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张芮  薛莹  张崇良  任一平  徐宾铎 《水产学报》2018,42(7):1040-1049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着海洋鱼类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1年、2013—2016年春、秋两季在该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冗余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冗余度。结果显示,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均可划分为南北两个群落。春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包括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黄鮟鱇和大泷六线鱼;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小黄鱼、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和星康吉鳗。秋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棘绿鳍鱼、长蛇鲻和星康吉鳗;南部群落典型种包括短吻红舌鳎、棘头梅童鱼、鮸、矛尾虾虎鱼、小黄鱼和皮氏叫姑鱼。春、秋季鱼类群落响应单元数均为1,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低;响应单元中种类与南、北鱼类群落典型种组成相似,表明海州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特征主要受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小黄鱼、棘绿鳍鱼和长蛇鲻等少数种类决定。决定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可替代种类较少,当主要种类受损时,群落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2010年夏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夏季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根据2010年6月、7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种,全部为硬骨鱼类,隶属于7目、21科、32属。6月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7月为矛尾虾虎鱼、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短吻红舌鳎和斑尾刺虾虎鱼。7月调查鱼类生物量和丰度均较6月大幅增加,分别由3.6 kg/h和459 ind./h增加到44.1 kg/h和6 107 ind./h,生物量在每个站位均有所增加,且在整个调查海域分布较为均匀。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丰度优势度曲线均接近。7月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较6月有所下降。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结果表明,6月调查站位和7月调查站位各自聚为一组。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相似性较高,Jaccard种类相似性系数为56.3%,根据生物量计算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为43.1%。与历史数据相比,黄河口鱼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优势种类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生物量在各月间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本次调查7月黄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6月,而20世纪80年代调查数据则恰相反,6月鱼类资源密度高于7月。  相似文献   

3.
2020年7月和11月,在淮河流域的南四湖即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34°60’~35°14’N,116°68’~117°23’E)的上级湖(鲁桥)、湖中(二级坝)和下级湖(韩庄)设置3个采样点,用多网目复合刺网、地笼网、网箔、拦网采集鱼类样本,并定期走访采样点附近的渔船码头、跟随采样点附近的捕捞渔船等现场补充调查,分析和研究该水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优势种以及生物多样性,为填补南四湖鱼类研究的空白,完善南四湖生态保护内容和渔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夏秋季该水域共发现鱼类45种,隶属于7目14科34属,包括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刀鲚(Coilia nas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主要经济种类,鲫为绝对优势种,其他优势种类因网具选择性而差异较大。二级坝附近水域多样性指数最高,鲁桥次之,韩庄最低。区域因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二级坝湖区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湖区(P<0.0...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 根据 2016 年 10 月、2017 年 5 月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获取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 应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季、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春、秋季调查共获鱼类 66 种, 隶属于 11 目 33 科 58 属, 其中春季 46 种, 秋季 52 种, 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为主。春季的优势种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 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 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 2 个站位组, 站位组Ⅰ位于长山列岛以西, 站位组Ⅱ位于长山列岛附近及其东部海域; 底层水温是影响春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各站位组内的主要典型种如黄鮟鱇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秋季的优势种为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黄鮟鱇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 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 2 个站位组, 站位组 I 位于远离长山列岛的东部及西部海域, 站位组 II 则围绕长山列岛分布; 水深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黄鮟鱇、褐牙鲆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主要典型种存在着围绕长山列岛分布的趋势。在水温的驱动下春季各站位组的主要典型种空间分布不同, 鱼类群落空间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 秋季由于主要典型种的空间分布差异而呈现出环长山列岛和远离长山列岛的鱼类群落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嵊泗海域渔业资源状况,合理评估和利用渔业资源,根据2016—2017年嵊泗海域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季节更替率、相关性分析、冗余度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拖网渔业资源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聚集性、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78种,其中鱼类36种、虾类14种、蟹类12种、其他类16种,丰度和生物量均以鱼类最高,其次为蟹类和虾类;2)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嵊泗海域的优势种,其资源量整体呈现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东部外海海域高于西部近海海域;3)渔获资源特征种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3.47,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2.30,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5;4)冗余度分析结果显示,活性磷酸盐、表层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亚硝酸盐含量是影响嵊泗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8-2019年的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运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标,对调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84种,隶属于2纲、14目、39科、69属.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日本带鱼(Trichiurus j...  相似文献   

