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防止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方法]以无花果幼树顶芽为试材,研究了2种外植体类型、4种消毒方法、同一种消毒剂的不同消毒时间、5种激素组合和3种防褐化剂对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与刚长出幼叶的项芽相比,未发芽的顶芽适宜作防褐化外植体;先将外植体用1000mg/L维生素C溶液浸泡30min,再用浓度0.1%升汞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外植体用浓度10%次氯酸钠消毒时间越长防褐化效果越好;防褐化的最佳激素搭配为6-BA和NAA;3种防褐化荆中以1500mg/L维生素C的抗褐化效果最明显。[结论]选用未分化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的升汞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6-BA1.0mg/L和NAA0.1mg/L进行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美国红枫外植体选择及启动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美国红枫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灭菌、褐化预防及外植体启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美国红枫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用1%次氯酸钠灭菌4 min,外植体的成活率最高为82.22%;在外植体培养初期每隔2 d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中,2~3次后可以彻底去除褐化现象;最佳的启动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1 mg.L-1,外植体抽芽率可达92.2%。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黄冠梨离体培养高效再生体系,以茎尖为外植体,设计不同消毒处理,外植体离体培养30d后,获得初代培养无菌苗,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增殖和生根适宜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茎尖消毒以75%酒精处理10s、再用0.1%HgCl2浸泡4min的消毒效果最佳,适宜增殖培养基为AS+6-BA0.8mg/L+NAA0.1mg/L,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0mg/L。  相似文献   

4.
以博爱八月黄柿休眠芽、萌动芽和梢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取材时期、消毒时间、消毒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芽、萌动芽和梢尖的萌芽率最高分别为70%、50%、30%,休眠芽(休眠期外植体)的萌芽率最高,且增殖能力强,12月6日前后为最佳取材时期,以休眠芽、萌动芽为外植体可建立初代培养,而梢尖不易建立初代培养.0.1%HgCl2对生长前期外植体消毒5min的效果最好,其污染率、褐化率较低,成活率最高;0.1%HgCl2对萌动期外植体消毒10min的效果较好,其污染率虽高,但褐变率最低,成活率也最高;比较消毒剂NaClO和HgCl2,0.1%HgCl2处理休眠期外植体15min的效果最好,成活率高达70.2%.博爱八月黄柿组织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1mg/LZT+0.1mg/LIAA+4.0mg/L6-BA.  相似文献   

5.
“金薄香”核桃组培中灭菌及防止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金薄香"核桃的茎段为外植体试验材料,对其外植体材料灭菌和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的防止措施做了探讨。结果表明:于较细的外植体A用0.075%HgCl2处理4 min效果最佳;对于较粗的外植体B用0.1%HgCl2处理4 min效果最佳。采用前期暗培养、缩短转瓶时间(以10 d期)和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碳2.0 g.L-1的方法能使褐变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莲藕种藕的快速繁殖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州主栽莲藕品种"迟来早"的地下茎尖为外植体,考察不同消毒时间和消毒方式(0.1%HgCl2、1.0%NaClO+0.1%HgCl2)对外植体的消毒效果,并研究取材时间和培养基中6-BA、NAA浓度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结果]HgCl2和NaClO联合对外植体消毒效果最好;最佳诱芽培养基为MS+1.0 mg/L6-BA+0.2 mg/L NAA;莲藕地下茎处于冬季休眠期时取材最佳,外植体分化率最高;将再生芽接种到培养基MS+1.0 mg/L6-BA上进行增殖,然后挑选生长良好的芽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MS+0.1 mg/L6-BA+1.0 mg/LIBA+0.2%AC上可正常生根。[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莲藕品种"迟来早"地下茎尖的最佳离体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马铃薯新品种桂农薯1号组培快繁技术,为实现工厂化生产脱毒种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茎尖培养脱毒法,以马铃薯顶芽为外植体,按不同灭菌时间进行单因子(3%NaClO和0.1%HgCl2)和双因子(75%酒精和0.1%HgCl2)消毒处理,再剥取0.3~0.7 mm茎尖接种到分别添加了不同浓度GA3、6-BA及6-BA和NAA的诱导培养基上诱导成苗。将诱导出的苗进行单腋芽切段快繁,并接种到添加有6-BA和PP333的单因子及双因子组合MS培养基中进行无菌苗继代增殖。【结果】75%酒精+0.1%HgCl2双因子灭菌较单因子3%NaClO和0.1%HgCl2效果好,污染率降至21.67%;茎尖诱导培养中,GA3和6-BA均能诱导茎尖萌芽,诱导趋势均先增后减,而以1.5 mg/L 6-BA和0.2 mg/L NAA配合,诱导率达53.67%;增殖壮苗阶段,0.1 mg/L PP333和2.5 mg/L 6-BA配合,增殖倍数达6.59倍,且苗长势好,茎粗壮、叶色正常。【结论】桂农薯1号外植体消毒最佳灭菌处理为:75%酒精2 min+0.1%HgCl211 min;最佳茎尖诱导配方为:MS+1.5 mg/L 6-BA+0.2 mg/L NAA;适合继代增殖壮苗培养基为:MS+2.5 mg/L 6-BA+0.1 mg/L PP333。  相似文献   

