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通过分析邯郸涉县1982—2012年气象数据年际变化特征,并结合近5年试验点冰葡萄生育期的环境特点,对涉县冰葡萄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3—2012年涉县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12.8℃、19.8℃和7.2℃,随年份呈上升趋势。30年平均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5 mm和60.6%。年平均日照时数在突变点2000年后呈减少趋势。根据生育期时间统计,冰葡萄萌芽期平均气温为13.40℃,10℃以上天数可达一周以上;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浆果生长期和挂果期气温分别为17.23℃、19.11℃、24.33℃和5.79℃,未有极端低温出现,符合冰葡萄生长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2.
根据武汉市1966-2015年的气候数据资料及统计年鉴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MK和MTT突变检验法对武汉市50 a气候进行分析,选取5个城市化指标,建立城市化指数模型并与气象要素做相关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50 a的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分别为1983、1980、1994、1988年。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无明显相关性。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拟合曲线的拟合程度较高,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贵阳市近70年气候突变检测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贵阳市1951-2019年的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有效降水日数进行了突变检测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贵阳市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在近70年显著上升,分别在1996和1993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上升尤其显著,每年分别上升0.044℃和0.056℃.年平均最高气温在研究期内显著下降,速率为每年0.008℃,没有显著突变.因此,贵阳市平均气温的上升主要受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的影响.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减小趋势,突变点在1979年.(2)年日照时数在近70年显著减少,突变点在1982年.(3)年降水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年有效降水日数显著减少.(4)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应是贵阳市气温变化的主因,可能是空气中气溶胶含量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4.
基于搜集到的近百篇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猕猴桃研究文献和出版书籍,对猕猴桃生长与气象条件进行归类分析,确定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条件的影响指标、猕猴桃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气象条件指标。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1)年平均气温为10~18℃,最适宜温度为13~17℃,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9℃,极端最高气温≤42℃,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29℃,年无霜期在210~290 d最为适宜,≥10℃积温为3 500~6 000℃·d,最适宜的≥10℃积温为4 500~5 200℃·d;(2)年降水量至少为800 mm,最适宜年降水量为1 000~1 500 mm,相对湿度为60%~80%;(3)年日照时数在1 100以上,年日照百分率40%~45%。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指标及条件为(1)萌芽期的日平均温度大于10℃;春梢生长的下限温度为10℃,适宜温度为15~20℃;(2)从芽膨大起0℃积温达800~840℃·d才开始开花。开花期的下限温度为12℃,平均气温为15~20℃最适宜,开花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时数为70 h左右;(3)开花到坐果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5~23℃,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日照时数为70~80 h;坐果到成熟需≥10℃积温为2 300~2 800℃·d;(4)气温低于10℃时开始落叶,温度降低到7℃以下开始休眠。猕猴桃生长期气象灾害主要有冻害、大风、洪涝、日灼等。主要病害溃疡病、花腐病、根腐病等与气象条件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海口晚稻生育期气象因子变化规律,提供晚稻生产理论指导,以海口市1988—2012年晚稻单产和生育期降水量、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为研究对象,应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探讨逐日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晚稻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他气象因子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量、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突变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2011年、2009年、2008年、2009年、2009年、2001年、1993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较小时间尺度上周期振荡剧烈,时间尺度越大,周期振荡越平稳,规律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武鸣区农业部门柑橘木虱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分析武鸣区柑橘木虱种群数量、成虫数量及若虫数量与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旬累积降雨量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木虱种群的发生发展与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均呈弱正线性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呈弱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旬累积降雨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受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适宜柑橘木虱种群活动的平均气温为15~30℃,最低气温>15℃,最高气温<35℃,相对湿度> 60%。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0年伊吾县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气温、相对湿度、日照、风速、降水量、大风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伊吾县极端最低气温为-31.9℃,出现-30.0℃以下的年份仅有3年,冬季冷空气活动较少,≥10℃积温2 492.4℃,平均气温10℃以上的天数一般在160 d左右;4—9月月平均日照时数均在280.0 h以上,光照非常充足;平均风速3.5 m/s,平均相对湿度50%,具备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8.
气象条件与大枣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朝阳地区多种气象因子对当地大枣产量的影响,以为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朝阳市1981-2005年20年间的大枣产量和气象观测资料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枣产量与5-8月降雨量、6月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1月最低气温和6月平均气温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5要8月降雨量≥300 mm、6月平均相对湿度≥60%、4-9月日照时数≥1 450 h、1月最低气温≥-30℃、6月平均气温≥20℃时,若无病虫害、人为等因素影响,大枣产量较高。可见从抽芽到果实成熟直至休眠期,适宜的气象条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枸杞生长季(5-10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0℃积温、积温日数和高(低)温日数,采用线性趋势和M-K突变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气温整体变暖趋势明显,且夜间增温速率高于白天增温速率,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37、0.33、0.54℃/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以-0.21℃/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负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1世纪00年代至01年代.枸杞生长季高温日数整体以气候倾向率1.1 d/10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低温日数以1.7 d/10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枸杞生长季≥0℃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增加趋势明显,≥0℃积温和积温日数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6.6℃/10年和0.7 d/10年.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分别于1994、1995、2000年发生突变,最低气温没有发生突变.1991-2017年柴达木盆地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31.5 kg/(hm2·10年)和12254.0 hm2/10年,气温日较差对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影响最大,其他气温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种植面积的次要因子为高温日数和≥0℃积温日数.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1960-2005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线性拟合、5年滑动及Mann-Kendall等方法,通过计算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指标,对该市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宿迁市冬小麦生长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0.34℃/10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代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发生突变,突变现象从1987年开始;>0℃积温变化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54.04℃.  相似文献   

