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隐性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2年10月起,应用LMT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184个乳区的1000头奶牛中抽取了48头,进行奶牛隐性乳腺炎的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患隐性乳腺炎奶牛占总头数的66.7W,患隐性乳腺炎乳区占总乳区的35.4%。4个乳区全阳性者占15.2%。共检出细菌6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检出菌41.8%。链球菌占总检出菌29.9%。G^ 杆菌与G^-杆菌各3株,分别占总检出菌4.5%。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郑州市奶牛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为奶牛隐性乳腺炎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结合LMT检测方法进行隐性乳腺炎细菌学分析,对郑州市泌乳期960头奶牛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和酵母菌等27个菌株,其中3个乳区为混合感染。结果显示,郑州市奶牛隐性乳腺炎感染普遍存在,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奶牛隐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从甘肃省兰州市2家奶牛场采集了44份患有临床型乳房炎奶牛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导致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属,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共35株,占44.3%;牛链球菌20株,占25.3%;大肠杆菌11株,占13.9%,说明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Ⅰ型菌毛FimH黏附素在F18ac+大肠杆菌(F18ac+E.coli)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F18ac+E.coli的fim H基因缺失株(F18ac△fim H)。并使用体外仔猪上皮细胞感染模型,探讨FimH黏附素缺失后对F18ac+E.coli黏附能力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F18ac△fim H缺失株对易感仔猪上皮细胞系IPEC-1和IPEC-J2的黏附能力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显著下降,且其黏附能力可被8%的D-甘露糖所抑制。但是F18ac△fim H/pfim H回补株的黏附能力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基本恢复至野生株水平。可见,FimH黏附素是介导F18ac+E.coli黏附的重要黏附因子。  相似文献   

5.
对张家口市奶牛场进行了奶牛乳腺炎调查并对25头患有急性乳腺炎奶牛的64个乳区64份乳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共分离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棒状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6种致病菌,其中,酵母菌最多,占32.81%,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之和占40.63%.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分离奶牛乳腺炎表皮葡萄球菌的基础上,分析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特点,为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毒力因子引起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K-B药敏纸片法对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进行敏感性检测,用刚果红平板法筛选被膜阳性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和分析生物被膜的形成形态,应运PCR法对ica AB、ica A、ica B、ica C、icaR、aap、bap、fbe、atl E、sig B、sar A和agr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本实验采集了368份患奶牛乳腺炎的乳样,分离得到15株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物被膜阳性菌7株,检出率46.7%。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最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林克霉素等的耐药性较强,但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形态学观察发现48 h时生物被膜厚度和结构更为复杂。bap、ica AB、aap、sar A、fbe、atl E、sig B和agr 8种基因在分离株中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片段。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一种主要致病菌,其生物被膜阳性菌株比例较高,阳性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被膜阴性菌,同时atl E、sig B、agr和fbe 4种毒力因子均存在于生物被膜阳性菌中。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中药抑菌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使用中草药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52头奶牛的260份乳样,用乳腺炎诊断液(SMT)诊断奶牛乳房炎,并从奶样中分离鉴定出乳房炎病原菌;在此基础上,选取4株肠杆菌2、株链球菌和3株葡萄球菌进行中药及其复方的抑菌试验,根据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中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从260份乳样中共分离出176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71株,占总数的40.34%,肠杆菌62株,占总数的35.23%,链球菌25株,占总数的14.21%,这3个细菌是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75.57%的乳房炎由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结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对单味中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中药复方的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抗血清对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采集奶牛乳腺组织样品,用组织块种植法和胰酶消化法进行纯化和传代培养,并利用对乳腺上皮细胞特异性角蛋白18进行鉴定。将4株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作用于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分析不同菌株粘附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能力。进而比较研究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后的抗血清对4株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与牛乳腺上皮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纯化获得了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分析了该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特性,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该细胞粘附的检测结果表明,4株不同分离株粘附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能力明显不同(P0.05),其中GY278菌株粘附乳腺细胞的能力最强。FnBPA-A不同遗传多态重组质粒免疫后的抗血清抑制不同菌株粘附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V-819、pV-309、pV-20-2免疫组的抗血清对4株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抑制作用高于其他免疫组。  相似文献   

9.
