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广西北海蔗区疑似发生甘蔗白条病的样本进行PCR检测鉴定,明确甘蔗白条病在广西北海的发生情况,为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11月,在广西北海合浦县、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采集疑似甘蔗白条病样本372份,涉及19个甘蔗品种/系,采用甘蔗白条病病原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 Dowson]特异引物XAF1和XAR1对采集样本的DNA进行PCR检测.对部分有阳性条带的PCR产物进行切胶回收,并送样测序,然后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所采集的372份样本中,有78份样本扩增出目的条带,阳性检出率为20.97%;19个甘蔗品种中,有13个品种检测出阳性条带,检出率为68.42%,其中白叶病检出率较高的是柳城07-95、桂糖46号、桂糖42号和柳城07-536,检出率分别为75.00%、68.75%、48.15%和33.33%.部分阳性条带经克隆后测序,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其与广西白条病分离物KY315212.1的同源性为99%,表明它们均属于甘蔗白条病基因片段序列.[结论]甘蔗白条病已在广西北海蔗区发生危害,今后需加强检疫工作,防止从疫区调运感病蔗种,以控制病害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2.
果蔗白条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蔗白条病为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影响果蔗的产量与品质。该文阐述了果蔗白条病的危害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并总结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甘蔗白条病在温岭呈流行趋势,田间表现症状以慢性型为主。为有效防控甘蔗白条病,以广东黄皮果蔗为材料,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白条病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白条病的方法和药剂,为果蔗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段3 h、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种段,防效分别为24.7%~29.7%、35.6%~36.0%;发病初期,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的防效为54.3%~57.1%,优于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的防效;发病后期,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的防效优于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仿生类、内吸性化学药剂乙蒜素能否用于甘蔗病害防控及是否具有促生效果,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毒力测定、桶栽施药试验,评价乙蒜素对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 (Ashby) Dowson)引起的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桶栽施药试验对不同浓度乙蒜素处理的甘蔗进行农艺性状、生物量等表型测定,并结合光合、根系及抗逆等生理特性评价其促生作用。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乙蒜素毒力回归方程为y=26.29x-30.29,相关系数R2为0.948 9,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为1 132.43 μg/mL。病害防控及促生试验结果显示:80%乙蒜素1 000倍稀释液防控促生效果最佳。该处理下,施药42 d未检测出甘蔗白条病阳性植株,而对照(CK)阳性检出率100%。相较于CK,该处理(施药42 d)的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4.93%、净光合速率增加64.97%,根系活力增加62.44%,促生效果明显;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21.32%、44.32%、54.32%;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分别增加17.40%、17.39%、17.78%,而MDA含量减少22.74%,缓解膜脂过氧化、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甘蔗抗逆性。综上,80%乙蒜素1 000倍稀释液对甘蔗白条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甘蔗具有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甘蔗白条病是影响甘蔗产业的一种重要细菌检疫性病害,选择抗病品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了解甘蔗基因型的白条病抗性,规范抗性评价方法,为甘蔗白条病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桂糖46号分离得到的黄单胞菌株JG43菌株为接种病原,采用截头法人工接种于70个不同基因型的甘蔗上。通过蘸有细菌悬浮液(108 CFU/mL)的剪刀剪切甘蔗生长点上方,并用棉花吸取500 μL细菌悬浮液置于斜切面上。分别于接种后14、28、42、56和70 d,对每个甘蔗基因型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计算发病率(incidence,IC)。根据甘蔗白条病严重度评判标准计算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和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AUDPC)。利用SPSS 25.0软件分别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其中,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和类型Ⅲ的平方和模型进行方差分析,以IC、DI和AUDPC作为因变量,基因型、区组及接种后时间为固定因子。