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理市植保植检站根据大理市早熟大蒜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构建了相应的主要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对早熟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经过多年示范应用实践,已取得较好的综合防效。  相似文献   

2.
宝坻区大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宝坻区大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出了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等防治技术进行大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省大理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土壤丰富多样,是最适宜种植早熟大蒜的地区之一。大理市植保植检站对早熟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一、大蒜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栽培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保证食品安全的新形势下,给大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新的综合管理模式。总结了大蒜规模化栽培管理技术,并阐述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以期达到大蒜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淮北地区大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影响大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找到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现将大蒜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病虫害是大蒜高产优质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了提高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从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基本要求、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等方面规范了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大蒜是漯河市出口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8000公顷,产量8万多吨。为使大蒜生产达到无公害要求,增加绿色食品的出口数量,近年来,漯河市植保站对大蒜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蒜是苍山出口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67万公顷,产量20多万吨.为使大蒜生产达到无公害要求,增加绿色食品的出口数量,近几年来,我县植保站对大蒜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大蒜是苍山出口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20多万t。为使大蒜生产达到无公害要求,增加绿色食品的出口数量,近几年来,我县植保站对大蒜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大蒜是苍山出口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67万公顷,产量20多万吨。为使大蒜生产达到无公害要求,增加绿色食品的出口数量,近几年来,我县植保站对大蒜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青海乐都紫皮大蒜、新疆紫皮大蒜、河南中牟紫皮大蒜及河北白皮大蒜4个大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萌芽期至成熟期大蒜植株鳞茎、假茎、叶片、蒜薹等器官的可溶性糖的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育期中,4个大蒜品种鳞茎可溶性糖含量、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均在成熟采收时达到峰值,且其值均明显高于根、假茎、叶等器官;乐都紫皮大蒜和新疆紫皮大蒜的鳞茎可溶性糖含量呈“W”型变化,河南中牟紫皮大蒜和河北白皮大蒜呈“V”型变化。研究发现,除乐都紫皮大蒜的根及假茎中可溶性糖的变化趋势在生长初期是先降后升外,其他变化趋势一致,均呈“M” 型变化,且根、假茎、叶等部位的可溶性糖含量、积累量及分配比值也因品种不同而异。同一生育期内,4个大蒜品种各器官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及分配比例均为植株生长前期鳞茎>假茎>叶>根,生长后期则为鳞茎>假茎>根>叶,而乐都紫皮大蒜和新疆紫皮大蒜因其抽薹性在萌芽后48~60 d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徐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06-11507
[目的]为白菜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观察白菜、大蒜在分种与间种条件下蚜虫的发生和生长状况,分析蚜虫取食的行为及大蒜驱避蚜虫的效果。[结果]分种时白菜易生蚜虫,大蒜不生蚜虫;与大蒜间种的白菜发生蚜虫的时间推迟,蚜虫数量很少,繁殖速度慢。蚜虫取食具有选择性;大蒜对蚜虫具有驱避性。大蒜研磨液浓度越大,对蚜虫取食的影响越大,对蚜虫的刺激性也越大,蚜虫逃避速度快,参与逃避的个体数量多。大田使用的适宜浓度是大蒜研磨原液与清水1∶30的比例。[结论]大蒜与白菜间种可减少白菜蚜虫的发生;大蒜研磨液可以作为植物性农药应用在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上。  相似文献   

13.
皖北地区夏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皖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常发的病虫草害,从玉米拌种、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着手,选用新型药剂,优化植保技术在玉米生长期的应用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应用植保技术的示范田比常规防治田、空白对照田的苗情好,病虫草害明显减轻,产量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14.
陈洪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29-8530
[目的]了解闽、浙部分地区茶叶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药剂的使用情况,为做好适时、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福建、浙江部分地区茶园茶叶的病害和虫害的种类、数量、发生为害时期和药剂防治所用农药的种类、剂型的大致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闽、浙部分地区茶树上常见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时间遍及全年,许多茶园病虫害表现出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和危害。农药类型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使用较多,有机磷农药使用比例下降,生物农药使用较少;农药剂型中,乳油占50%以上,其次是可湿性粉剂,生产中要注意引导剂型转换。[结论]为新农药品种的开发、农药的合理使用及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染色体常规制片方法,对三峡紫皮大蒜和百合大蒜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峡紫皮大蒜染色体数目为2n=2x=16,染色体基数x=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16=12m+4sm,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6=2L+6M2+6M1+2S,属于"2A"型,核型不对称性为60.04%;百合大蒜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16,染色体基数x=8,染色体核型公式K(2n)=16=14m+2sm,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6M1+6M2+2S,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性为60.88%。通过这2种植物核型分析比较,表明三峡紫皮大蒜和百合大蒜在进化中属于比较原始的物种,百合大蒜的进化程度稍高于三峡紫皮大蒜,两者核型相似表明亲缘关系比较近,可能两者基因交流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16.
