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模式碳足迹研究基础上,结合经济效益对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方法】利用水稻、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的产值、生产成本投入等统计数据,对间接碳排放(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部分计算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分析各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一熟模式中中稻碳足迹最高〔947.8 kg/hm2(CO2-eq)〕、早稻最低〔927.4 kg/hm2(CO2-eq)〕,各地区中稻碳足迹以浙江最高〔1 057.3 kg/hm2(CO2-eq)〕、海南最低〔747.8 kg/hm2(CO2-eq)〕;一熟、二熟、三熟种植模式平均碳足迹分别为939.0、2 910.1 和 3 961.8 kg/hm2(CO2-eq),农资投入中以肥料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平均为 60.2%;不同种植模式中,三熟模式产值最高、为 13.0 万元 /hm2,早稻的成本利润率最低、为 -11.2%;各模式碳足迹和生产成本构成相似,但是各因子占比差异较大,差异最大的是肥料和劳动力。【结论】三熟模式产值最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有较好作用,但其碳足迹也比一熟、二熟模式高。碳足迹和产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三熟模式平均单位净利润碳足迹最低。减少化肥使用量是降低南方双季稻区碳足迹的关键途径,而降低人工成本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吉林省中部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调查数据,利用基于农业生命周期评价(LCA)分析的碳足迹分析研究,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的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均匀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碳足迹为516.38 kg·CO_2~(-eq)/hm~2,宽窄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为522.30 kg·CO_2~(-eq)/hm~2,高光效玉米栽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碳足迹最大,可以达587.1kg·CO_2~(-eq)/hm~2。分析发现,氮肥的施用和农机机械的使用对玉米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碳足迹分析有最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玉米种植的规模效应,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定量施肥并增强单位面积上氮肥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王光宇  朱丽君  张扬 《农学学报》2020,10(12):78-84
基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探明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模式的主要碳排放环节,为实现该模式低碳农业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依据生命周期法,分析集成的小麦-玉米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及构成、单位产量碳足迹,并分析创新模式碳足迹与种植规模关系。结果显示:单位面积碳足迹传统模式高于创新模式2.11%,达到2159.50 kg(CO2-eq)/hm2;无论是创新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序是一致的,为化肥>N2O>柴油>种子>电力>农药;单位产量碳足迹传统模式高出创新模式25.18%,达到0.1402 kg(CO2-eq)/kg;创新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与种植规模构成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减排效果,化肥是影响模式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种植规模影响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垄作覆膜栽培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了垄作覆膜栽培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垄作覆膜栽培条件下,表现均比对照增产,尤以直播+垄作+垄上覆膜模式产量表现最高,为8 728.5 kg/hm2,比对照增产12.3%,直播+垄作+全田覆膜模式表现次之,为8 200.5 kg/hm2,比对照增产5.5%,直播+垄作+垄沟上覆膜产量与对照相当。在生育期表现上,垄作覆膜栽培均比对照短3~7 d。  相似文献   

5.
王芳 《农技服务》2008,25(11):14-14
于2008年在兴仁县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育苗移栽+平作处理(单产8647.65kg/hm2)的产量明显高于直播+平作处理(单产8047.28kg/hm2)和直播+垄作处理(单产8127.58kg/hm2),分别增产6.94和6.01。玉米育苗移栽+平作的种植模式是兴仁县玉米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含油量、耐密抗倒、适于机播机收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在成都平原的生物学性状表现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法】2010-2012年连续两年先后在成都平原的邛崃市和大邑县开展了不同直播密度条件下施氮量对中双11号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两年不同直播密度下,株高、分枝部位和单株角果数总体上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籽粒产量则随施氮量加大呈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且在180~360kgN/hm2范围内产量差异不显著。高密度直播条件下,各施氮处理间的主花序长度和一次分枝数并无显著差异。籽粒含油量(%)随施氮量加大而下降,但在90~180kgN/hm2范围内可以维持较高的值。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和氮肥生理利用率(PEN)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N18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各指标值都相对较高;在180~450kgN/hm2范围内各施氮处理间的氮肥贡献率(NCR)均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大于N90处理。【结论】在成都平原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为适应机播机收,中双11号在高产(≥3 000kg/hm2)栽培措施上应适期早播(9月下旬)、高密度(36×104株/hm2)直播(条播)、合理施氮(180kg/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温洪  蔡军 《农技服务》2010,27(8):990-990,1049
在相同施肥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株3万穴(6万株)/hm2、双株4.5万穴(9万株)/hm2、双株5.25万穴(10.5万株)/hm2、单株7.5万株/hm2这4种不同栽培密度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移栽双株(穴)随栽植密度的增大而产量相应增加,以单株7.5万株/hm2常规栽植的油菜产量最高,为2 463.67 kg/hm2,双株5.25万穴(10.5万株)/hm2的油菜产量2 318.34 kg/hm2。双株5.25万穴(10.5万株)/hm2与生产上大面积常规单株栽植7.5万株/hm2产量相近。  相似文献   

8.
