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理化特性是土壤综合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土壤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以山东省鲁中、鲁东山区35块典型赤松人工林样地为对象,取样测定了13个土壤指标,研究了林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赤松林地的土壤综合肥力。结果表明:山东省赤松人工林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整体上均处于中等水平,而有效磷含量较低;土壤pH均为酸性,电导率(EC)普遍很低,变幅为19.6~115.6 μS/cm,阳离子交换量(CEC)也整体较低;供试样地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处于“适中”等级的分别占74.54%和65.71%;所有样点的土层厚度均处于适中水平;土壤粘粒含量的平均值仅为9.35%,均处于“较低”或“很低”水平,导致粉粘比相对较高。不同样地间的土壤综合肥力存在较大差异,以烟台市昆嵛区和淄博市沂源县的赤松林土壤综合肥力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县区;鲁中山地赤松林的土壤肥力指数要高于鲁东丘陵区。林分密度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之间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不同植被对煤矿废弃地复垦区土壤生态修复的效果,利用传统方法分析复垦区域的桃树林、荒地、杉树林、李树林和绿肥等植被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和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极显著差异,该区域全磷极丰富,速效氮、全钾和有机质缺乏,速效磷为中等,土壤为酸性,p H<5.8。(2)该区域三大微生物中,细菌的百分占比为87.58%~99.57%,为各植被下的优势菌落,且各植被下占比差距较小,真菌和放线菌的百分占比差距较大,绿肥B/F值和三大微生物总数均最大。(3)该区域可培养功能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氨化细菌、铁细菌和固氮菌,但不同植被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各植被下的优势功能微生物桃树林为铁细菌和固氮菌,荒地为铁细菌,杉树林为氨化细菌和铁细菌,李树林为氨化细菌和固氮菌,绿肥为氨化细菌。杉树林和绿肥可培养功能微生物的总数分别为桃树林的4.50倍和3.48倍。(4)不同种植模式下,三大微生物多样性杉树林较高为0.71;部分可培养功能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荒地较高为1.52;氨化细菌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无机磷细菌和有机磷细菌。本研究发现该区域下不同植被下的优势功能...  相似文献   

3.
农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天津市3个地点的农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进一步探寻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土壤CEC值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的供应潜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土壤酶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施肥后土壤环境的变化,对指导稻田的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3个施肥处理:常规施肥、施用控释肥料、有机无机配施,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冬闲期稻田3种土壤酶(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利用经典统计学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施用不同类型肥料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不同试验地的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整体而言,ACRF(施用控释肥料)处理和NPKM(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CF(常规施肥)处理,增产效果在2.0%~7.3%之间;NPKM处理的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而3种酶活性表现为NPKM>CF、NPKM>ACRF。冗余分析表明7种理化性质在前两轴累计解释土壤酶活性的90.81%,即前两轴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pH、SOC(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理化性质中SOC是土壤酶活性呈现差异性的关键因子,其次是p...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不同龄组樟子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龄下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樟子松林地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下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无显著影响,不同林龄同一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差异显著,中龄林的表层含水率最低(4.34%),近熟林40~50 cm土层深度的含水率最高(17.21%),高于其他林龄(P<0.05)。(2)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pH及电导率变化差异显著,中龄林土壤不同土层深度pH含量最低,各龄组不同土层土壤pH>8,呈弱碱性。土壤电导率以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显著高于幼林龄,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升高的趋势。(3)林龄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具有显著影响,中龄林全N、有机质、NH3-N(氨氮)、速效P及有效P含量高于其他林龄,且差异显著(P<0.05)。(4)对不同林龄间土壤肥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土壤全N、有机质、速效P、NO2-N(亚硝氮)、NH3-N出现在前3个主成分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雪被处理下土壤温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动态贡献,采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原状土样品,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4个雪被处理W0(31.05%)、W1200(42.66%)、W3000(51.21%)和W6000(76.66%)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W6000处理显著的增加了土壤pH;3个雪被添加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深松对新疆绿洲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以不深松棉田为对照(CK),设置深松深度30 (S30)、40 (S40)、50 (S50) 3个处理,于2017年和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深松能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且深松后第一年差异显著。2017年0~20 cm土层S30、S40、S50较CK土壤容重降低了1.7%、7.0%、9.7%,土壤紧实度降低了36.1%、5.8%、21.1%,土壤总孔隙度增加2.2%、9%、12.4%。深松能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蓄水量。