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ssaV基因对鸡白痢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以pKD3质粒为模板,设计同源臂,扩增外源线性DNA片段,将该片段电转化入含有pKD46的鸡白痢沙门菌C79-13,丢失pKD46后,获得重组菌C79-13ΔssaV::Cm,将pCP20导入该重组菌,通过筛选获得ssaV基因缺失株C79-13ΔssaV,同时构建其回补株C79-13ΔssaV(pBR322-ssaV),并对突变株C79-13ΔssaV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及毒力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缺失株C79-13Δssa V,野生株 C79-13、缺失株 C79-13Δssa V 和回补株 C79-13ΔssaV(pBR322-ssa V)呈现出一致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突变株C79-13ΔssaV的遗传稳定性良好,其在雏鸡体内的定殖能力降低,且口服攻毒后,缺失株C79-13ΔssaV对雏鸡半数致死量(LD50)至少是野生株(C79-13)的100倍.以上结果表明,sssaV基因与鸡白痢沙门菌的致病性相关,其缺失会明显降低鸡白痢沙门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天山南麓地区绵羊沙门菌(Salmonella)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本试验从天山南麓地区选择10个采样点采集绵羊粪样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7株沙门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51%、68.66%,其次为氨苄西林、链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49.25%、47.76%、46.27%和43.28%,分离株多重耐药率为55.22%。分离株耐药基因中KN和sul1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00%和98.51%,aadA1、aph(3’)-IIa、TEM、ant(3’’)-Ia和CTX-M的检出率均在50%以上,分别为82.09%、71.64%、62.69%、58.21%和50.75%。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天山南麓地区沙门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状况较为严重,呈区域性流行。 相似文献
3.
采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对漯河市某种鸡场2317只3月龄后备种鸡进行鸡白痢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0.3%,其中A品系种公鸡阳性率为3.4%、种母鸡阳性率为1.2%,B品系种公鸡阳性率为18.4%、种母鸡阳性率为11.4%。试验说明该鸡场后备种鸡中沙门氏菌病感染严重;不同品系、不同性别后备种鸡感染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某养殖场鹌鹑大量死亡的原因,采集病死鹌鹑的脏器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测定疑似细菌的耐药情况,并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病死鹌鹑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肾脏肿大;分离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能发酵赖氨酸和β-半乳糖苷;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和多重PCR(mPCR)试验确定其为鸡白痢沙门菌;该菌对苯唑西林等6种抗菌药耐药,呈现多重耐药性;气囊接种鹌鹑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9.5×105 cfu.这一研究说明鹌鹑的死亡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起的,为鹌鹑的种群防控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复方白头翁散防治鸡白痢沙门菌的效果,并研究其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机制。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鸡白痢沙门菌,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体外试验中,检测复方白头翁散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BC)、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抑制细菌黏附、侵袭效果以及对相关基因sipC、rpoS、rcsC、invA、hilA、csgB、bcsA和pagC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10株鸡白痢沙门菌,这些菌株至少对1种抗生素耐药,多重耐药率为30%,最高为5重耐药;90%分离株可形成生物被膜。复方白头翁散对9株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62.5 mg·mL-1;该药可在1/2 MBC浓度使分离株黏附率下降93%,侵袭率下降36%,在1/4 MBC浓度使黏附率下降87%,但使侵袭率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分析发现,复方白头翁散下调鸡白痢沙门菌sipC基因表达量,上调其invA、bcsA和pagC等基因表达量。这一研究说明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复方白头翁散抑制鸡白痢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 相似文献
6.
7.