以中稻品种太湖糯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中稻直播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直播中稻经济性状、产量和单位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以播种量45.0 kg/hm2的处理表现最好;太湖糯直播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播种量变化而不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也增加,当到达一定量的时候不升反降;单位面积太湖糯直播产量和播种量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关系式为y=-7.9139x2+785.04x-10 027,决定系数为R2=0.908 6,本试验拟合方程最高产量播种量为49.6 kg/hm2,最高产量为9 441.8 kg/hm2,最佳产量播种量为49.4 kg/hm2,最佳产量为9 415.4 kg/hm2,最佳效益为27 786.9元/hm2。  相似文献   

9.
沿淮地区洪涝灾害灾后补救措施的总结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6~ 7月 ,寿县发生洪涝灾害 ,7月下旬洪涝灾害后进行补种补救 ,在绝收田块 ,示范推广再生稻 5 3 .3 3hm2 ,早翻早水直播 10 0hm2 ,老秧分株移栽 1.6hm2 。结果 :再生稻产量 5 460kg/hm2 ,水直播产量 5 5 2 7.5kg/hm2 ,育苗移栽产量 4770kg/hm2 ,分株移栽 80天老秧产量 5 688kg/hm2 。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适宜油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在四川成都平原区进行了迟直播油菜不同施氮量(0~360 kg/hm2 N)和种植密度(15 ×104 ~45 ×104株/hm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或明显增加直播油菜的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技高度明显增高,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均明显减少,株高有所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角果数、籽粒产量明显增多和提高,氮肥农学效率(ANUE,12.0 ~5.5 kg/kgN)、氮肥偏生产力(PFPN,27.9 ~9.4 kg/kg N)明显降低,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NRC,42.9%~57.8%)则呈提高趋势.较高的种植密度(30×104~45×104株/hm2)可以明显增加迟直播油菜的籽粒产量.增施氮肥可明显提高油菜籽粒蛋白质含量(%),亚麻酸含量(%)也有所上升,但含油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有所降低.种植密度对油菜籽粒品质影响较小.因此,对于迟直播油菜,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30~45万株/hm2),掌握合理的施氮量(180 kg/hm2 N)有利于直播油菜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1.
免耕油菜机沟机播与机沟撒播栽培技术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种免耕直播栽培油菜播种方式进行两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沟机播较机沟撒播可增加产量81.7kg/hm2,增加产值571.9元/hm2,降低成本1875.0元/hm2,提高效益2446.9元/hm2,因此,机沟机播既能增产增收,又能节本增效,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油菜机械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早晚稻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早晚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搭配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以早稻直播+晚稻育秧移栽和早稻抛秧+晚稻抛秧2种搭配模式产量为最高,2季平均产量分别为15 378.0、15 381.0 kg/hm2,该种植模式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晚粳(糯)稻育种攻关协作组日前宣布,"九五"期间选育并通过省级审定的晚粳新品种16个,晚糯新品种2个,这些新品种成为浙江省晚粳糯稻主栽品种,促成了浙江省晚粳糯稻品种的又一次更新。这一"九五"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日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 以嘉兴市农科所、浙江省农科院为主组成的由中国水稻所、浙江大学以及宁波市农科所、绍兴市农科所等11家单位组成的这个协作组,5年来以提高单产为主攻目标,致力于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育种思路创新和推广模式创新,在育种和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晚粳新品种秀水63,单产达7 310.9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45%,累计推广面积53.31多万hm2。航育1号晚糯新品种,单产达6 247.5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4.1%。据省种子部门统计资料,这18个晚粳糯新品种在浙江省内推广130万hm2,在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区推广面积达153万hm2,育成的其它品种推广面积159.3万hm2。 (本刊辑)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123-1126