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Z-score)处理后,通过KOM和Bartlett球体检验法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DPS 9.50软件的WPGMA法,计算欧几里得距离(Euclidean metric)进行聚类分析。以聚类分析结果中的不同抗性等级作为分组变量,AUDPC、IC和DI作为自变量,根据Fisher准则进行判别分析,计算分类准确率。【结果】接种14 d,部分基因型叶片开始发病,出现1—2条铅笔状条纹;接种28 d,条纹数增多且逐步向边缘扩展;接种42 d,叶片黄化或白化症状从边缘逐步向叶脉扩展;接种56 d,叶片向内卷曲枯死;接种70 d时,发病严重的甘蔗整株枯萎死亡。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基因型(genotype,Gen)、接种后持续时间(days post-inoculation,Dpi)及其互作(Gen×Dpi)对IC、DI和AUDPC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总方差的42%归因于接种后时间效应,表明不同接种时间甘蔗基因型的抗性反应存在显著差异。接种56 d,病害的发生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这一时期的病害数据经平均值多重比较后能较好地进行甘蔗基因型间的抗性划分。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将70个基因型分为5个不同抗病等级,包括高抗基因型15份、抗病基因型14份、中抗基因型15份、感病基因型11份、高感基因型15份。【结论】通过截头法人工接种进行甘蔗抗白条病鉴定时,以接种56 d基因型的IC、DI和AUDPC作为抗性鉴定评价指标,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判别分析,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筛选出中蔗9号、中蔗4号、中蔗2号、GUC19、GUC8、云瑞03-103、云瑞05-649、云瑞05-182、云瑞05-367、云瑞89-159、福农11-601、福农09-4059、桂糖02-467、桂糖08-297、新台糖22号等15个高抗品种,可进一步用于甘蔗抗白条病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甘蔗茎白条病无症样品和细菌纯培养及DNA,并以改良半选择培养基(mXAM)加以验证。结果表明,PCR能特异性地检出白条内单胞包括标准力株33915^ATCC和血清型Ⅰ、Ⅱ等19个菌株。但不能扩增其它5个分离自蔗茎的腐生黄单胞和13个其它属种植物细菌。能够检出少至10pg靶细菌的总DNA或20个活细菌。PCR检测灵敏度较ELISA和DIA高100-1000倍。田间  相似文献   

7.
甘蔗白条病(Xanthomonas albilineans)PCR检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甘蔗茎白条病无症样品和细菌纯培养及DNA,并以改良半选择培养基(mXAM)加以验证。结果表明,PCR能特异性地检出白条黄单胞包括标准菌株33915ATCC和血清型Ⅰ,Ⅱ等19个菌株。但不能扩增其它5个分离自蔗茎的腐生黄单胞和13个其它属种的植物细菌。能够检出少至10pg靶细菌的总DNA或20个活细菌。PCR检测灵敏度较ELISA和DIA高100~1000倍。田间样品检测结果与实际发病符合度为93.46%。该项技术适用于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交换和口岸检疫以及病害流行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甘蔗白条病(X.albilineans)蔗茎无症带菌样品和纯培养及总DNA;并以改良半选择性培养基(mXAM)定量.比较了PCR,ELISA,DIA的检测效率和可靠性.表明PCR能够特异性检出白条黄单胞包括标准菌株33915ATCC和血清型I,I等19个菌株.但是不能扩增其它5个分离自蔗茎的腐生黄单胞和13个其它属种的植物细菌.能够检出少至10pg靶细菌总DNA或20个活细菌.PCR检测灵敏度较ELISA和DIA高100~1000倍.田间样品检测结果与实际发病符合度为93.46%.这一分子检测技术适用于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交换和口岸检疫以及病害流行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农业部运河点甘蔗育种场CP品种几种病害的近况。这些病害包括甘蔗温性嵌纹病、甘蔗黄叶综合症、甘蔗干梢腐病、甘蔗杆状病毒病和白条病。这些病害信息对我国的甘蔗引种工作(特别是品种检疫工作)和这些病害的防治工作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近年,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时有发生,村级财务管理中白条下账问题屡禁不止。农村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法规意识淡薄是农村干部违纪的主要原因,白条下账问题不仅违反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没有开具正式票据,更有个别村将饭费、违规津贴或一些个人开支隐藏在白条中,虚假开支,隐蔽开支,直接造成国家经济财产的流失。因为白条下账、虚假开支、套取集体资金等问题,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白条下账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能够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乱象的意见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参的科学化、规范化种植是提高党参产量和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途径。渭源县具有悠久的白条党参种植历史,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西部地区主要的党参种植基地。但是渭源县的白条党参种植依然沿袭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产量低、成本高、农民增收不明显。