7.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 2016 年春、秋季在厦门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 使用种类组成更替率、相对重要性指数、 相对资源量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指标及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域春、秋季共捕获鱼类 100 种, 隶属于 2 纲 13 目 46 科 74 属; 湾内鱼类春、秋季种类组成更替率为 59.60%, 优势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由鱼类洄游导致, 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i)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 春季平均网获质量和平均网获数量分别为 1744.24 g/h 和 160.51 ind/h, 秋季分别为 3086.18 g/h 和 153.30 ind/h, 鱼类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 0.46~4.07,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0.61~2.73, Pielou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 0.44~0.89; Pielou 均匀度指数(J′)春季高于秋季,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秋季高于春季; 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 春、秋季厦门湾鱼类群落均可大致划分为东北部和南部两个站位组群。厦门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具有明显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9.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功能群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鱼类群落营养功能群的组成及其季节和年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5个营养功能群,即虾食性、底栖动物食性、虾/鱼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整体来说,春季海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其中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在各年所占比例均较高;而秋季以虾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为主要优势鱼种。从生物量组成角度分析,海州湾鱼类群落各营养功能群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以虾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的功能群为主,其次为虾/鱼食性,而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所占比例较小。方氏云鳚、小眼绿鳍鱼、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狮子鱼(Liparis sp.)、玉筋鱼(Ammodytespersonatus)等6种鱼类为各营养功能群的主要优势种类。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功能群和优势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间变化,海洋环境变化和鱼类的季节性洄游移动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乐清湾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和渔业资源现状,对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种类数、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鱼类49种,隶属于10目26科39属。结果显示,春季物种数较秋季少,春季在瓯江口水域物种明显较少,秋季物种数空间分布大致为东西走向;春季种类重量多样性低于秋季,但尾数多样性高于秋季,鱼类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乐清湾口海域的鱼类种类类型以近岸河口性鱼类为主,且大多为广温、广盐性种类;该海域位于河口,受瓯江径流影响较大;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影响,该海域暖水性种类较多;种类数平面分布特征主要是春季受瓯江径流淡水水团影响,而秋季受交汇水团影响,物种丰富;两季鱼类多样性不同,是因为鱼类个体大小、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4月、6月、8月、9月和11月对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17科20属共40种,浮游植物丰度0.03×104~10.12×104个/L,生物量0.28~32.50μg/L,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为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共10科13属28种,占总数的68.3%。5航次调查浮游植物平均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2462、0.7539和0.4305,综合分析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组成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料,采用群聚的物种相似性、多样性指数、RDA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多样性和群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81种,隶属于12目39科63属,以近海暖水种为主;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37.04%,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优势种计算结果显示,春季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2.16%;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占总渔获量的43.56%;春季多样性高于秋季,但2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均为调查海域南部最低,越往北多样性指数越高,且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ANOSIM检验显示,各群落间差异极显著;相似性百分比(SIMPER)显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等7种,中华小沙丁鱼(Sardinella nymphaea)、鳀(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等9种,分别是春、秋季各组群的典型种及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分歧种。RDA研究结果显示,盐度、温度是舟山沿岸渔场鱼类群落结构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夏季)的大、小潮期间和2006年3月(春季)的大、小潮期间对长兴岛沿岸进行了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32种,夏季44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无节幼虫为春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太平洋纺锤水蚤为夏季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低于夏季。小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高于大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优势种受潮周期的影响。北部沿岸和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成熟稳定。