2017年0~20 cm土层S40较CK土壤含水量提高18.7%,土壤蓄水量提高10.5%,而S30、S50与CK差异不显著。深松能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磷含量,而土壤速效氮含量在深松后第一年较CK增加,2018年则减小,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与之相反,以深松40 cm效果最佳。深松能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2年平均土壤含盐量S30、S40、S50比CK降低21.6%、33.3%、49.6%。深松有利于子棉产量增加,其中S40子棉产量较CK增产幅度最大,2年分别增加15.4%、9.7%。新疆绿洲棉田深松40 cm时,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棉花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黄腐酸钾肥料在设施番茄上的最佳用量,以设施番茄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黄腐酸钾用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施黄腐酸钾肥料,番茄产量、植株干物质量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4.0%、14.4%和50.6%;番茄的Vc和可溶性糖分别增加了15.5%和10.0%;土壤容重平均降低了3.6%,土壤CEC增加了5.0%。并且各项指标随着黄腐酸钾施用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当黄腐酸钾施用量达到4500 kg/hm2时,各项指标达到最高值。在考虑到肥料成本和各项指标,本研究推荐黄腐酸钾肥料作为底施的最佳用量为4500 kg/hm2。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封育草地为对照,对比分析3种不同退耕还林样地(沙棘林、柠条林、榆树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土壤容重平均值排序:沙棘林(1.17 g/cm 3)<榆树林(1.24 g/cm 3)<柠条林(1.26 g/cm 3)<封育草地(1.61 g/cm 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值排序:沙棘林(55.29%)>榆树林(52.55%)>柠条林(51.93%)>封育草地(38.85%);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排序:沙棘林(3.191%)>柠条林(3.128%)>榆树林(2.804%)>封育草地(2.536%)。退耕还林实施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积极作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沙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纳帕海湿地沼泽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采用稀释培养结合形态鉴定比较,分析旱季和雨季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并探讨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在0~20 cm土层为雨季>旱季;20~40 cm土层除全氮外,为旱季>雨季。土壤容重和自然含水率在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为雨季>旱季。(2)旱季和雨季土壤真菌多样性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0~20 cm土层除均匀度指数JSW外,真菌数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为旱季>雨季。20~40 cm土层,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MA为旱季>雨季,真菌数量和均匀度指数JSW为雨季>旱季。(3)经形态鉴定,旱季和雨季分别分离到12 属和11 属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极高,但也表现出一定差异性。曲霉属和腐霉属同为旱季和雨季沼泽化草甸的优势类群;枝孢菌属和壳囊孢属是旱季特有属,链孢菌属是雨季特有属。(4)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在旱季和雨季,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容重和自然含水率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相关性大。不同季节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密切相关,为研究真菌群落对纳帕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典型重金属与SOC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现场分层采样(表、中、深层)及室内计算分析,调查了甘肃中西部12 个市县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引入有机碳丰度值和相关系数,初步阐明了土壤重金属与SOC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得出:调查区内土壤有机碳丰度值呈现出的大小顺序为林地、建设用地、园地、耕地和草地;此外,典型土壤重金属Hg、Cd、Cr、As、Pb 与SOC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园地和建设用地最高r=0.99,林地和耕地次之,分别为r=0.87 和r=0.86。可见,土壤在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及有机碳丰度值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同时也定量证明了SOC与土壤典型重金属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木薯花生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设置1行木薯2行花生(C1P2)、2行木薯3行花生(C2P3)和2行木薯4行花生(C2P4)3种间作模式,以单作木薯(MC)为对照,测定0~20 cm土层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可培养细菌数量、可培养真菌数量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指标的土壤肥力变化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C2P4模式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MC处理;C1P2模式仅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MC处理;C2P3模式的pH、脲酶活性显著高于MC处理,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MC处理。(2)由主成分分析3种间作模式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可知,C1P2间作模式能促进木薯地土壤肥力的提高,而C2P3和C2P4模式使土壤肥力下降。推广C2P4模式,应补充因增产而被带走的养分量,维持木薯地的土壤肥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贵阳市乌当区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肥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阳乌当区4种用地方式(菜地、果园、林地和荒地)下土壤肥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用地方式下土壤都处于酸性,土壤pH值依次为果园(5.27)>菜地(4.76)>林地(4.70)>荒地(4.69);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有机质含量荒地的最高为56.09 g/kg,最小的是林地47.99 g/kg;全氮含量变化表现为荒地(0.76 g/kg)>菜地(0.67g/kg)>果园(0.65g/kg)>林地(0.47g/kg);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果园(0.85 g/kg)>菜地(0.81g/kg)>荒地(0.70g/kg)>林地(0.47g/kg);全钾含量依次为菜地(1.02g/kg)>荒地(0.50g/kg)>林地(0.40 g/kg)>果园(0.309/kg).