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桂西北地区12 年生香椿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法对林分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进行生长量分析,并结合动态和静态的研究方法对该林分进行经济效益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院香椿人工林在1~3 年期间,树高连年生长量高达2.5 m,胸径平均生长量达到0.5 cm 左右、处于较高生长水平,该人工林于第12 年单株材积达到0.07506 m3,全林纯利润为62 489 元,林投入产出比为1颐15.090。  相似文献   

2.
水曲柳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曲柳是我国东北林区的珍贵阔叶树种之一,由于长期的不合理采伐,这一资源已近枯竭。为了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在长白山地区通过实验,对水曲柳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曲柳的高生长期与径生长期不同步,表现出先高生长,后径生长的现象。林隙自由生长木的高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都远远大于林内丛生木的高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林隙木在后期的生长策略上表现为径生长占主导;相反,林内丛生木在后期的生长策略上表现为高生长占主导。对林分进行人工抚育,改善树木的生长条件,水曲柳的平均胸径达到24cm和32cm时的培育期可以分别比自然条件下(未抚育)的林分缩短15a和20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构树天然林生长规律,为野生构树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河南伏牛山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天然林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6年生野生构树的胸径、树高与材积总生长量分别为19.55 cm、10.2 m与0.14414 m3;其年均增长量分别为1.222 cm、0.638 m与0.00901 m3;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年均生长量均在6年时达到最大值,两者在6~9年生相交,此时为胸径数量成熟龄;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年均生长量均在3年生时达到最大值,两者在6~9年生间相交,此时为树高数量成熟龄;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5年生时达到最大值,材积生长率在12年生时开始稳定,胸高形数在10年时基本稳定.早期构树高生长速度快,胸径增长量大,易于成林;天然林材积的增长量明显,并随树龄的增加呈现规律的递增趋势.[结论]构树可作为木本饲用植物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4.
香椿用材林早期生长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农业科技》2005,(10):11-11
  相似文献   

5.
用来舟林业试验场24年生杉木与峦大杉人工混交林试验样地数据,以及杉木树干解析资料,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树高连年生长量在8年生时达到最大,为1.00m/a;树高平均生长量在幼林时期较大,在2年生和4年生时分别是1.75、1.20m/a,4年生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逐年平稳降低趋势。胸径连年生长量波动较大,前后出现3次生长高峰,分别是在4年生、16年生和22年生,其连年生长量分别达到074、1.27cm/a和070cm/a;胸径平均生长量变化平缓,2次出现高峰值分别在18年生、22年生,其值均为061cm/a。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20年生,为000316m3/a,22年生时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000103m3/a;材积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接近24年生时相交,表明此时的树龄为杉木的数量成熟龄。利用Mat Lab软件,拟合了杉木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好、精度高,拟合的数学模型可作为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箭杆杨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科学合理地利用农田防护林资源,指导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方法]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农田防护林22 a生箭杆杨为研究对象,运用树干解析法对其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特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建立箭杆杨的树高、胸径的logistic模型、Richard模型、H=aAr等5种生长模型.[结论]准噶尔盆地箭杆杨农田防护林的树高、胸径的生长模型均为Richards模型拟合最优,其防护初始成熟年限为15 a,数量成熟年龄约为25 a.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北部蒙古栎次生林单木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行山北部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及树干解析等方法获取生长数据,分析了蒙古栎优势单木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树高生长速生期0~30 a,在10 a达到0.7 m的生长高峰;胸径生长速生期10~40 a,在15 a达到1.1 cm的生长高峰;材积生长速生期15~45 a,在30 a达到0.019 m3的生长高峰。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率及胸高形数随树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35 a后下降趋于平缓,胸高形数稳定在0.5以下。材积连年生长量曲线和多年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于45 a,此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数量成熟阶段,进入主伐期。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罗浮栲为研究对象,利用典型样地选择、每木检尺及树干解析等方法,对罗浮栲的生长过程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罗浮栲胸径连年生长量为0~10、30~40 a,胸径生长迅速,连年生长量高峰达0.585 cm,60 a 胸径达到27.2 cm;罗浮栲高生长量在30 a 达到9.80 m,成为优势木;罗浮栲材积生长量在0~20 a 生长缓慢,20~60 a 一直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连年生长量60 a 达到0.0226 m3;罗浮栲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曲线没有相交,说明罗浮栲到60 a 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罗浮栲的生长发育分3个时期,0~20 a 为幼龄期,20~50 a 为速生期,50~60 a 为壮龄期。  相似文献   

