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虾,青蟹,江蓠混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万隆  梁贵德 《海洋渔业》1996,18(3):101-105
本试验研究改良了池塘水质环境,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和避免了虾蟹相残,使以虾为主的虾、蟹、藻混养试验池与对虾单养对照池的对虾成活率大体接近,实现亩均综合产量222.05kg,亩均产值6985.13元,亩均盈利2472.61元,是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的多元化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江蓠与新对虾、青蟹混养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与新对虾,青蟹混养试验结果表明:(1)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生长的最适温,盐度分别为17-30℃和17-29‰,这一温,盐度范围也适合新对虾和青蟹的生长;鱼塘海水的温,盐度变化与沿海不同,因此,移植野生江蓠到鱼塘养殖时要考虑这一特点。(2)江蓠在不同的生长季节的最适生长水层是不同的。(3)江蓠的主要有效氮是NH4^+,而新对虾,青蟹的排泄物可分解出大量的NH4^+。这样,江蓠与新对虾,青  相似文献   

3.
对虾与江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3年4月~2004年9月在广东省海丰县联安镇江蓠-对虾鱼塭混养试验所得调查数据,采用神经-模糊系统作为非线性逼近工具,建立了虾藻混合养殖过程中各生物和水环境因子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神经-模糊系统模型。以鱼塭水环境中可溶性无机氮DIN≤0·2mg·L-1作为富营养化限制标准,模型模拟出了对虾不同养殖阶段混养江蓠所需的最低理论生长速率。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混养系统中江蓠的实际生长速率对水环境中DIN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淑芳  揭振英 《海洋渔业》1989,11(4):174-176
<正> 当前在华南沿海进行虾藻混养的藻类主要为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f.Liui),即通常所称的细江蓠.根据我们多年来的试验研究和广大群众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江蓠对海水盐度的最适宜要求  相似文献   

6.
江蓠与鸭立体生态养殖作为一种“饲料喂鸭,鸭粪肥江蓠,一塘双用,下江蓠上鸭,一料双兼,江蓠与鸭双收”的养殖模式,近几年在海南沿海一带迅速发展起来,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这几年的养殖经验,现将江蓠与鸭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池塘条件养殖池塘水面一般选用20~30亩左右为宜,水深最高可控制在80厘米左右,排灌方便。塘埂要求坚实,牢固,没有洞穴。池底比较平坦,底质以砂或砂泥底质为好,附近有淡水可引入池中。鸭舍建在池塘的池埂上,池中用木板制作拱形浮桥4~6个,面积8~10米2,以利鸭在浮桥上休息。2…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改良了池塘水质环境,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和避免了虾蟹相残,使以虾为主的虾、蟹、藻混养试验池与对虾单养对照池的对虾成活率大体接近,实现亩均综合产量222.05kg,亩均产值6985.13元,亩均盈利2472.61元,是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的多元化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8.
朱振乐 《水产科学》2001,20(4):28-28
赣榆县1999年对虾(Penaeus chinensis)与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混养面积380 hm2,收获杂色蛤4 800 t,对虾125 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90年,首钢海水养殖场一分场和三分场进行了对虾与海湾扇贝的混养试验。在试验中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部分虾池在不影响对虾产量的情况下(对虾亩产208kg),获得了海湾扇贝亩产113kg,额外每亩净增收入192元以上的好成绩,并为今后大面积的混养提供了数据。一、试验的基本情况在混养试验中,尽量注意到生态条件的差异,并据此观察混养的效果。一分场(曹庄)选择进水沟(20亩)和1O~#池(70亩)二  相似文献   

10.
对虾混养菲律宾蛤仔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吴兆林  曹琛 《水产科学》1992,11(11):13-17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试验表明,混养池主要理化因子指标好于对照池,混养池对虾平均亩产和对虾产品规格也好于对照池,并兼得了亩产海湾扇贝202.3 kg的理想效果,试验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鲈与中国对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进行鲈与中国对虾混养试验,利用鲈摄食病虾及小型糠虾类,阻断病毒传播,推迟了对虾发病,试验池产量,效益成活率均高于对照池。  相似文献   