确定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子宫内细菌的感染状态.在调查奶牛不孕症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为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细菌进行分离鉴定.调查的853头奶牛中患不孕症的占11.8%,其中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占66.3%,其他原因不孕症奶牛33.7%.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容物均被测定有细菌存在,而对照健康奶牛子宫内容物未有分离到细菌.从临床确诊的67例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的子宫内容物中,分离到细菌菌株119株,其中葡萄球菌36株、链球菌40株、大肠杆菌36株、变形杆菌4株、芽孢杆菌1株、化脓棒状杆菌1株.本研究卵巢机能无障碍子宫内膜炎不孕症奶牛子宫内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多为2种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黏附素和ica操纵子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为系统掌握新疆地区奶牛源SA流行株的分子特征及有效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鉴定的164株SA新疆流行株,采用结晶紫半定量黏附试验(MPA)测定各流行株的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通过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SA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64株奶牛源SA新疆流行株的生物被膜阳性率为86.0%(141株),其中弱(+)生物被膜形成有69株(占42.1%)、中等(++)生物被膜形成有38株(占23.2%)、强(+++)生物被膜形成有34株(20.7%).在141株MPA阳性SA分离株中,clfA、clfB、fnbA、fnbB、cna、fib、icaA、icaC和icaD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3.7%(n=118)、58.9%(n=83)、75.2%(n=106)、78.7%(n=111)、75.9%(n=107)、58.9%(n=83)、90.1%(n=127)、79.4%(n=112)和100.0%(n=141);ica基因(icaA、icaC和icaD)检出率总体上高于其他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和++)的菌株尤为明显;clfB、fnbA、cna和fib基因检出率则表现为MPA阴性菌株高于MPA阳性菌株.9个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中有7个基因(clfA、fnbA、fnbB、fib、cna、icaC和icaD)在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SA分离株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奶牛源SA新疆流行株生物被膜形成率高,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携带率也较高,其中clfA、fnbA、fnbB、fib、cna、icaC和icaD基因的表达与SA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某奶牛场乳房炎的病原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病原微生物种类,试验采集112份乳样,开展了细菌分离、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共分离出8种112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48株,占43.1%,链球菌39株,占35.3%,大肠杆菌24株,占21.4%,沙门菌5株,占4.46%.混合感染(2种以上细菌)乳样89份,占79.46%,单独感染23份,占20.5%.主要病原菌均对头孢喹诺和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对聊城市郊区三个不同规模奶牛场的29头奶牛115份奶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0种110株细菌,链球菌29株占25.22%;葡萄球菌26株占22.61%;肠杆菌19株占15.65%;酵母菌18株占16.52%;棒状杆菌8株占6.96%.奶样病原菌阳性率为79.13%,奶样混合感染率为20%.确定聊城市奶牛临床型乳房炎主要由链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和酵母菌引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乳酸菌益生特性,发掘其作为益生菌制剂细菌成分的可能性,为开发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微生态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直肠把握法无菌采集产后40~60 d健康奶牛子宫分泌物,采用MRS培养基在厌氧条件(氧气浓度<1.2%,37℃)下分离乳酸菌,通过扩增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并进行抑菌活性、耐药性、黏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特性及安全性评估,分析其开发成益生菌制剂的可能性.[结果]经16S rDNA测序分析共获得8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杆菌、蒙氏肠球菌、德氏乳杆菌、戊糖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根据预试验结果选取其中3株(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进行益生特性评价.3株奶牛生殖道乳酸菌培养上清液对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约在接种3 h后进入典型的指数生长期,生长至平台期后植物乳杆菌OD620 nm为1.375、鼠李糖杆菌OD620 nm为1.314、副干酪乳杆菌OD620 nm为1.250.副干酪乳杆菌的产酸能力最强,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的产酸能力几乎相同,但均不产H2O2.3株奶牛生殖道乳酸菌对青霉素G、氯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和四环素等7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能同时检测到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在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中还同时检测到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A-2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IMP.副干酪乳杆菌能很好地黏附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且黏附效率与副干酪乳杆菌浓度呈正相关.3株奶牛生殖道乳酸菌的混合菌液经腹腔注射小鼠后未引起脏器病变,且对小鼠的行为活动、采食饮水亦无明显影响.[结论]从奶牛生殖道分离获得的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杆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用于开发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4.
