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汉阳陵国家遗址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北郊正阳镇,其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其所在场地的精神,并运用现代的造园手法,营造一处开放的、生态的,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国家遗址公园。本文以汉阳陵国家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出发,提出此类国家遗址公园的主要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以期对今后相关国家遗址公园类的景观设计项目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以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森林项目)为例,简述了隋唐洛阳城的基本情况。重点论述了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森林项目)的设计发展模式以及其建成后对洛阳这座城市发展构成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墙遗址公园有其独特的价值,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文化气息,了解历史文化。将城墙遗址公园与传统带状公园进行比较,对城墙遗址公园的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同时总结城墙遗址公园的地形、道路因素等,根据实际情况和保护原则,对城市遗址公园进行设计,从而使城墙遗址公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城市生态遗址公园改造理念入手,结合城市文化公园的发展空间、设计理念、文化提升等方法,探讨了当前城市文化遗址公园在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在保证城市文化遗址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生态景观改造,使其服务于民,并增进人们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带来两大矛盾,遗址保护滞后与开放空间不足,本文希望将这两个矛盾放在一个系统,即遗址开放空间中来解决,结合遗址与开放空间的理论研究,提出遗址开放空间的概念与分类,并从完整性、文化性、多样性的角度讨论遗址开放空间设计的策略,同时对游憩空间、游憩路线、植物配置和小品设施四个方面的具体设计手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京城区两个代表性带状遗址公园的考察对比总结,阐述了城墙遗址公园的主要特点。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要点,设计特色,设计元素等对定边明长城遗址公园的设计进行分析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铜川、天水和乐都3个生态区内5个甜樱桃品种的品质,比较果实品质存在的差异。【方法】利用果实品质评价的外观指标和功能营养成分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甜樱桃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品种的甜樱桃在不同生态区种植时,外观品质、功能营养成分含量、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均存在差异。其中,天水生态区甜樱桃果实硬度要大于其他生态区。乐都生态区樱桃总糖含量最高。铜川生态区除美早外,其他品种可滴定酸含量均高于铜川、天水生态区。不同生态区不同品种维生素C、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均存在差异。【结论】铜川生态区的萨米脱、红灯和雷尼和天水生态区的萨米脱的主要特点为:果型较小,总糖、原花青素和总黄酮含量低,维生素C和总酚含量高。天水生态区的美早、红灯和雷尼,乐都生态区的萨米脱和铜川生态区的美早的主要特点为:单果质量小,硬度大,可滴定酸含量低,糖酸比小。铜川生态区的布鲁克斯,乐都生态区的布鲁克斯、红灯、雷尼、美早和天水生态区的布鲁克斯的主要特点为:果型较大、单果质量大、糖酸比大,总糖、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高,可滴定酸和总酚含量低。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海滨湿地景观变化的生态效应,在江苏盐城海滨湿地选择典型区域,以1997、2007、2014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指数与景观转变强度指数,比较人工围堰和互花米草扩张下海滨湿地景观变化的生态效应,以期辨识不同驱动对滨海湿地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景观变化上,1997—2014年,人工围堰区,耕地、养殖池面积在增加,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在持续减少;景观格局演变呈现从陆到海的单向特征。互花米草扩张区,养殖池、芦苇沼泽、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在持续增加;碱蓬沼泽面积在减少;景观格局演变表现出明显双向特征。生态安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互花米草扩张区的生态安全指数高于人工围堰区;人工围堰区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波动,而互花米草扩张区却持续下降。1997—2007年、2007—2014年、1997—2014年3个时期景观转变强度指数均是负值,生态安全等级呈下降状态。1997—2007年、2007—2014年2个时期的生态等级变化幅度,人工围堰区先小后大,而互花米草扩张区则先大后小。研究表明,人工围堰与互花米草扩张改变了盐城海滨湿地原生景观演变序列,致使生态等级指数降低,区域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相似文献   