13.
虾、贝混养是利用对虾与贝类所栖息的水层、食性等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具有投人少、产出高、易管理等优点。近年来,由于海水污染、病害严重,对虾养殖濒临毁灭状态。因此,温州等近海渔民充分利用虾池的水体空间和各种饵料,防止虾池富营养...  相似文献   

14.
泥蚶与对虾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振乐  万延树 《海洋渔业》1999,21(2):83-83,89
<正> 泥蚶分布较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皆有。我国主要产地是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北等地。泥蚶喜栖息在内湾、河口或浅海风浪较小、水流畅通的软泥滩涂上,其栖息的泥层较浅,稚贝多生活在表层下1~2mm的泥中,大蚶生活在1~3cm深处。 泥蚶为广盐广温性贝类,成蚶在盐度为10.4~32.5‰的海水中均能生活,最适合生长的盐度为20~26.2‰;在-2.5~40%内均能生存,最适温度为15~28℃。泥蚶对干燥的适应能力很强,适合长途运输。 泥蚶主要滤食底栖硅藻,此外,还摄食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海水陆基实验围隔优化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的混养结构。实验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蟹-虾(CS)、蟹-虾-贝(CSB)、蟹-虾-贝-藻(CSBJ1、CSBJ2和CSBJ3),以梭子蟹单养为对照(C),每个处理组设置了4个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梭子蟹个体规格差异不显著(P0.05),产量以CSBJ2处理组最高;CSBJ1和CSBJ2组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重、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凡纳滨对虾产量以CSBJ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混养江蓠处理组菲律宾蛤仔成活率显著提高,但产量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养殖期间,CSBJ2处理组亚硝氮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混养江蓠各处理水体氨氮浓度养殖后期均显著降低(P0.05),而CSBJ1和CSBJ2组总氮和总磷浓度在中后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本研究表明,虾蟹贝混养系统中搭配适宜密度的菊花江蓠,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减少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以及氨氮、亚硝氮等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梭子蟹和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及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贝和江蓠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菲律宾蛤仔30ind/m2和菊花江蓠0.36kg/m2。  相似文献   

16.
泥蚶[Arca(anadara0grahosa]分布较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皆有。我国主要产地是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北等地。泥蛐喜栖息在内湾、河口或浅海风浪较小、水流畅通的软泥滩涂上,其栖息的泥层较浅,稚贝多生活在表层下1~2毫米的泥中,大蛐生活在1~3厘米深处。泥奴主要滤食底栖硅藻,此外,还摄食部分其它小型浮游动物、单细胞藻及有机碎屑等。泥姐的生长速度和环境条件有关,特别是与海水比重和潮区影响有关。比重在1.015左右,生长最快,1.022以上生长较慢;在低潮区的比中、高潮区的生长快,蓄水养蛐又比一般养蚣生长快,这为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3年以来,单一养殖中国对虾由于受虾病的困扰,其产量和效益锐减,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由于沧州沿海梭鱼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部分虾农利用原来的养虾池,进行了中国对虾与梭鱼混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产量和规格都趋于稳定,混养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已被当地虾农接受。1997年,混养面积60.3hm~2,平均单产对虾40.3kg/0.067hm~2,平均体长11.4cm;梭鱼单产36kg/0.067hm~2,平均体  相似文献   

19.
对虾混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虾单养池塘中高蛋白质饲料的大量投入,使得含氮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是导致近年来养殖水环境恶化,虾病频发的主要因素。对虾单养池塘一旦发病很难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为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开展了虾贝、虾蟹、虾鱼和虾藻等不同健康养殖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南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美蓝对虾 ( Penaeus stylirostris)原产于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 ,它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盐度范围广、人工繁殖较南美白对虾容易、抗病毒能力较强 ,易于集约化饲养等优点。 2 0 0 1年 4~ 5月 ,福建省漳州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南美白对虾流行性虾病 ,其中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发病率达60 %以上 ,兑淡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发病率也在30 %以上 ,严重制约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探索南美蓝对虾的兑淡养殖技术 ,我场于今年 6月 5日开始进行南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 ,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平均单产为 2 34kg/1 0 0 0 m2。一、池塘条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