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宜农土地的垦殖基本饱和,人口继续膨胀,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严峻的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大量涌入资源丰富、荒而未辟的广大山区,从而掀起山区开发的高潮,山区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明清时期陕南地区的人口迁移及其成因的分析,探讨该地区农业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及农业开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的多少对某一地区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外来人口大规模迁入梵净山地区,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梵净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梵净山地区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随之得到开发。但另一方面,由于梵净山地区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外来移民的大量进入又导致在山区开发中出现了开发不当、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梵净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维持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王朝恩威并重,曾在西北、西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经营政策和措施,包括设置军政机构、拓展驿路交通、移民屯垦、茶马互市、改土归流等。这些政策措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尤其在农业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而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
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而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清两代非常重视农业,大力支持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给予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之其他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栽培和驿站、桥梁的建设等,使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颇丰,至清代更加显著。自然灾害等成为制约农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做出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小冰期的概念及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界定关于小冰期的定义学术界有所争议,著名气候学家王绍武先生认为,小冰期的概念是Matthes在1939年提出来的,当时是在广泛的意义上应用这个名词的,即泛指气候最适宜期之后,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冷期。一直到60年代仍然有人这样理解小冰期。但是,后来愈来愈多的学者把这个意义上的广泛的冷期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伴随着闽粤移民推广到了赣南地区。对这一历史现象,学界有所关注,但多集中在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上,而普遍忽视了其消极影响。有基于此,本文拟就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及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关系试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9.
分析了京杭运河枣庄段对枣庄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正面影响包括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负面影响包括农业耕地的减少,农田水利的破坏,农业劳力的流失和农村生境的恶化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农用工业的重组,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政策激励措施促进了工厂、设施和机械化农业的发展,陕南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口是区域农业开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代牡丹江地区国内、国际移民的大量迁入造成了区域人口的大量增长,为牡丹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粮食产量的提高,粮食在满足当地居民需要之后,还被大量外运和投放于农产品加工工业,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和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引水济运是解决京杭运河通漕问题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各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一切引水活动都围绕在“保漕”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情况下,很难兼顾国家运道与地方民生,难免会给农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水源紧张的会通河、卫河、高宝河等河段矛盾最突出.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庐山虎患几度频繁发作,反映了地区生态环境由衰退到恢复进而再衰退的特点。这一个案表明,虎患并非单纯因生态环境败坏所致,战争使地区人口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恢复,同样可能引发虎患。但整体而言,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明清时期庐山虎患折射出当时我国山区生态环境渐趋退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陕南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的特点,针对现有移民安置点选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陕南历史上,虎患古已有之,而明清尤为严重。日渐严重的虎患不但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还引发了社会混乱和恐慌。面对老虎对人类及其家畜的侵害,民众和官方应对措施各有侧重。在官方应对虎患时,出现了《驱虎文》之类的文书。这类文书的出现,既反映了官方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策略,也折射出明清陕南虎患的严重。明清陕南虎患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老虎的栖息场所逐渐遭到破坏,而老虎栖身之地被毁又根源于明清时期盲目的山地垦殖。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粤北南雄山区的农业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明清南雄山区的人口模式,耕地减少的长期趋势和农耕技术的演变,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珠玑巷的移民传说和明代以来耕地减少的趋势都与受农耕水平影响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即使清代南雄山区的农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制约了人们应对环境的能力,使南雄山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今湖北、湖南在明代统属于湖广布政司,在明末崇祯年间和清初顺治年间即已按湖北、湖南分别造册征收和呈报钱粮赋税。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正式分为湖北、湖南两省。湖北地形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 相似文献
19.
经济开发对湖南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湖南农业目前面临着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繁等问题,这是导致目前湖南农产品品质下降、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