8.
月季微型扦插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杰  张吉  陈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4-10254,10274
以丰花月季为试验材料,截取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在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了6-BA、NAA2种激素后进行微型扦插快速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在浓度0.1%HgCl2中的最佳消毒时间为8 min,最适培养基是MS+6-BA0.5 mg/L+NAA0.1 mg/L。  相似文献   

9.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57-2258
[目的]研究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寻求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库拉索芦荟茎尖、中部茎段和根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NAA0.1 mg/L和不同浓度的6-BA(1.0、1.5、2.0、3.0、4.0 mg/L),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活性炭等因素对芦荟组培褐变的影响。[结果]用库拉索芦荟茎尖做外植体,MS+6-BA2.0 mg/L+NAA0.1 mg/L做培养基,芦荟组培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500.0 mg/L,环境温度控制在25℃有利于减轻褐变。[结论]茎尖是最佳的外植体,适宜的6-BA浓度(2.0 mg/L)可抑制褐变,添加活性炭和适宜的培养温度均能防止褐变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沙棘组织培养中易褐变死亡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沙棘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取材类型、无机盐浓度、光照和培养温度、不同的6-BA浓度、转接周期、培养基硬度以及活性炭7种影响外植体褐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沙棘水培2周以后休眠芽做外植体褐化率与取1年生枝条和2年生枝条作外植体的褐化率之间差异显著;使用1/4MS+6-BA 0.5 mg/L+NAA 0.2 mg/L的低盐和低6-BA浓度的培养基可以降低褐化且促进植株生长;接种后进行5 d的低温暗处理可以推迟褐变产生的时间,褐化率降低30%左右;在培养基中加入6~7 g/L的琼脂可使褐化率降低为12.67%,接种后在没有出现褐变物质前转接一次,然后慢慢延长转接时间比每14 d转接一次降低了30%,比每25 d转接一次降低了50%左右;附加1~2 g/L的活性炭可以减小褐变物的直径,推迟褐变始出物出现的时间,进而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11.
以单瓣、重瓣两个晚香玉品种叶片为材料,选用4种升汞消毒时间、6种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6种分化培养基和9种生根培养基,研究不同基因型和激素组合对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的消毒时间为0.1%HgCl2浸泡2min;(2)诱导单瓣叶片愈伤形成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1.0mg/L:诱导重瓣叶片愈伤形成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5mg/L.(2)2单瓣叶片分化最佳配方为:MS+6-BA1.0mg/L+NAA0.5mg/L;重瓣叶片分化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2mg/L,(3)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KT0.2mg/L+NAA0.5mg/L+6-BA0.2mg/L。  相似文献   