9.
李左 《农家致富》2004,(20):35-35
在食用菌出菇后期.为了增强出菇后劲.菇农往往会添加营养液进行追肥。但是,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添加营养液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9个种源的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对种子质量、适合的贮藏条件以及幼苗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主要品质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贮藏温度下,香椿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17℃为较理想的贮藏温度,初步认为香椿种子的安全含水量为10%;不同种源香椿幼苗(苗龄40d)的苗高和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苗高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评价,认为靖西、隆安、阳朔种源种子的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香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2个香椿品种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香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迁移率为0.4425~0.9038之间,有5~7条酶谱带,依染色深浅分强、中、弱三种类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了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香椿的品种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济南、天津宝坻、河南西峡、河南卢氏、河南郑州、河南确山、河南焦作、江苏沭阳、江苏南京、云南曲靖10个种源香椿的抗寒性和抗虫性进行观测,对叶产量和叶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椿的抗性不仅与其遗传性有关,还与种源地纬度、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南方种源的香椿叶产量高于北方,叶总黄酮含量随季节变化,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香椿各种源之间叶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河南焦作样本叶总黄酮含量最高。综合抗性观测、叶产量测定、叶总黄酮测定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出河南焦作种源作为高黄酮含量药用香椿的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14.
香椿是贵州乡土树种,普遍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是优良的用材和生态树种,本文结合贵州山区特点,简要介绍了山地香椿人工造林生产实践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香椿叶中黄酮成分的分析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香椿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在香椿叶中含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并以芦丁为标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总黄酮含量为4.24%.  相似文献   

16.
香椿的试管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具腋芽的香椿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腋芽萌发,进行芽苗增殖和生根培养。通过试验,筛选出了各阶段适宜的培养基组成及试管苗移栽条件。结果表明,香椿萌芽诱导中,M S基本培养基效果优于1/2M S;芽增殖阶段,适宜的培养基是M S 6-BA 0.2 m g/L GA32.0,有效增殖倍数为3.38;在1/2M S 1.0 m g/L IBA中,试管苗生根率最高,可达69%;适宜的移栽时间是3~7月初,移栽基质以蛭石或和沙为好。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在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上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发芽实验和砂培的方法,研究了壳聚糖浸种在香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对香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存在浓度效应,壳聚糖浓度超过0.20%时,促进效应不再增大。用0.20%壳聚糖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根长、苗高、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9.6%、145.0%、65.6%、187.9%、203.9%、73.8%、35.5%。壳聚糖处理能明显提高种子淀粉酶和幼苗的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以及幼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表明适宜浓度壳聚糖处理对香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效应与其促进种子淀粉转化以及幼苗对无机碳、氮同化能力和提高幼苗的抗逆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软包装即食香椿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嫩香椿芽为原料,研究了椿芽的护色技术、腌制后复绿技术和软包装即食香椿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椿芽洗净后,经0.6?Cl2溶液硬化处理1h,再用0.1%的NaHCO3溶液在100℃下烫60s,可获得较好的质地及护色效果;椿芽经护色、腌制后用pH值4.0、浓度200mg·kg-1的醋酸铜复绿液浸泡20min,再用0.5%Na2CO3溶液调pH值7.0左右并保持10min,可获得较好的复绿效果;杀菌参数为100℃,10~15min。  相似文献   

19.
香椿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香椿的当年生嫩枝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香椿外植体在0.1%升汞中消毒8min条件下成活率最高,香椿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BA 0.6 mg/L+NAA 0.2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BA 1.0 mg/L+NAA 0.5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 1.0 mg/L,最佳移栽混合基质为蛭石+珍珠岩+泥炭(1:1:1,v/v/v),移栽成活率平均为90%。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香椿网袋容器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泥炭、蛭石、珍珠岩和松树皮4种栽培基质,共设3次重复,以香椿种子为试材进行播种苗培育。[结果]不同基质培育苗木对香椿网袋容器苗生长指标方差分析影响均显著。M1基质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最大,分别为26.96 cm、2.98 mm、0.99 g、0.21 g;M8基质容器苗主根长最大,为9.34 cm;M4基质容器苗一级侧根数最多,为8.30根。不同栽培基质容器苗的质量指标为M1(0.087)>M2(0.079)>M5(0.075)>M4(0.069)>M9(0.062)>M3(0.042)>M8(0.034)>M6(0.029)>M7(0.026)。[结论]M1基质为香椿容器苗最适宜的配比基质,M2基质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