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采自田间的生菜褐斑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生菜褐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病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L-谷氨酸;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麦芽糖、蔗糖、葡萄糖,氮源为L-谷氨酸、NH4NO3、KNO3。  相似文献   

2.
杨继余  王娜  王立事 《北方园艺》2012,(19):153-154
以榆白涩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碳、氮源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榆白涩病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蔗糖;适宜病菌菌丝生长的氮源为NaNO3、Ca(NO3)2、甘氨酸、NH4NO3;适宜榆白涩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谷氨酸、淀粉;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氮源为Ca(NO3)2、NH4NO3、谷氨酸。  相似文献   

3.
刘波 《吉林蔬菜》2016,(6):42-43
以天女木兰叶斑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对天女木兰叶斑病病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合菌丝生长碳源是乳糖与葡萄糖;适合菌丝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铵;最适合孢子萌发的碳源是葡萄糖;适合孢子萌发的氮源是硝酸铵;25益适宜菌丝的生长,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是20~25益;全光适宜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适合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PH8与PH7。  相似文献   

4.
以杏斑点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杏斑点病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乳糖、麦芽糖、蔗糖,其次为葡萄糖;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氮源为谷氨酸,其次为硝酸钙、硝酸钠、甘氨酸.最适宜孢子萌发的碳源为淀粉;最适宜孢子萌发的氮源为氯化铵.  相似文献   

5.
对鸡爪菌病菌(Bionectria ochroleuc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1.5%,蛋白胨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琼脂20g,水1000mL;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为5~7。  相似文献   

6.
试验不同的碳源、氮源和不同的pH、光照等处理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玉米粉;最适pH值为5~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不利;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对漏斗大孔菌(Favolus arcularius(Batsch):Fr.)的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40℃,最适温度35℃左右;培养基适宜pH为pH3~11,最适pH为5;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  相似文献   

8.
杧果拟盘多毛孢叶枯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鉴定杧果苗圃叶枯病病原菌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鉴定为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teyaert。菌丝在Richard+杧果叶煮沸汁液培养基上生长最佳,在Czapek培养基上不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25℃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5.0~6.0和4.5~6.0。供试碳源中蔗糖和D-葡萄糖较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蔗糖较利于孢子萌发;供试氮源中硝酸钠和硝酸钾较利于菌丝生长,硝酸铵较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各12小时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完全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且不产孢。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水浴10分钟。  相似文献   

9.
绣球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绣球菌C2004菌株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绣球菌C2004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糯米淀粉,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和豆饼粉;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抑制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20 .2 ℃、35 ℃和40 ℃,最适pH为5 .25 ,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2 .5 %。  相似文献   

10.
对草菇菌株V115在不同营养因子(碳氮源)、不同培养条件(培养温度及酸碱度)下进行了菌丝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2~38℃;菌丝生长适宜的pH为6~7.  相似文献   

11.
珍珠绣线菊白粉病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忠  于洋  杨彦 《北方园艺》2011,(21):127-128
以新鲜洋葱和珍珠绣线菊白粉病无性孢子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pH、温度及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氮源为丙氨酸,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3℃,适宜萌发的pH为6~7,全光照条件下适宜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条件处理下,对菌丝生长和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不同温度及pH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的生长速率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5~30℃,菌丝生长量与温度呈正相关,25℃最适合菌丝生长;5~35℃,病原孢子的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pH值在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pH值在3~11条件下孢子能够生长;最适孢子生长的pH值为8。  相似文献   

13.
大樱桃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腐病在辽宁大樱桃产区严重发生,对大樱桃褐腐病菌(Monilia fructigen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从温度、光照、pH以及营养条件几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樱桃褐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25℃、pH 6.0及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最佳条件为PDA、木糖、NH4H2PO4、25℃、pH 6.0;分生孢子在可溶性淀粉、NH4H2PO4、25℃、pH 7.0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 min。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碳源对黄花乌头根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琴 《北方园艺》2010,(24):160-162
采用凹玻片法,通过不同碳源和氮源处理条件对黄花乌头根腐病的镰刀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对该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单糖二糖多糖;黄花乌头根腐病菌对氮源的吸收效果由好至低的顺序依次为:必需氨基酸酰胺类铵盐类硝酸盐类,其中丙氨酸、天门冬酰胺、谷氨酸、尿素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它盐类氮源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法测定了8种化学杀菌剂对贡柑黑腐病0hernaria cirri)的毒力。结果表明,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时250g/L阿米西达效果较差,70%甲基托布津效果一般,其余6种农药均表现较好活性;用孢子萌发法测定时80%戊唑醇、40%腈菌唑效果较差,250g/L丙环唑、250g/L阿米西达表现一般,80%代森锰锌、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托布津、25%咪鲜胺均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梨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宏  常有宏  陈志谊 《果树学报》2006,23(2):247-251
对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厚度有显著不同。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适宜生长相对湿度为50%~100%,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98%~100%,孢子萌发必须具备相对湿度98%以上的高湿条件,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4~12,最适生长pH值为7~8,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的pH值会发生改变。该病原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硫酸胺和氯化胺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马铃薯早疫病菌丝有横隔和分支|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分生孢子倒棒状或手雷形,大小为(46.32~156.33)μm×(11.58~28.95)μm,具纵横隔膜。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nali Sorauer)。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28 ℃,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8。营养特性研究表明,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和淀粉都比葡萄糖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其中蔗糖、果糖、乳糖效果较好|甘氨酸和硝态氮能促进菌丝生长,铵态氮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8.
对新发现的越橘镰孢果腐病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产孢最适培养基为O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产孢最适温度为2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最佳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尿素;pH 5~6适宜菌丝生长,pH 6产孢最佳;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但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51℃(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7℃(10 min)。病菌生长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最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21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病菌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咯菌腈、丙环·嘧菌酯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0.5000 mg·L~(-1)。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越橘镰孢菌果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防效较好,能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液体PDA中生长量最大,最佳产孢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5~28℃;光照时间和酸碱(pH 4~10)对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孢子产生及萌发的影响不明显。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提取物。室内9种杀菌剂病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和EC95分别为1.200 4 mg·L-1和2.623 9 mg·L-1;25%嘧菌酯悬浮剂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EC50和EC95分别为0.531 2 mg·L-1和2.974 1 mg·L-1。25%咪鲜胺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对杧果畸形病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