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茶窨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勤  王登良 《茶业通报》2002,24(3):31-33
本文从茉莉花吐香机理和茶坯吸香机制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茉莉花茶窨制理论的研究情况,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新工艺的探讨两个方面对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的研究情况作了综述,提出了茉莉花茶窨制理论和技术方面可以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花茶窨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鲜花具有吐香性能及茶坯具有吸附性能。应用这一理论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使茶坯吸附鲜花吐放的香气,即可制成既具有茶香又有花香、而且有花、茶调和结合的香气。因此,真正弄清花茶窨制的理论,对于提高窨制花茶的技术,制出高质量的、别具风韵的花茶无疑是很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桂花茶早已闻世,只因桂花树生长缓慢,除了多行嫁接的四季桂外,其他均需10——15年才开花。见效迟,花期短,花朵小,质地娇嫩,采收困难,因此,长期来未能大量加工成品投放市场,不为人们普遍熟悉。桂花茶的品质与其他花茶相比,别有风韵。它香郁清雅,鲜爽甜和,沁人肺腑;汤水黄绿明净,冷香尤为持久,在花茶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花茶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茶叶品类,它以香气鲜灵芬芳、滋味醇厚鲜爽,品质优异而被消费者喜欢。远在一干年前,就有绿茶加入龙脑香的记载,到如今已发展年销售量150万担左右,花茶并已经销往东南亚、东欧、西欧和洲亚各国。虽然花茶产量逐年增加,但是品质不稳定,主要是窨制方法落后,鲜花利用率低。据报道:按现有的窨制技术计算,三级茉莉花茶的香油利用率只有26.26%,大部分都被损耗。为了提高鲜花的利用率,在生产实践中,我们提出了茉莉花茶“分段窨制、提花拼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茉莉花茶窨制新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宜豪 《茶业通报》1994,16(3):25-27
茉莉花茶窨制新技术黄宜豪(福建省福州茶厂)茉莉花茶是我国的特种茶类,内销量最大,年产量7万吨左右。长期沿用的传统窨花工艺,工序繁琐、耗大、效低,生产周期长.鲜花利用率低,导致花茶生产成本高。因此,改革传统窨花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茶叶科技工作者和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加工工艺对茉莉花茶香气的影响,采用HS-SPME/GC-MS/RI方法测定并比较传统窨制和隔离窨制2种方式香气组分的变化,并对2种加工方式的成茶进行感官审评,以期为茉莉花茶新工艺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茉莉花茶主要香气组分为芳樟醇、乙酸苄酯、α-法尼烯、苯甲酸顺-3-己烯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吲哚6种,并且头窨时茉莉花茶香气组分的组成特征已基本形成。2种工艺过程中,烯烃类相对含量差异较小;醇类相对含量在传统窨制中较低,比隔离窨制低7.75%;酯类、含氮化合物相对含量在隔离窨制中低;酮类相对含量较少。经感官审评,传统窨制成茶香气得分高于隔离窨制。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传统窨制成茶香气优于隔离窨制。  相似文献   

7.
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燮清 《茶业通报》1996,18(3):42-43
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试验报告谢燮清(苏州茶厂215008)笔者自1986年起,配合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开展“花茶香气”研究,并在骆少君同志的指导下,进行了香花前茶坯喷水等试验,1992年根据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的布置,对新工艺进行验证,现将试...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每年茉莉盛花期喜欢窨制茶叶,方法简便易行,同好不妨一试: 先把茶叶摊放于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厚质白纸上,用手抓住纸的两边在小火上来回移动,至茶叶烫手时为止,再凉至比当时气温略高,放入盆内备用。于茉莉花盛花期花开之后,采  相似文献   

9.
茉莉花茶窨制中的鲜花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茶是以精制的烘青茶坯和洁白的大朵茉莉鲜花窨制而成。要得到浓度、鲜度均优的茉莉花茶,技术因子比较复杂,涉及到水分、温度,湿度、时间等等。但是,对于鲜花的培养是窨制茉莉花茶的重要技术。茉莉花的芳香物质以甙类的形态存在于成熟的花蕾,在鲜花的维护过程中,由于满足了氧气和温度条件,经过酶的催化和糖甙分解,芳香物质才得以挥发。茉莉鲜花采下后,呼吸作用仍然十分旺盛,而呼吸作用与温度、水分、通气状况,摊叶厚度都有密切的关系。鲜花进厂后,要按品种分开堆放,剔除青蕾、病虫花和其他夹杂  相似文献   

10.
桂花绿茶窨制关键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境内桂花鲜花资源丰富,发展桂花绿茶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认为窨制优质桂花绿茶的关键是掌握好茶坯含水率、茶坯温度和选配桂花鲜花品种等技术。  相似文献   