对此,根据多年的党参种植与管理经验,在机械化种植环境下,通过采取人工有性繁殖方式种植党参6.67hm2,其中科技示范基地1.33hm2,制定了党参人工繁殖栽培技术的规范流程,目的是完善种植户的技术,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水平,使白条党参种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检疫程序要求,对从澳大利亚、法国、菲律宾引进的32个甘蔗品种/材料在昆明专用甘蔗检疫温室,进行了两个生长周期的病虫疫情监测,未发现疫情;并利用已建立的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了甘蔗斐济病、白条病检测,结果均呈阴性,符合标准和要求,从而确保了国际合作甘蔗品种交换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甘蔗梢腐病是近年来暴发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几乎遍布全世界所有甘蔗种植国家及地区,对蔗糖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也爆发了大规模梢腐病危害,对蔗茎产量和蔗糖分造成严重损失,对我国甘蔗生产和糖业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目前,防治甘蔗梢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选育抗梢腐病的甘蔗新品种,而我国对于甘蔗梢腐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综述了甘蔗梢腐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抗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甘蔗梢腐病的抗性鉴定技术、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对我国甘蔗梢腐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检疫程序要求对从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外引进的77个甘蔗品种/材料在昆明专用甘蔗检疫温室,进行了2个生长周期的病虫疫情监测,未发现疫情;并利用已建立的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了甘蔗斐济病、花叶病、白条病和宿根矮化病等4种重要检疫性病害检测,结果有7个甘蔗品种/材料宿根矮化病呈阳性,其余均呈阴性,同时对呈阳性的甘蔗品种/材料进行了隔离处理,符合标准和要求,从而确保了国际合作甘蔗品种交换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高寒旱区道地优质白条党参价格持续走高,生产中出现不按优质生长环境条件要求扩种和栽培管理的现象,影响白条党参产量、品质和声誉,为此调查研究优质白条党参生长特点和环境因子,试验总结持续生产及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5种温度(14 、17、 20、 24和29℃)下,白条锦蛇的耗氧量及耗氧率.结果表明:在这5种温度条件下,白条锦蛇的耗氧量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而白条锦蛇的耗氧率则刚好相反,随体质量的增加耗氧率反而减小; 另外,白条锦蛇的耗氧量、耗氧率与温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在14~29℃白条锦蛇的耗氧量、耗氧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并得出耗氧量x0与温度t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x0=-25.25+3.51t,耗氧率Q0与温度t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Q0=-230.25+27.14t.白条锦蛇的耗氧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说明白条锦蛇的新陈代谢率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在14~29℃白条锦蛇的新陈代谢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白蔗白条病茎无症带菌样品和纯培养及总DNA;并以改良半选择性培养定量。比较了PCR,ELISA,DIA的检测效率和可靠性,表明PCR能够特异性检出白条单胞包标准菌株33915^ATCC和血清I,Ⅱ等19个菌株,但是不能扩增其它5个分离自蔗茎的腐生黄单胞和13个其它属种的植物细菌。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20,(1):49-50
为定西市白条党参无公害规范种植提供参考,介绍了白条党参种子处理、种苗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挖、加工及贮藏等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陇西县白条党参产量与生育期主要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2010年陇西县白条党参产量统计资料和生育期气象资料,分析了白条党参产量与生育期主要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陇西县白条党参产量与年降水量、9月份降水量及平均土壤绝对湿度间均存在线性正相关,泊松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9、0.6229、0.5041;与7月份平均气温、7—8月份≥0℃活动积温均存在线性负相关,泊松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8、-0.6305  相似文献   

20.
白条锦蛇冬眠期及出眠后血液中某些生化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白条锦蛇冬眠期与出眠后的血液生化值及特点。[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白条锦蛇13项生化指标,比较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白条锦蛇冬眠期血液粘稠度增加,冬眠期的总蛋白(TP)、血糖(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H-C)、钾(K)、磷(P)和镁(Mg)等显著高于出眠后期。[结论]这种变化导致了白条锦蛇冬眠期血液运输能力的增强,保证了营养物质最低限度的交换和运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