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春夏季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年春季(6月)和夏季(8月)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72种,其中6月39种,8月63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优势种以硅藻为主,仅有少量的蓝藻和裸藻;6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及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8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6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14×104~836.67×104个/L,平均值为129.31×104个/L;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83×104~16 042.50×104个/L,平均值为2 461.63×104个/L;在调查海域的各采样点中,细胞密度均以硅藻占比最大,分别占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的99%和95%以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分布趋势与硅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6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96~3.69,平均值为2.87;均匀度指数(J)为0.28~0.95,平均值为0.71;丰富度指数(d)为0.60~1.21,平均值为0.88。8月的H’为0.01~3.58,平均值为1.48;J为0.002~0.86,平均值为0.33;d为0.65~1.37,平均值为0.91。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浮游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影响渤海湾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水温、盐度、溶解氧、亚硝酸盐、硅酸盐。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宝权  李恒翔  严岩 《水产科学》2007,26(7):394-399
2004年10月—2005年9月在广东大亚湾西部海域(114°30′~114°39′E、22°31′~22°39′N)逐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周年调查中共捕获鱼类98种,隶属于11目,41科,72属。优势种类以黄斑篮子鱼、中颌稜鳀、条鲾等经济价值不高及体型较小的种类为主,带鱼、平鲷等传统经济鱼类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个体小型化严重。夏秋季调查航次的种类数量及渔获生物量高于冬春季,个别调查站位种类数及生物量受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发现西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为0.0883~2.5660;同时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调查月份间的多样性指数有差异,休渔期过后的7月最高,冬季2月较低。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在山东南部沿岸海域3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92种,甲壳类42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10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200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2 g/m~2。根据IRI指数,优势种前4种分别是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和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20~4.59,平均值为3.9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99~5.39,平均值为3.9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1~0.89,平均值为0.80。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36%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2个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生态环境总体为清洁。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水深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5)。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组合是粉砂+水深+有机碳(r=0.46)。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进一步结合同步测定的水文情况,探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的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鱼类125种,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夏季(402.46kg/km^2)>春季(343.22kg/km^2)>秋季(145.13kg/km^2)>冬季(53.99kg/km^2);尾数密度春季(84.34×10~3尾/km^2)>夏季(51.54×10~3尾/km^2)>秋季(26.53×10~3尾/km^2)>冬季(16.81×10~3尾/km^2);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最大,分别为7.15cm和7.65g;幼体比在夏季最高,为85.86%。从时间上看,春、夏季的鱼类资源密度大于秋、冬季,从空间上看,沿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近海水域,这与该水域各水团随季节变化的消长密切相关。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各季节的优势种,二长棘鲷是夏季最重要的优势种,同时也是春、夏、秋3季的共有优势种。通过贡献率β值可知,该区域鱼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变化关系密切,且调查海域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其为北部湾渔场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对整个北部湾鱼类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连湾海域四季底拖网调查数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对其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利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曲线)评价鱼类群落受外界扰动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采集鱼类31种,隶属于10目24科31属,鱼类区系组成在适温性上以暖温性鱼类为主,在栖息水层上以底层鱼类为主。夏季鱼类生物量(43.16kg/h)和生物数量(950个/h)均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四季共有优势种为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物种丰富度指数0.76~2.16、多样性指数0.63~1.96、物种均匀度指数0.36~0.91。各季节间生物量和丰度组成的Bray-Curtis相似性均较高。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法对鱼类群落受外界扰动评价结果一致,均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扰动,且秋冬季高于春夏季。本研究可为大连湾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于2014年和2015年秋季对济南地区23个采样点的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两年调查中采集到鱼类分别为5目25种和6目28种,各采样点鱼类个体数量平均值为45.61尾和66.48尾,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1.45和1.81,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和0.74。典范对应分析表明,2014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总氮;2015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