11.
花茶是我国独特茶类,用清高芬芳或馥郁甜香的香花窨制而成。我国生产的花色品种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珠兰花茶、代代花茶、柚予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品质优、数量多而畅销。为提高茉莉花茶品质,笔者将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窨制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鲜花质量是决定花茶品质鲜灵度、纯度和浓度的重要因素。为此,两年来我们就桂花质量影响桂花茶品质的主要二个因素,桂花开放度和雨水花处理进行试验研究。 (1)桂花开放度试验:以我市(湖北省咸宁市)金桂品种鲜花为试验材料,八三年采取按比例逐天摘打或开放度分别为5、8、10、12和13毫米鲜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在饮食上追求新奇性、刺激性和多样化的消费观念出现,除传统香味绿茶之外,香味红茶也逐步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渴望和追求。如美国年消费茶叶约2万t中就有40%左右的香味茶。德国年产5万t左右中也有100多种不同风味的香味茶,受到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喜爱。斯里兰卡生产开发20多种包括水果味的香味茶,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嗜好品。在红茶中添加藏红花是印度人最受欢迎的传统香味茶。意大利年销售茶叶的10%以上是各种香味茶。  相似文献   

14.
沈荣生 《茶业通报》1990,12(2):13-16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生活要求多样化。素称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面临着同众多新兴饮料的刚烈竞争。消费者对茶叶花色品种也要求丰富多彩。目前,西欧市场的香味茶日益受青年人青睐,西德、北欧一些国家香味茶已占茶叶总销量的一半。为此,随着茶叶药理效应的不断揭示,趁国际美食旅游业的发展及世界“食疗”日益兴起之良机,充分合理地利用金桂花窨制红茶以适合人们之需便是本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茉莉花茶的销售量逐年增长,且增长率相当大。如以北京市花茶销售量为例,1979年作为基数以100计,则1982年为112.29%,1983年增到125.59%,1984年又猛增到142.95%。销售级别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从前以中低档为主,现在以中档为主正转向高档。茉莉花茶的级别升高,窨制中茉莉花配花量也随之增长。如五级茉莉花  相似文献   

16.
花茶中茉莉花茶的窨制最为讲究,窨制技术变化多,用花量幅度大,品质差异悬殊。用花量多少是随着茶坯老嫩程度而变化,嫩茶多,老茶少。窨制过程中主要是依靠茶叶和鲜花的充分拌和接触,茶叶吸收鲜花水分,拌随着吸收花香。但是,在复火工序中,香气又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部分逸出。因此在窖制过程中存在着吸香与失香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一矛盾,对窨花技术设计与技术掌握极为重要。在生产实践中已有许多经验积累,反映在  相似文献   

17.
王凯 《茶业通报》2012,(4):188-189
茶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备受广大消费者关注。桐城小花茶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抗性品种选择、生物防治和茶叶清洁化加工等技术控制,生产出的小花茶品质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夏小勇  涂建东 《种子科技》2002,20(4):225-226
中优桂 99是中国水稻所选配的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 ,2 0 0 1年 10月通过江西省审定 ,属江西省主推(示范 )品种。 2 0 0 1年我公司春制 15 .8hm2 ,平均亩产2 5 4.7kg。现将其亲本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1 亲本特征特性中 9A主茎总叶片数 11~ 12片 ,5月中旬播种 ,播始历期 5 8~ 6 0 d;分蘖力中等 ,分蘖期长 ,成穗率高 ,穗大粒多 ;开颖角度大 ,柱头活力强 ,外露率高 ,花时早 ,花期长 ,始花 8:30~ 9:0 0 ,盛花 10 :0 0~ 11:0 0。桂 99属中稻迟熟类型 ,花粉量足 ,花期长 ,始花10 :0 0~ 10 :30 ,盛花 10 :30~ 11:30 ;主茎叶片数 17~…  相似文献   

19.
一个车间的建立应该以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作指导,在条件许可范围内,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尽可能最经济地去完成生产任务。在生产中人是个决定因素,因此,一个车间的部局,通常要用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去研究,机器、工具、环境和人的关系,得到一个最佳的方案,以较少的投资,尽快地投产。投产以后,能够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物料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效,优质和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厂是在1983年停办的太平县红茶精制厂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于1979年正式上马投产的花茶厂。经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我们对茶坯精制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分路加工方法,提出供大家商讨加工技艺。搞精制茶叶的人都知道,本身路的筛号茶条索紧结,有锋苗,叶底嫩匀,做好本身路是多做提级茶的关键,长身路茶条索则较粗长,精工细做后可多取一些作为提级茶的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