11.
利用贵南气象站1961—2015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的年、季、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分析了近55年来贵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点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55年贵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且上升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月气温也均呈增温趋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低云量对气温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水汽压和相对湿度。Mann-Kendall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1990、1993、1970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24-227
利用喀左县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4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近55年来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 ℃/10年,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突变。冬季气温上升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52 ℃/10年,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6年;春、秋季气温上升趋势和突变点与年平均表现一致;夏季气温上升趋势最弱,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97年。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56 ℃/10年,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2年;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20 ℃/10年,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94年。冬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夏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迟缓。  相似文献   

13.
基于铜川市气象站1955—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法对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年极端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1年,铜川市王益区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1℃/10年,在1997年发生增温突变;冬、春、秋季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其次为冬、秋季,夏季平均气温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各季气温突变和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冬、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1987年、1997年、1998年发生增温突变;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波动上升,除极端最低气温外均发生增温突变。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气候及评介丹东地区年平均气温6~9℃,年极端最高气温33~36℃,极端最低气温-22~-37℃,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7.8~-15℃,无霜期135~200天,≥10℃的活动积温为2800~3500℃。年平均降水800~12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50~2530小时,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为1200~1350小时。虽然温、光、水等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但不良的气候条件仍然存在,尤其是严重影响蔬菜生长发育的自然  相似文献   

15.
南丰县关键气象因子变化对蜜橘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丰县1981—2017年气象资料与蜜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统计产量数据,采用线性气候倾向、SPSS相关性等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蜜橘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丰县近37年的柑橘面积、总产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年积温与年平均产量呈显著相关,与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相关不显著。柑橘年平均产量与3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11月中旬最低气温,6月中旬平均气温,11月中旬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平罗县1960—2015年的气温资料,用SPPS软件分析了平罗县56年来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气象资料结合多年春小麦、玉米、水稻产量资料,建立回归模拟方程,分析了农作物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平罗县1960—2015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1987年前后气温发生了突变,自此进入了显著的增暖时期。近56年来平罗县共出现过12个暖冬,其中1987年以来相继出现11个暖冬年份。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发生明显变化,农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均提前,生长季节热量条件充沛,复种指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涪陵区关键气候因子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涪陵2005~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柑橘种植面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涪陵区近11 a的柑橘面积、总产量呈增加趋势,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近11 a与产量显著性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得出12月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9月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8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11月降水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辽宁省50个测站的1958~2007年50年的气温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对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285℃·10a~(-1)、0.199℃·10a~(-1)和0.395℃·10a~(-1);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辽宁省冬季、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气温显著上升,而夏季增温趋势不明显.辽宁省年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出现在1995年,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突变点在1996年,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在1989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9.
铁皮石斛栽培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从温度、相对湿度、日照等气象要素,对栽培铁皮石斛生长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满足栽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适宜气象条件、致灾预警指标和防御措施。结果表明,大棚内外平均气温关系显著,大棚内离地面 30 cm处,铁皮石斛生长层的平均温度比淳安县安阳乡日头山自动气象站平均温度高2.3 ℃,相关系数为0.996。大棚栽培铁皮石斛茎伸长生长变化过程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气象条件对铁皮石斛的茎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茎增长量和生长过程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试验大棚的平均相对湿度基本保持在80%以上,基本适宜铁皮石斛的生长。在日平均气温为24~30 ℃、日最高气温为27~35 ℃、日最低气温为20~26 ℃的条件下,铁皮石斛茎生长较快。生长高峰期出现时的日平均气温在27~29 ℃、日最高气温在32~34 ℃和日最低气温在24~26 ℃。根据淳安县多年气候资料和栽培铁皮石斛灾情资料,经田间调查、应用统计归纳方法,综合得出栽培铁皮石斛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分析了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总结得出设施大棚栽培铁皮石斛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预警指标,提出主要气象灾害的具体防御措施,以最大程度减轻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嫩江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方程估计,对嫩江1961-2017年的气温变化进行分析(包括年平均气温、各季度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10℃积温),结果表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嫩江从1961年以来多年年平均气温为0.5℃,增幅为0.369℃/10a,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发生一次较为明显的由冷到暖的突变;气温各季度变化不同,冬季增暖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气温暖增进程贡献最大;积温明显增加,积温带由第四积温带上升到第三积温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