通过3个种植方式(起垄、补水机播、渗水膜覆盖;机播、普通膜覆盖;露地机播)和3个种植密度(7.5万,6.5万,5.5万株/hm2)对特早熟玉米并单16号在高寒冷凉区进行高产配套技术集成试验。结果表明,并单16号特早熟玉米品种在起垄、补水机播、渗水膜覆盖处理条件以及密度在7.5万株/hm2下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露地机播条件下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密度5.5万株/hm2条件下籽粒产量最低。由此得出,特早熟玉米品种并单16号在高寒冷凉区最适宜的栽培模式为起垄、补水机播、渗水膜覆盖+密度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中川镇,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vc.Gannong No.3)和‘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dong)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CK(不施肥)、N0P(P2O5105.00kg/hm2)、N1P(N 51.75kg/hm2+P2O5105.00kg/hm2)和N2P(N 103.50kg/hm2+P2O5105.00kg/hm2)下2种苜蓿产量、株高及营养品质的变化,以探讨施肥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紫花苜蓿影响明显,施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提高株高,改善营养品质.随施肥水平的增加,紫花苜蓿总产量增加.在N2P(N 103.50kg/hm2+P2O5105.00kg/hm2)水平下紫花苜蓿总产量达最高,‘甘农3号’的最高鲜草产量为19 078kg/hm2,干草产量为5 254kg/hm2,‘陇东苜蓿’鲜草产量为17 398kg/hm2,干草产量为5 040kg/hm2.施肥能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的植株高度,且株高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比较,施肥后的‘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增加,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各营养成分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稻蟹共作模式碳足迹大小及其构成特征,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计算分析了盘锦市稻蟹共作模式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碳足迹。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1 397.92 kg CO2-eq/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84 kgCO2-eq/kg、单位产值碳足迹为0.92 kgCO2-eq/元;水稻单作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3 378.02 kgCO2-eq/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8.61 kgCO2-eq/kg、单位产值碳足迹为12.30 kgCO2-eq/元。对于稻蟹共作和水稻单作模式来说,直接碳排放中的CH4排放是碳足迹的主要贡献因素,间接碳排放中化肥和饲料的投入影响较大。因此,通过采取减少农资物品投入、缩短淹田时间、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可减少碳足迹,促进稻蟹共作模式低碳、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西瓜、大葱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地区早春利用“双膜覆盖”形式栽培早熟马铃薯、西瓜,秋季栽培大葱、马铃薯产量2.3×104~3.8×104kg/hm2,平均3.0×104kg/hm2,按平均1.50元/kg计,收入4.5×104元/hm2;早西瓜产量最低达4.5×104kg/hm2,按1.20元/kg计算,收入5.4×104元/hm2;大葱产量5.3×104kg/hm2,按1.00元/kg计,收入5.3×104元/hm2。合计1a3茬总收入1.6×105元/hm2。三茬扣除成本3.0×104元/hm2,净收入1.2×105元/hm2。可见经济效益较高,是1种值得大力推广的高效栽培模式。1马铃薯栽培技术1.1选用优良品种双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必须选用休眠期短、退化轻、早熟、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单季晚稻氮肥最佳施用比例,对杂交晚粳浙优12进行不同氮肥施用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杂交晚粳浙优12单季免耕直播不同施肥比例以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秆肥(倒4叶)∶穗肥(倒2叶)为3∶3∶2∶2的处理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0.239 t/hm2,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穗肥(倒3叶)为3∶2∶5的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7.650 t/hm2。  相似文献   

19.
单季晚稻高产特性及其配套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 1999年进行了一季稻持续高产研究 ,结果产量从 82 5 0kg/hm2 上升到 10 5 0 0kg/hm2 ,充分说明了单季稻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试验表明 :单位面积颖花量与产量通常表现为显著线性正相关 ,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可作为持续高产的主攻方向 ;持续高产田有大穗优势、谷草比优势和发根力优势。由此 ,提出相应的高产配套技术 ,主要有旱育壮秧、早播早栽、壮秧单(双 )本插和 2次穗肥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 + 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 2 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对两季水稻产量、再生稻发育以及整体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肥的水稻分蘖早、分蘖数略高于分次施肥,增加了水稻成穗数,且有利于培育水稻庞大根系。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等养分的分次施肥处理依次增产 3.7%、8.7% 和 31.3%,说明一次性施肥方式增产显著。一次性施用 600、750 kg/hm2 控释肥处理并结合喷施两种促根促蘖液肥,水稻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促穗增加穗粒数的效果,且促根促蘖液肥Ⅰ效果较好。3 种施肥量结合配施促根促蘖液肥处理的年效益均显著高于双季稻常规种植,其中,750、900 kg/hm2 控释肥处理结合促根促蘖液肥年效益分别提高6 859、8 291 元 /hm2。【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促根促蘖液肥Ⅰ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双季稻早季直播稻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效益比常规种植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