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4年5、7、9、12月对大力加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力加湖鲟鱼放养场浮游植物96个种属,密度255.54×10~4 ind./L,生物量14.166 mg/L。浮游植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密度秋季最高为456.160×10~4 ind./L,生物量以秋季最高30.105 mg/L。多样性指数变化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全库总鱼产潜力527760 kg,总放养量2804800尾。  相似文献   

2.
青肯泡浮游生物及鱼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作发  陈俊文 《水产学杂志》2005,18(1):24-28,32
青肯泡浮游生物共计1 1 3个种属,其中浮游植物63个种属,浮游动物5 0个种属,浮游植物数量2 37 .2 8×1 0 4 ind /L ,生物量2 5 0 0mg/L ,浮游动物数量5 5 0 5 .4ind /L ,生物量6 .692mg/L ,全库总鱼产潜力5 2 7760kg ,总放养量2 80 4 80 0尾。  相似文献   

3.
2003年5、7、9、11月对勤得利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4门82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29.27%和54.88%;前节晶囊轮虫、锥形似铃壳虫、螺形龟甲轮虫、尖削叶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多足变形虫、单缩虫等为优势种。浮游动物数量为27449.1 ind./L,原生动物数量为11445 ind./L,占41.7%;生物量为14.235 mg/L,轮虫最高,为11.002 mg/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数量夏季最高为74431.2 ind./L;生物量以夏季最高37.9056 mg/L;水平分布采样点Ⅲ最高,为42113.2 ind./L和21.836 mg/L。勤得利湾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009年5-9月鲟亲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随季节的变化。结果显示:鲟亲鱼的活动导致养殖池塘沉积物再悬浮,水体透明度较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绿藻门(Chlorophyta)的月牙藻(Selenastrum sp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p.)等小型个体为主,浮游植物密度1.0883×lO^7ind./L—1.5662×lO^7ind./L,生物量14.6438~19.2535mg/L。浮游动物以轮虫(Rotifera)和桡足类(Copepoda)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密度162.0000ind/L~560.0000ind/L,生物量0.3795~1.5482mg/L。研究显示,鲟亲鱼的活动是决定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5.
拉萨河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5年4-5月对拉萨河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6门76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4.04×10~4~16.04×10~4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10.18×10~4ind/L,生物量变化在0.037~0.37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13 mg/L;浮游动物4门51种(属),密度的变化范围是45.00~125.00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84.09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06 8~0.063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041 mg/L。该河段浮游生物组成多以冷水性种类为主;浮游生物的密度与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6.
富地营子水库秋季浮游生物及鱼产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地营子水库秋季浮生物共计92个种别,其中浮游植物48个种属,浮游动物44个种属,浮游植物数量199.80x104ind./L,生物量1.7746mg/L,浮游动物数量6052.25ind./L,生物量8.S693ms/L,全库总鱼产潜力451902.02ks,总放养量2344512尾.  相似文献   

7.
2017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对南湖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南湖浮游动物有48个种(属),年平均密度529.6 ind./L,年生物量平均值1.420 mg/L,夏季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冬季最低,其季节变化趋势都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鳙鱼产潜力为87.95 kg/hm~2,合理放养量176尾/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巴里坤盐湖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演化机制,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和8月调查了巴里坤盐湖的浮游生物,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浮游生物属或种,统计分析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结果显示,巴里坤盐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2属,平均密度为9.34×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97 mg/L,以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除卤虫外)3门30属,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平均密度为146.4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51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22~3.509,浮游动物为0~2.919。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物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呈明显的水期变化和分布差异;较1990s浮游生物物种数目增加28属,密度显著降低(P<0.05),生物量有所增加(P>0.05),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盐度和水温变化可能是造成浮游生...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5、7、9、1 1月对黑龙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4门64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35 . 94%和42 . 1 9% ;前节晶囊轮虫、锥形似铃壳虫、螺形龟甲轮虫、尖削叶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多足变形虫、单缩虫等为优势种。浮游动物数量为685. 9 8ind . /L ,以原生动物为主;数量为5 875ind . /L ,占85 .64% ;生物量为0 .91 6mg/L ,轮虫最高,为0 . 5 91mg/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数量春季最高为1 1 .897ind . /L ;生物量以秋季最高1. 5 6mg/L ;水平分布勤得利江段最高,平均为8430ind . /L和1 . 2 34mg/L。黑龙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藻类大量生长导致水体光照强度减弱,水生植物严重衰退。为了解水体光照强度减弱对生活在沿岸带草丛中的浮游甲壳动物分布情况的影响,本研究于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水族箱中通过移植苦草并覆盖不同层黑色遮阳布来建立4个光照梯度(L1- L4),其透光率分别是40.5%、17.1%、7.1%和2.8%,来模拟自然条件下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对低光压力的响应,分析了水体理化指标、苦草和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从不同的光照处理来看,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减少,其平均值分别是1.27 mg/L、0.99 mg/L、0.95 mg/L和0.45 mg/L,丰度和多样性也随光照强度减弱逐渐降低;(2)与其他3个处理组相比,L4组中除了锯缘真剑水蚤相对生物量百分比从5%升高到25%,其他种类都有所下降,其中晶莹仙达溞从50%降至9%;(3)浮游甲壳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在秋季(1.28 mg/L)大于夏季(0.54 mg/L),而夏季(83.79 ind./L)平均丰度大于秋季(53.59 ind./L)。统计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光照强度和苦草生长引起的水体理化的变化显著正相关,主要是溶解氧和pH值。  相似文献   