对佳木斯市4所大型奶牛场17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的不同乳区的20份乳汁样品进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3组中药方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被检乳汁样品中共分离得到致病菌508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化脓链球菌,分别占致病菌总数的35.43%、10.63%、39.96%、11.22%、2.76%。药敏试验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恩诺沙星最敏感,无乳链球菌对加替沙星最敏感;3组中药方剂中以方剂Ⅰ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奶牛乳腺炎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乳腺疾病,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和影响奶业发展。随着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抗生素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效果越来越不佳。因此,研究和使用疫苗预防奶牛乳腺炎越来越受到重视。引起奶牛乳腺炎的病原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等。能否从这些病原菌中寻找高度保守的共同蛋白质分子作为疫苗候选抗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延伸因子-Tu(Elongation factor Tu,EF-Tu)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和细菌细胞内参与RNA翻译的常见功能蛋白。研究表明,多种病原菌的EF-Tu作为抗原均能够诱导良好免疫保护作用。因此,研究对分离得到的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EF-Tu基因进行了Sanger法测序,然后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同源性、T细胞和B细胞表位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EF-Tu由398个氨基酸组成;金黄色葡萄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EF-Tu分别由394、409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均为44 kda左右,且无规则卷曲占比较高;EF-Tu蛋白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从阿拉尔地区某奶牛场随机采取20头奶牛乳样共70份,经LMT诊断液检测,阴性乳样29份占41.43;,阳性乳样41份占58.57;.在阳性乳样中,弱阳性乳样18份占43.90;、阳性乳样11份占26.83;、强阳性乳样12份占29.27;.取阳性乳样、强阳性乳样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得到7种细菌共168株,表皮葡萄球菌6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大肠杆菌29株、停乳链球菌13株、乳房链球菌10株、克雷伯氏菌9株、蜡样芽孢杆菌3株.通过动物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出的7种细菌均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7.
miR-200b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泌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miR-200b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泌乳能力的影响,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体外研究模型,利用miR-200b mimics转染进行miR-200b过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miR-200b靶基因,qRT-PCR检测miR-200b过表达后预测靶基因及乳成分合成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通过CASY细胞活力分析仪及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 U)标记法分别检测miR-200b过表达对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影响;应用CSN2(β-酪蛋白)试剂盒、TG试剂盒及乳糖试剂盒检测细胞胞外分泌β-酪蛋白、甘油三酯及乳糖含量的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200b与乳腺泌乳功能基因Pten、Dnmt3a、Dnmt3b的3'UTR区序列具有互补结合的位点;qRT-PCR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00b后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Pten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而乳成分合成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基因Akt、Srebp1、Csn2、Glu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miR-200b过表达能够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力,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及β-酪蛋白、甘油三酯和乳糖的合成分泌。综上,miR-200b能够负调控靶基因Pten的表达进而在奶牛乳腺泌乳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试验对46例临床型或隐性型奶牛乳房炎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致病性评估及药敏试验.共分离到24种63株细菌,其中葡萄球菌15株(23.81%),链球菌25株(39.69%),杆菌16株(25.39%),其他细菌7株(11.11%).经过绵羊血溶血试验及小白鼠动物试验,63株细菌中有26株为致病菌(41.27%),其中5株为葡萄球菌(19.23%)、14株为链球菌(53.85%)、7株为杆菌(26.92%).11大类33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致病菌对临床上常用的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喹诺酮类药物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集了云南省昆明市某奶牛养殖小区患临床型乳房炎的6头奶牛的患病乳区乳样,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和药敏试验。结果为6个样品分离到可疑菌株28株(葡萄球菌16株、链球菌5株、双球菌6株、大肠杆菌1株),其中具有溶血现象,即有致病性的菌株9株(链球菌4株,葡萄球菌4株,双球菌1株);药敏试验显示,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人源抗菌肽LL-37在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高效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的血样中扩增出LL-37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至pcDNA3.1-His-V5(+)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阳性细胞株,并且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结果显示,经转染的乳腺上皮细胞能够扩增出523bp的LL-37基因.qRT-PCR结果发现,LL-37mRNA在转染后的不同时期均有表达,经稳定转染的表达量最高.通过Western-blot检测,获得了约17kU的目的蛋白.【结论】结果表明,LL-37基因成功整合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能够正确表达,这为构建分泌LL-37蛋白的奶牛乳腺生物反应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