9.
阐释了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内涵,概括总结出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生态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据重要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甘蔗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现状,结合福建省农业环境生态状况,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经过科学决策,提出生态甘蔗概念,并设计出适合在福建省普通蔗区或风、沙、蚀、瘦、荒等劣地实施的种植甘蔗保护环境生态、“甘蔗-糖(酒精、饮料)-副产物综合利用”和“蔗-菜-牧-菌-鱼-沼”等3种生态甘蔗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预警国土空间生态薄弱区对区域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和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通过InVEST模型、MCR模型、电路理论等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为约束,利用PLUS模型模拟该地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建设用地扩张对生态空间的胁迫区域作为生态保护预警点。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有46个生态源地,关键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共136条。其中,生态源地基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的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廊道依托源地呈交错分布,冀中南平原地区无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2030年京津冀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向四周呈环状扩张,不断迫近生态空间,威胁到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健康发展,应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12.
Environmental policy should explicitly address the appearance of the landscape because people make inferences about ecological quality from the look of the land. Where appearances are misleading, failing to portray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r ecological health, public opinion may be ill-informed, with consequ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ile ecology is a scientific concept, landscape perception is a social process. If we do not recognize this difference, we have problem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ree influential problems are discussed: 1) the problem of the false ident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2) the problem of design and planning as deceit about ecological systems, and 3) the problem of invisible ecological systems. These problem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may be resolved in part if landscape planners and policy-makers use socially-recognized signs to display human intentions for ecological systems. Specifically, planning and policy can include socially-recognized signs of beauty and stewardship to display human care for ecological systems. An example in United States federal agricultural policy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生态村建设,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生态村建设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对象,从而有效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论述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旅游建设及实施的具体工程,研究提出的生态建设任务对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即培育生态文化、开展文明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生态理念,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3方面,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期实现天目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阜平县生态风险,以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景观生态风险模型,对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Z-score标准化划分了4类生态分区,揭示了阜平县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6种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耕地增加最多,草地减少最多。高价值区主要分布于夏庄乡、龙泉关镇西部等林地、草地植被覆盖度高、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阜平县以调节服务为主,且林地提供价值最高。(2)阜平县以较低生态风险区为主,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高生态风险区分布于北果园乡、王林口镇等区域,此区域人口数量多、景观类型细碎、零散分布。(3)4类生态分区变化程度较小,表明阜平县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生态风险区(Ⅳ)占比最高,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生态风险区(Ⅲ)占比最低。通过生态分区研究,可为防范和降低区域生态风险与协调人地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有关群落生态设计对于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金堂县滨水护岸自然缓坡式与混凝土式的生态群落保护与营建为例,提出不同护岸条件下群落生态设计的途径与方法.通过群落生态设计,使城市生态绿地稳定、协调地发展,从而创建稳定、和谐的近自然群落,同时也达到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唐山市为例,将生态安全格局与修复分区相结合,实现点线面共同指导分区。首先基于“压力—状态—潜力”框架,利用z-score标准化,在乡镇尺度上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其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连通性提取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最终通过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修复分区进行修正。结果表明:(1)研究区高退化压力区主要位于城市中部及各县区中心,并向四周递减;生态系统服务状态分布为北高中低,且高值区向低值区存在明显过渡;恢复潜力为由北向南先减少后增多。(2)修正后生态修复分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潜在恢复区、生态优先修复区、生态修复治理区、生态修复利用区5大类型区,其中生态保育区依据生态源地与廊道所在位置划为一级保育区、二级保育区。  相似文献   

18.
仇同文 《现代园艺》2012,(8):107-108
通过对生态美学领域中生态美的分析和研究,深入揭示了现代庭院环境的美的规律,将呼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作为现代庭院环境的审美追求,并寻求设计过程中创造和谐而有机的生态美的具体方法———协调各种环境关系、营造生命自然的意境和生机盎然的氛围、遵循深层的生态理念,力图创造出更加亲近自然并富有艺术魅力的现代庭院环境。  相似文献   

19.
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家庭生态农场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我国家庭生态农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面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扶持家庭生态农场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农场生产成本较高、农产品营销难和“三产”融合程度低。我国家庭生态农场需要通过发挥政府引导、降低生产成本、开拓销售渠道和加大“三产”融合力度等途径来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20.
对建三江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制定了绿地生态布局结构目标与原则,确定规划布局结构。结果表明:将建三江城市的"林、水、绿"三大生态要素合理组织,形成"一廊、两环、三楔、绿网"的绿色生态格局,建立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通过对绿地进行合理分类,使其生态功能突出、配置合理,形成生态和谐、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