为掌握新疆乌鲁木齐市周边鸡场鸡源沙门氏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从新疆乌鲁木齐周边养鸡场共采集950份鸡泄殖腔拭子,从中分离出沙门氏菌80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其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通过PCR方法对耐药沙门氏菌进行PMQR(qnrA、qnrB、qnrC、qnrD、qnrS、oqxA、oqxB、qepA和aac(6')Ib-cr)、β-内酰胺酶(bla_(TEM)、bla_(CTX-M)、bla_(SHV)、bla_(KPC)、bla_(CMY-2)、bla_(LAP-1)和bla_(OXA))及16S rRNA甲基化酶(armA和rmtB)共18种耐药基因的检测。耐药结果显示:鸡源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83.6%)和恩诺沙星(77.5%)呈现高水平耐药;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20.0%)较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为:(1)qnrS检出率为12.5%,qnrB检出率为13.8%,oqxA检出率为51.3%,oqxB检出率为51.3%,aac(6')-Ib-cr检出率为37.5%,未检出qnrA、qnrC、qnrD和qepA;(2)bla_(CTX-M)检出率为5.0%,bla_(TEM)检出率为67.5%,bla_(SHV)检出率为13.6%,bla_(OXA)检出率为37.5%,未检出bla_(KPC)、bla_(LAP-1)和bla_(CMY-2)。(3)rmtB检出率为7.5%,arm A检出率为1.3%。乌鲁木齐周边鸡场分离的鸡源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严重,对阿米卡星比较敏感。共检出11种耐药基因,基因类型较多,使养鸡场细菌的多药耐药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新疆焉耆地区4种动物(牛、鸡、猪、羊)源沙门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的情况,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管家基因invA的PCR检测,分离、鉴定沙门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11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在分离株中用PCR的方法检测1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共分离出不同动物源沙门菌191株,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牛源(62.0%)、鸡源(28.3%)、猪源(9.0%)和羊源(8.5%);不同动物源沙门菌对被检抗菌药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鸡源、羊源、猪源、牛源的耐药严重程度依次降低,鸡源沙门菌耐药谱宽,多药耐药在0~3、5~7耐有分布,对四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率在70.0%以上,羊源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8.2%)高于其他动物源的,多药耐药以7耐(23.5%)为主,牛源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66.1%)高于其他动物源的,多药耐药以4耐(38.7%)为主,不同动物源沙门菌均对磷霉素、亚胺培南和多粘菌素敏感,耐药谱型多样化;不同动物源沙门菌中除qnrS和mcr–1基因未检出外,其余被检耐药基因均有检出,blaCMY–2和tetA基因仅在猪源沙门菌中被检出,不同动物源沙门菌均以同时携带blaTEM、blaOXA、tetB、oqxA、oqxB、aadA2、ant(3")–Ia、aac(6'')–Ib–cr、floR耐药基因为主,牛源沙门菌对以上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在35%以上,羊源与猪源沙门菌对以上耐药基因检出率在20%左右,鸡源沙门菌对以上耐药基因检出率不到10%。 相似文献
9.
10.
白痢净菌剂与3种药物预防鸡白痢病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证明,白痢净菌剂预防率为97%、、庆大霉素95.7%、痢特灵93.0%、土霉素87.7%白痢净菌效果最好,土霉素较差;攻毒试验中,白痢净菌剂保护率为95.0%,土霉素仅为67.5%。 相似文献
11.
12.
13.
对2016年7—10月采集自浙江和上海部分地区肉鸡屠宰端、零售端鸡肉样品及屠宰场环境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研究102株分离株的血清型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定的泰国S&A公司沙门氏菌诊断血清,采用玻片凝集法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使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研究发现,204份样品中,85份检出沙门氏菌,阳性样品平均检出率为41.67%。脱羽、净膛、清洗、包装、整鸡和预冷检出率依次降低,而冷藏检出率回升到70.00%。102株沙门氏菌共涵盖15个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23.53%)、阿贡纳沙门氏菌(Salmonella Agona,17.65%)、印第安纳沙门氏菌(Salmonella Indiana,12.75%)、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11.76%)和达布沙门氏菌(Salmonella Dabou,7.84%)较为常见。屠宰端德尔卑沙门氏菌最为流行,零售端则主要为阿贡纳沙门氏菌。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西丁敏感,75株(73.53%)菌对四环素产生抗性;对氯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酮酸、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链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9.02%、41.18%、38.24%、37.25%、28.43%、23.53%、22.55%、22.55%、20.59%、19.61%和17.65%。零售端样品源沙门氏菌对大部分供试抗生素的抗性显著低于屠宰端和环境样品源沙门氏菌。102株菌中,97株(95.10%)可抗至少1种抗生素,17株(16.67%)可抗10种或10种以上的抗生素。不同地区采集的样品中,源于绍兴的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78.95%),且极显著高于湖州及上海地区的阳性样品检出率(P<0.01)。