研究结果可为乌当区土壤改良和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聊城市2007年和2008年的土壤样本测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均值多重比较,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有机质>全磷,而对土壤pH值的影响并不显著。(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农耕地﹥林地﹥荒地﹥农林(果)间作地。(3)土壤全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林地中的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农耕地和荒地次之,农林(果)间作地的土壤全磷含量最低。(4)土壤pH值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不显著,基本都呈碱性或弱碱性,其中以农耕地的碱性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肥力条件下土壤紧实度值对含水量的依赖程度,选择质地相同肥力不同的3个田块监测土壤紧实度和实时含水量,分析不同肥力水平土壤的紧实度与含水量的相关程度,揭示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条件下,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依赖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0~25 cm土层范围内,同一田块各土层之间的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的依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土壤质地相同、肥力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紧实度影响的强弱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土壤肥力越低,土壤紧实度对含水量的依赖程度越强。研究表明,在土壤健康评价过程中,当土壤肥力条件较好时,可以适当降低土壤水分对紧实度影响的权重水平,而肥力条件差的土壤,在对土壤紧实度进行拟合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5.12”地震灾区稻田干旱缺水问题,在大田条件下,设小麦/春玉米//甘薯、小麦/春玉米/大豆、小麦//绿肥-春玉米/大豆、小麦-夏玉米和冬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5个水改旱种植模式,研究水改旱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周年粮食产量、农产品服务价值与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与稻田传统水稻-小麦模式相比,地震灾后实施水改旱新模式周年原粮产量增加1.55%~24.20%;水改旱2年后10~ 20 cm土层容重增加7.69%~13.85%,且水改旱间套作种模式大于轮作模式;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1.48%~28.16%,有效磷含量提高181.72%~436.56%,速效钾含量提高42.47%~157.68%。种植模式和年际间农产品服务价值差异显著,其中,小麦-玉米模式增产潜力大、成本低、适宜规模化生产,可作为地震灾后稻田水改旱应急种植模式;但地震发生2年后,应全面恢复发展水稻-小麦水旱轮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草海缓冲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做相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显著,白菜、芦苇细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其他3种,白菜地放线菌数量最高,玉米地的真菌数量最高,草地氨化细菌的数量最高,桃树固氮菌的数量最高,玉米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省高密市为研究区域,研究该区内耕地土壤肥力状况,摸清土壤肥力状况空间分布,通过对表层土壤进行网格化采样和分析测试,取得了土壤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8项肥力指标,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确定各指标隶属值,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隶属值和权重,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并进行插值绘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以碱性为主,样本数占比37.77%,其次为中性,样本数占比29.52%。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以较缺乏为主,全氮、全钾以中等为主,全磷、有效磷以丰富为主。有机质和全氮的隶属值显著低于其他指标,是耕地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全氮的权重值最大,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最大,碱解氮的权重值最小,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也最小。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空间分布以中等为主。  相似文献   

19.
古尔班通沙漠南缘11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古尔班通沙漠边缘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不同植被的土壤特征,选取11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pH、有机质、八大离子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壤碱化特征及其分布态势。结果表明:1、该区域土壤盐分类型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2、通过主成分分析,在该沙漠边缘植被土壤系统中,土壤理化特征可以用四个主成分来体现,四大主成分依次代表土壤的含盐量、碱化特征、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状况。3、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垂直分布态势各异。鸡爪芦苇和盐节木的含水量最高,平均含水率在23%左右、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 )和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含水量最低,平均为8%;各样地土壤pH在7.9-9.07之间,呈碱性和强碱性; 各种植被下土壤的平均含盐量,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 (Pall.) Bieb. )>柽柳(Tamarix tenuissima Nakai)≈鸡爪芦苇(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白刺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 (Willd.) Kuntze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 >叉毛蓬 (Petrosimonia sibirica (Pall.) Bunge)≈骆驼刺≈苦豆子>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Nevski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inn.)。根据盐渍化分级,该区域含盐量均大于10g/kg,为强盐渍化土;该研究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介于4.99-55.23g/kg,水平分布表现白刺>骆驼蓬>骆驼刺>苦豆子>大叶补血草>鸡爪芦苇>叉毛蓬>芨芨草>柽柳>盐节木>芦苇;土壤平均总碱度值普遍高于0.3cmol/kg,按照非碱化土的临界0.3cmol/kg得出该区域的土壤均为碱化土;土壤SAR的变化趋势和全盐含量的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