郭春倩  田洁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9):1925-1934
为明确AsHXK2基因在根际促生菌缓解干旱胁迫下的作用,采用TA克隆方法克隆得到乐都紫皮大蒜AsHXK2基因序列,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了AsHXK2基因在大蒜不同组织和干旱胁迫、根际促生菌等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sHXK2开放阅读框全长1 500 bp,可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7.77 ku,理论等电点为6.37;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AsHXK2蛋白主要定位于叶绿体,含有一个特异位点,属于己糖激酶2家族。在进化关系上,大蒜AsHXK2与天门冬科的芦笋HXK2亲缘关系最为接近。qRT-PCR分析表明,AsHXK2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鳞芽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不同组织中AsHXK2对根际促生菌作用下的干旱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干旱胁迫能够显著上调大蒜根、叶和鳞芽的AsHXK2表达水平;而在干旱胁迫施加根际促生菌的处理下,仅在叶中AsHXK2表达量显著高于干旱胁迫,表明叶片中AsHXK2对根际促生菌缓解干旱胁迫的响应较为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根际促生菌缓解大蒜干旱胁迫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蒜素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其抑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不同pH对大蒜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和不同浓度大蒜素对3种病原菌抑菌效果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提取大蒜素的最佳pH6.5;紫皮蒜体内的大蒜素含量高于白皮蒜;同一大蒜素浓度下,紫皮蒜的抑菌效果优于白皮蒜;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对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愈加明显。对于假单胞菌,当大蒜素浓度达到25%时,病原菌可以完全被抑制;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当大蒜素浓度达到50%时,病原菌可以完全被抑制。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新型助剂醇醚磷酸酯型助剂在环境中的残留降解性,通过对大蒜施用新型农药助剂和传统助剂配制农药进行应用试验,采用硫氰酸钴法和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了采收后大蒜及其种植土壤中的乙氧基型表面活性剂和降解产物壬基酚的残留量。结果显示:施用3种新型农药助剂配制农药后的大蒜样品中乙氧基型表面活性剂的残留量分别为220.223、217.086、185.721 mg/kg,土壤样品的残留量分别为61.798、46.816、48.689 mg/kg,均低于施用传统助剂配制农药后的大蒜和土壤样品;使用传统助剂的土壤和大蒜样品中壬基酚的检出率高于新型绿色助剂。研究表明,新型农药助剂的降解性能及其对环境的安全性均优于传统助剂。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高原大蒜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以青海乐都紫皮大蒜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萌芽期至成熟期大蒜植株鳞茎、假茎、叶片、蒜薹等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大蒜植株可食用部位的总干物质积累及鳞茎部位的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采收期干物质积累量达最大;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则在植株生长旺盛期积累量达最大,后期降低。干物质的分配比例随着植株生长中心发生转移,鳞茎是干物质分配的主要器官。在生长前期鳞茎干物质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生长后期分配比例上升;而茎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在蒜薹伸长期达最大,之后开始下降。大蒜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分配是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主要发生在茎叶部位,蒜薹采收后干物质主要分配并转移至鳞茎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江苏省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大蒜(Allium sativum L.)新品种徐蒜815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方法]主要从播期、播前蒜种处理、选地、整地施肥、播种、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结果]技术规程总结为:选择合适的播期;选择具有本品种的特征特性,蒜头圆整、蒜瓣肥大、顶芽肥壮、无病斑、无伤口的大蒜,且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80%;以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土壤为好;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合理的种植密度为行距20 cm、株距12cm,40.5万~42.0万株/hm2;注意苗期管理及肥水管理;实行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结论]该研究可为充分体现大蒜新品种徐蒜815的品种优势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