沙门氏菌阳性样品在不同月份的检出率存在极显著差异,9月份检出率最高(80.00%)。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肉鸡生产消费链条中,沙门氏菌检出率、血清型和耐药率、耐药谱呈现明显的变化,即沙门氏菌不是单纯来源于该批次肉鸡携带菌,各环节固有存在和人员携带的菌株也加入了其中,造成终端产品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了沙门氏菌在鸡肉产品中分布的状况和来源,为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预防该省肉鸡生产全产业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耐药菌的出现、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鸡源大肠杆菌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与耐药性的关系,并对CRISPR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CRISPR功能及其对细菌耐药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对从安徽省合肥地区养鸡场分离鉴定的130株鸡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16种抗菌药物)和CRISPR检测,分析CRISPR与鸡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关系。挑选扩增出片段长度不同的12株大肠杆菌,对其CRISPR PCR产物进行测序,通过BLAST进行二级结构预测,用CRISPRTarget等对其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30株鸡源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3%~97.7%,118株大肠杆菌对3种及3种以上药物耐药;共有39株菌检测到CRISPR,阳性率为30%;CRISPR阳性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其耐药率(100%)显著高于CRISPR阴性菌株(87%),CRISPR序列差异性与耐药性之间无直接相关性。CRISPR序列同源性较低的12株大肠杆菌均包含2条(11号菌除外)长度为29bp的重复序列,这些序列可分为5类,其RNA二级结构都能形成回文结构,但茎环大小有差异。从这12株大肠杆菌中共发现间隔序列168条,其中77条为新发现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在112条有比对结果的间隔序列中,72.3%来源于质粒,25.0%来源于噬菌体,2.7%来源于细菌和病毒。【结论】携带CRISPR的鸡源大肠杆菌广泛存在,CRISPR可能与大肠杆菌耐药表型相关,明确了CRISPR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Pi-b和Pi-ta基因在江苏省粳稻中的分布以及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业学报》2016,(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ta等位基因的显性标记对48份江苏省粳稻品种和618份粳稻新品系进行检测,并结合6个代表性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穗颈瘟抗性鉴定反应,分析抗性基因在江苏省粳稻中的分布及其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抗性基因Pi-b和Pi-ta在江苏省粳稻品种和品系中存在广泛分布,其中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Pi-ta。不同生育类型的品种中,抗性基因Pi-b和Pi-ta在中熟中粳中的分布最少,且pi-b/pi-ta基因组合品种所占比例最高。从基因组合与抗性的关系来看,含单个抗性基因的新品系无论是感病率还是病情指数都明显低于不含Pi-b和Pi-ta抗性基因的品系,且Pi-ta基因的抗性效果要好于Pi-b基因,而同时含有两个抗性基因的新品系其抗性水平又优于只含单个抗性基因的粳稻品系。因此,在育种中选择两个抗性基因互补的粳稻作亲本,在后代群体中进行基因聚合,是提高江苏省粳稻穗颈瘟抗性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了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加工专用品种及原料生产基地缺乏,产加销严重脱节,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够健全等。提出了建设区城特色农产品加工区,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强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搭建农户与企业稳定的利益平台等促进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因Pi-ta和Pi-b是最早被克隆的两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粳稻中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稻瘟病抗性育种。为明确上述基因在江苏粳稻中的分布,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Pi-ta和Pi-b的功能标记,对40个粳稻品种和665份粳稻新品系进行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江苏粳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分布,其中Pi-b的分布频率高于Pi-ta的频率,连粳系列品种大都不携带Pi-ta和Pi-b抗性基因,而武粳系列品种则基本含有上述抗性基因。粳稻新品系携带抗性基因Pi-ta的频率与推广品种相比变化不大,但携带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推广品种,这说明人工改良水稻品种有利于抗病基因Pi-b频率的提高。四种基因型中,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60.0%,其次为Pi-ta/Pi-b,占33.5%,基因型pi-ta/pi-b的分布频率为3.9%,而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低,只占2.6%。从4个组合的抗性基因来源看,抗性基因Pi-ta则可能来自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而Pi-b则可能来自武粳13、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从4种基因型后代的获得频率看,以南粳44//武粳13/关东194获得抗性基因型Pi-ta/Pi-b后代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