4.5)、6 kg·hm-2 DNKAS菌剂(D6)、9 kg·hm-2 DNKAS菌剂(D9)、12 kg·hm-2 DNKAS菌剂(D12)、7.5 kg·hm-2黄腐酸钾(FA-K)、4.5 kg·hm-2 DNKAS菌剂+7.5 kg·hm-2黄腐酸钾(D4.5+FA-K) 共8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分枝列当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随后采用 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分析菌剂施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及代谢多样性变化,明确菌剂对作物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纯菌剂施用条件下,D12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52.33%,列当寄生数量最低为493个,寄生度为1.30,番茄产量为133 455 kg·hm-2,增产56.48%。黄腐酸钾与菌剂混合施用效果明显优异于其单独施用,防治效果提高了14%,寄生度和寄生数降低约10%,番茄产量提高14%。不同处理的微生物代谢活性表现为:D4.5+FA-K > FA-K > D12> D9,不同处理间的碳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表明生防菌DNKAS可增加土壤群落丰富度,生防菌KNKAS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可提高防效,适用于分枝列当防治。  相似文献   

14.
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是一种根寄生植物,严重影响加工番茄的产量。为减轻其危害,首先通过皿内芽管生长试验,明确了枯草芽孢杆菌DNKAS对分枝列当芽管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田间小区随水滴灌方式,设置清水对照(CK)、3 kg·hm-2 DNKAS菌剂(D3)、4.5 kg·hm-2 DNKAS菌剂(D4.5)、6 kg·hm-2 DNKAS菌剂(D6)、9 kg·hm-2 DNKAS菌剂(D9)、12 kg·hm-2 DNKAS菌剂(D12)、7.5 kg·hm-2黄腐酸钾(FA-K)、4.5 kg·hm-2 DNKAS菌剂+7.5 kg·hm-2黄腐酸钾(D4.5+FA-K) 共8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分枝列当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随后采用 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分析菌剂施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及代谢多样性变化,明确菌剂对作物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纯菌剂施用条件下,D12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52.33%,列当寄生数量最低为493个,寄生度为1.30,番茄产量为133 455 kg·hm-2,增产56.48%。黄腐酸钾与菌剂混合施用效果明显优异于其单独施用,防治效果提高了14%,寄生度和寄生数降低约10%,番茄产量提高14%。不同处理的微生物代谢活性表现为:D4.5+FA-K > FA-K > D12> D9,不同处理间的碳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表明生防菌DNKAS可增加土壤群落丰富度,生防菌KNKAS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可提高防效,适用于分枝列当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施氮量、覆膜时期及其互作对陇东旱塬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连续设置覆膜时期(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和施纯N量(0、75、150、225、300、375、...  相似文献   

16.
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磷肥管理。【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两年在花生(PCR)、玉米(MCR)和花生‖玉米(ICR)茬口下种植冬小麦,分别设P0(0 kg P2O5·hm-2)、P90(90 kg P2O5·hm-2)、P180(180 kg P2O5·hm-2)和P270(270 kg P2O5·hm-2)4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率、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1)同一茬口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单穗干重均呈P270>P180>P90>P0处理;冬小麦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不同茬口下,各施磷水平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均表现为PCR>ICR>MCR;在不施磷(P0)和低磷(P90)水平时,花生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均大于花生‖玉米茬口和玉米茬口,但在P180、P270施磷水平时,花生‖玉米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则均大于花生茬口和玉米茬口。(3)结合施磷量与产量拟合曲线,花生茬口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0 493.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7.0 kg·hm-2;花生‖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10 749.8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8.9 kg·hm-2;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9 936.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89.3 kg·hm-2。【结论】花生茬口及花生‖玉米茬口的冬小麦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方面均优于玉米茬口,冬小麦产量潜力大,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低,为177.0—178.9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