12.
七里海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潇檬  曾昭春  郭冉  郭彪  夏辉 《河北渔业》2012,(6):33-36,67
2011年5月,通过对七里海水域(北纬38.60°-39.00°,东经118.15°-118.17°)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浮游植物2门,9属,13种,平均数量为80.8万个/m3,波动范围为77.3万~84.3万个/m3,优势种为硅藻门的美丽曲舟藻;浮游动物3类4种,平均数量为0.62万个/m3,波动范围为0.50万~0.74万个/m3,优势种为被囊类的长尾住囊虫和毛颚类的强壮箭虫;底栖动物6种,隶属于2门,3属,平均生物量为2.638kg/m3,波动范围为1.405~3.650kg/m3,优势种为双齿围沙蚕和日本沙蚕。该海域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005 6mg/L。综合分析说明,本水域水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采取必要的措施治理恢复其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象山港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季节变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春生 《水产学报》2003,27(6):595-599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zooplankton collected from 20 stations in Xiangshan Bay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2000,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nd the relations to maricultur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the surveyed area. The biomass peaked in July, followed by April and October, and the lowest biomass appeared in January. The highest abundance was observed in April, followed by July, October and January. There were similar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the biomass and abundance of zooplankton. They both decreased from bay head to bay mouth in January and April, but increased from bay head to bay mouth during October. Biomass and abundance were distributed evenly in the surveyed area in July.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cage culture area were appare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on-culture area indicating that cage culture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zooplankton in surrounding waters.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该河段设定了7个研究断面,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次调查,同时对15项水环境指标和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20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10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3种,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为16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5~3 800个/L和0.00001~1.24 mg/L,春夏较大、秋冬较小,空间上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旋口虫(Spirostomum min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65~0.83,Margalef指数为1.08~2.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9~0.60;7个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pH值和重金属铬(Cr)。  相似文献   

15.
太湖贡湖湾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太湖贡湖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整个研究期间,贡湖湾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467 ind.•L-1,年平均生物量为1.726 mg•L-1。贡湖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和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其中针簇多肢轮虫年平均密度为9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22 %,萼花臂尾轮虫年平均密度为4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11%。相关分析表明,轮虫数量与颗粒悬浮物浓度和桡足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枝角类数量与轮虫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桡足类数量与水温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枝角类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安宁河浮游动物资源现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宁河浮游动物资源现状,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进行了安宁河支流的周年调查,并分别于雨季和旱季增加了安宁河干支流的两次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共检出浮游动物3门33属47种,其中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居多,桡足类较少。全年优势种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无棘匣壳虫(Centropyxis ecornis)、球形砂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和长圆砂壳虫(D.oblonga)。安宁河支流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704 ind./L和0.002 4 mg/L。浮游动物密度以3月和5月最高,8月最低;生物量以5月最高,1月最低。干流雨季和旱季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显著低于支流。大多数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安宁河支流浮游动物的丰度呈现明显的周年变化,主要与水深和p H等环境因子相关;雨季和旱季安宁河浮游动物丰度支流明显高于干流,主要与溶氧和水深等环境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了解河北省昌黎地区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2016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分别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采样,并监测了12种常规水质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季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类群31种(属),其中桡足类12种、浮游幼虫类10种、腔肠类6种、糠虾类1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春、夏季全区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4 706个/m~3和138.2 mg/m~3)均高于夏季(4 239个/m~3和13.5 mg/m~3);春季优势种有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夏季优势种有双壳类幼虫(Lamellibranchiata larv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夏季均出现的优势种有2种,分别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94和2.18)均高于春季(1.71和1.80);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硝酸盐和透明度是影响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其优势种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中部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针对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渤海中部海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多样性;通过结合现场环境参数,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74种(含浮游幼虫21类),桡足类为绝对优势的类群,在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中占25.7%。渤海中部海域全年均出现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共2个,分别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季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含浮游幼虫6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82.0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7.1 mg/m3,香农-威纳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36和1.02;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含浮游幼虫18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9.6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35.8 mg/m3,H’和D分别为1.75和1.78;秋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2种(含浮游幼虫14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22.5 mg/m3,H’和D分别为1.83和2.08;冬季共鉴定浮游动物33种(含浮游幼虫12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1.1 mg/m3, H’和D分别为1.63和1.53。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盐、底溶解氧和水深;夏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底盐和叶绿素;秋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温、表pH和底pH;冬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pH和叶绿素。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