12.
以宁玉草莓匍匐茎为外植体,进行消毒灭菌、茎尖分化、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基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消毒方法为75%乙醇40 s+0.1%升汞6~8 min;草莓茎尖分化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1 mg/L;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1 mg/L,其增殖系数为9;生根培养基:1/2MS+NAA 0.05 mg/L,生根率可达96.6%。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的‘紫泉’萱草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方法]选取‘紫泉’萱草的花托及幼嫩的茎段为外植体,旨在建立‘紫泉’萱草离体培养的有效再生体系。[结果]适合花托愈伤组织产生的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0.01 mg/L,适合茎段愈伤组织产生的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0.1 mg/L。诱导不定芽分化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4 mg/L。[结论]为‘紫泉’萱草的大规模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蝴蝶兰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残败花梗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蝴蝶兰的无菌繁殖体系,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比例对休眠芽的萌发、丛生芽的诱导以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佳培养基组成;研究了活性炭、PVP、温度、暗培养对培养基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 MS+6-BA 3.0 mg/L+NAA 0.2 mg/L+10%香蕉汁+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休眠芽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可达87.5%;在1/2 MS+6-BA 6.0 mg/L+NAA 0.1 mg/L+10%香蕉汁+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丛生芽的诱导效果最好,增殖系数可达3.15;在1/2 MS+NAA 0.5 mg/L+活性炭1 000 mg/L+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5%,平均每株生根3.11条左右,炼苗后移植成活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5.
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云平  李锋  凌征柱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08-1410
以白芨侧芽和块茎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灭菌时间进行灭菌,筛选适宜的外植体和灭菌时间;以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或NAA进行丛生芽诱导、增殖以及生根培养。结果表明,以白芨侧芽为外植体并采用0.2%升汞消毒灭菌8min的效果较好;侧芽的丛生芽诱导以培养基MS+1.5mg/L 6-BA+0.1mg/L NAA的效果较好;继代增殖以培养基MS+2.0mg/L 6-BA+0.2mg/L NAA较适合,30d为一个周期,增殖系数为5.0;生根培养基以1/2MS+1.0mg/LNAA+0.1mg/L 6-BA为好,生根率为83.3%。  相似文献   

16.
以盆栽微型月季"粉和平"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以诱导芽和丛生芽为繁殖途径。结果表明:适于诱导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2mg/L+NAA0.1mg/L;适于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3mg/L+NAA0.3mg/L;适于壮苗的培养基为6-BA1mg/L+NAA0.1mg/L、6-BA2mg/L+NAA0.3mg/L。  相似文献   

17.
欧洲荚蒾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欧洲荚蒾的幼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启动培养基为MS+6-BA2.0 mg/L+IBA0.1 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 mg/L+NAA0.2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  相似文献   

18.
采用苦参种子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和6-BA,进行苦参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75%乙醇8 s+0.1%升汞8 min对苦参种子消毒后,污染率低,易获得无菌材料。M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1 mg/L、3.0 mg/L 6-BA和0.5 mg/L NAA、3.0 mg/L 6-BA的组培苗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率最高可达120.2%;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0.1 mg/L的NAA,更利于苦参组培苗生根。根长1∽2 cm的无菌苗,在自然光下驯化培养5 d后移栽至蛭石基质中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求有效抑制龙眼组培时外植体褐变的方法。[方法]以龙眼嫩梢茎段为材料,采用多种抗褐变方法,筛选对龙眼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褐变抑制效果最好的方法。[结果]采用6.00g/LPVP溶液进行预处理对龙眼外植体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当6-BA浓度为1.92~1.93mg/L、KT浓度为0.88~1.93mg/L、NAA浓度为0.05~0.06mg/L时,外植体的褐变程度最轻。添加2.00g/L的PVP和活性炭的培养基对外植体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选取培养基MS+NAA0.05~0.06mg/L+6-BA1.92~1.93mg/L+KT0.88~1.93mg/L+PVP2.00g/L,结合6.00g/LPVP溶液的预处理,对龙眼组织培养时外植体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