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2006年和2008年,向长江口放流了14尾携带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Archival Tag,PAT)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其中3龄和9龄中华鲟各6尾和8尾.放流后有9枚标志数据成功上传至ARGOS卫星,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64%.初步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放流后1个月内即进人海洋生活.进入海洋的中华鲟幼鱼在最长监测期的6个月内正常存活,分布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福建沿海的经度跨度为4°、纬度跨度为9°的沿海大陆架海域,最大徊游距离达到697 km.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呈现随意、迁曲的徊游特征.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中华鲟PA7,标志放流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海洋动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尤其足在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检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品系鉴定及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卫星遥感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面积大、快速、全天时和全天候的工作能力。通过对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水温、水深、气象因素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用于指导渔业生产、海洋灾害预警、海洋生态污染及灾害的监测,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很久以来,关于海洋动物的分类及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仍然局限于对其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但由于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往往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可比较的分类信息较少且易受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许多海洋动物的分类及系统进化关系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蛋白质和DNA等信息大分子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系统学研究,克服了在利用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对海洋动物做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时的诸多缺点,消除了很多海洋动物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中的争议,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动物分子系统学的发展。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受环境、生物…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遗传标记辅助选择(MAS)已经在动物改莨中获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识别有效的遗传标记。即这一标记应与控制这些数量性状的基因(QTL)处于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oquilibrium)状态。目前遗传标记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遗传标记辅助选择(MAS)已经在动物改良中获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识别有效的遗传标记,即这一标记应与控制这些数量性状的基因(QTL)处于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状态。目前遗传标记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在海洋动物蛋白酶解、分离提取、灭菌包装、成分分析、浓度测定、感官评价等环节中的应用情况,提出应结合模糊数学、数学逻辑与拓扑数学等方法探索更优的模型,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其固有的缺点和不足,并应用到原料筛选、加工过程监控、故障检测、多组分分析等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8.
浙江沿海海洋水产动物的多氯联苯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沿海5个地区的贝类、虾类和鱼类等水产动物体内的多氯联苯进行GC-MS检测分析,研究多氯联苯各单体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积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浙江沿海海域生物多氯联苯检出率为100%,ω(PCBs)为0.12~9.40μg/kg,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其中,贝类中ω(PCBs)为0.83 ~10.52 ng/g,平均值为4.20ng/g;虾类ω(PCBs)为0.43~2.18ng/g,平均值为1.27ng/g;鱼类中ω(PCBs)为0.50~2.63ng/g。平均值为1.61ng/g。总体看不同种类海洋生物PCBs含量贝类>鱼类>虾类。从地区分布来看三门地区海产品中PCBs含量最高,玉环、椒江次之,宁海最低。甲壳类样品的PCBs检出以六氯联苯(PCB138)为主,鱼类样品的PCBs检出以五氯联苯(PCB118)为主,表现出水生生物对高氯联苯富集量高于低氯联苯富集量的共同点。而在各类动物中PCBs检出量最高的样品,如缢蛏、僧帽牡蛎和菲律宾蛤仔,都表现出了对于四氯联苯(PCB52)的强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9.
微卫星标记在海洋经济贝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卫星标记是一种DNA分析手段,是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本文探讨了海洋贝类微卫星DNA的开发现状,介绍了微卫星的特点。阐述了微卫星标记技术应用于海洋贝类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杂交子代的鉴定及杂种优势和繁殖成功率分析以及物种鉴定等方面的情况,并说明了微卫星标记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卫星技术在海洋及渔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伟 《渔业现代化》2006,(4):45-46,13
半个世纪以来,航天科技与卫星技术突飞猛进,已广泛应用到交通、资源、环境、海洋、科研、军事等各个领域。海洋渔业是最重要的传统海洋产业之一,当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衰退、环境污染、渔船监控与管理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卫星技术在海洋及渔业上的应用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并已成功得到若干应用。  相似文献   

11.
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镉是一种对人体和水生动物危害严重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具有残留时间长,能蓄积,可沿食物链转移蓄积,隐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镉随废水排放及地表径流进入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水生生物圈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安全。此外,由含有大量镉的水生动物及其下脚料加工而成的饲料也会造成养殖动物的镉超标,从而引起其食用安全性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日本爆发了由镉引起的“骨痛病”事件,此后,诸如此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镉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长达6.2~18年,在动物机体内也长达10~35年,镉为最易在人体内…  相似文献   

12.
海洋微生物在海洋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洋微生物是在海洋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一群低等生物。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按其结构、形态和组成不同,可分为三大类;非细胞型(如海洋病毒)、原核细胞型(如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菌和海洋蓝细菌等)和真核细胞型(如海洋酵母菌、海洋霉菌等)。从微生物学或环境微生物学角度来讲,海洋微藻也应归入海洋微生物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鱼类洄游中的能量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毅平 《水产科学》2012,31(6):375-381
1鱼类洄游的定义和分类洄游是部分鱼类生活史中的重要行为之一,通常指鱼类在育幼场、觅食场和产卵场之间主动、定向和周期性的迁移[1]。按已有的定义,洄游应当是持续的定向运动[2],因此McCormick等[3]提出,多数鱼类的洄游实际应为"移动"。洄游对鱼类获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迅速发展,鱼粉资源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涨,饲料成本急剧上升。植物蛋白源价格适宜、来源广泛,是鱼粉的理想替代品。但植物蛋白源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适口性差、营养不均衡[1]。而滥用抗生素带来了药物残留、病原菌耐药性增加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2-3]。目前欧盟多个国家均禁止使用饲用抗生素[4],中国对饲用抗生素的管理与应用也越来越严格。寻找缓解动物健康问题的抗生素替代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海水养殖动物致病弧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海水鱼类养殖的不断扩大,鱼类病害频繁发生,对海水鱼类规模化养殖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尤以弧菌病最为严重.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已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海洋微生物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琪  王静雪 《水产科学》2005,24(12):41-44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海洋微生物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海洋中的许多微生物推测是由陆地环境经河水、污水、雨水或尘埃等途径而来的,但特殊的海洋环境赋予海洋微生物以特殊的遗传结构和生活习性。海洋生态环境复杂,高盐度、高压力、低温及特殊的光  相似文献   

17.
DNA分子标记是以脱氧核糖核酸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本文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类等我国海水养殖动物中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亲缘关系鉴定、品系家系鉴别、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数量性状定位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目前DNA分子标记在海水养殖动物遗传改良和辅助育种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海水养殖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统计,1990—2013年世界水产品养殖产量从1.83×107 t持续增长至9.72×107 t,水产养殖产业正在不断兴起。1900年中国水产养殖量就已达到约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0%,之后比例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量最高的国家[1](表1)。人们对于水产品的喜爱来源于它的营养与美味,随着水产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于水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品质安全、味道鲜美,还更加注重色泽、运输、保藏等方面的因素。水产品品质受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