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采后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等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掌握甜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甜瓜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粉红聚端孢霉菌(Trichothecium roseum)在10~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镰刀孢霉菌(Fusarium spp.)和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alternata)在5~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最适生长温度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5℃,其中在最适温度镰刀孢霉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速度显著高于其它2种致病菌;粉红聚端孢霉在pH 4~10范围内都能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pH 4~8,最适pH为6,镰刀孢霉菌和链格孢霉菌在pH 3~10较宽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孢子萌发pH 2~10,最适宜生长的pH为7.光照条件对3种致病菌菌丝的扩展和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李容  黄永 《西南园艺》1998,26(3):11-13
从一年生瓜类植株上分离、筛选获得97008、97018两株拮抗菌,在PDA平板上测得对甜瓜主要果实病害病原菌软腐菌(Rhizopus sp.)、镰刀菌(Fusarium sp.)、交链孢菌(Altemaria sp.)、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sp.)的菌丝生长与孢子发育有明显抑制竹用。  相似文献   

3.
辣椒采后病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广州、增城采收辣椒,在常温(25 ℃)贮藏条件下观察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采收时无病害症状的辣椒组织中病菌的潜伏侵染率。结果表明:辣椒采后在25 ℃下贮藏,发生的病害有果腐病(Fusarium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且5 d后开始表现病害症状。其中果腐病、炭疽病、软腐病是辣椒采后的主要病害。辣椒采后病害主要从果柄部位开始发生,向果蒂和果身部位扩展,最后引起整个辣椒果实腐烂。辣椒果柄、果蒂是带有潜伏侵染菌较多的部位,从果柄、果蒂组织中分离出的病菌有炭疽病、链格孢菌、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和欧氏杆菌,从果身组织中只分离出炭疽菌、链格孢菌和欧氏杆菌。伤口是辣椒采后病害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通道,伤口接种的处理发病率高,无伤口接种的处理不发病。剪除果柄可明显减轻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提高辣椒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4.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相似文献   

5.
李梅  毕阳  颉敏华 《中国蔬菜》2008,1(7):14-17
分别于网纹甜瓜开花前7 d、幼果期(花后14 d)、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21 d)和网纹形成期(花后28 d)用100 mg·L-1 BTH对植株进行1、2、3、4次喷洒,分析BTH处理后幼果期、膨大期、网纹形成期和成熟期果实内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镰刀菌(Fusarium sp.)潜伏侵染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前BTH处理可有效控制甜瓜果实内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1、2、3、4次处理均降低了两种真菌的潜伏侵染率,2、3、4次处理的效果较好,在成熟期总潜伏侵染率均为对照的23.53 %。网纹形成期是两种真菌潜伏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前BTH处理对潜伏于果实内的两种优势病原菌链格孢和镰刀菌的控制效果存在差异,且对果实顶部、中部的控制效果优于底部。  相似文献   

6.
黄河蜜甜瓜在从开花至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可受到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镰刀菌(Fusarium spp.)的侵染,并且随着果实体积的膨大,这2种病原菌的带菌率明显提高。在花期花瓣的潜伏侵染率最高,在发育期、网纹形成期潜伏侵染率明显升高,并且A.alternata的侵染率明显高于Fusarium spp.的侵染率,在成熟期Fusarium spp.的潜伏侵染率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7.
<正>1发病原因苹果霉心病病原菌:由多种真菌复合侵染所致,主要是: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Lk.ex Fr.盘端多毛孢菌Neobarchaya sp.镰刀菌Fusarum monliforme Sheld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 sp.上述病原菌在果园里生长季节广泛存在,经气流传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蓝莓鲜果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研究了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为指导蓝莓果实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辽宁省蓝莓果实普遍存在真菌潜伏侵染现象,不同品种带菌率存在差异,‘M7’带菌率较高,"布里吉塔""爱国者""奥尼尔"和"南好"带菌率较低。从8个蓝莓品种中共分离鉴定出9种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芽枝霉属(Cladosporiumsp.)、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茎点霉属(Phomasp.)、毛壳属(Chatetomium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其中,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可在多个品种中分离,为蓝莓果实主要潜伏侵染病原真菌。另外,从蓝莓果实中分离到一株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该酵母对互隔交链孢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平皿抑菌圈法评价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不同浓度(400、600、800、1000倍液)对4种供试菌的抑制效果,以采后发病的玉金香厚皮甜瓜的腐烂病病原菌镰刀菌(Fusariumspp.)、粉红单端孢(Cephalotheciumroseum)、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Penicillumsp.)作为供试菌。结果表明,多菌灵对4种供试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400倍液处理后的抑制效果与其他3种浓度处理后的抑制效果在α=0.05水平上对镰刀菌、粉红单端孢和黑曲霉存在显著性差异。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对4种供试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11.
番荔枝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防真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荔枝根腐病是番荔枝的严重病害。在广东湛江番荔枝果园中,从病根中分离到了5种不同的真菌菌株,其中有致病力的3种:寄生疫霉(Phytophthoraparasitica)、棕榈疫霉(P.palmivora)、镰刀菌(Fusariumsp.),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寄生疫霉次之,棕榈疫霉的致病力较弱。致病力测定表明了以上二3种真菌菌株均有可能为湛江番荔枝根腐病的病原菌。分别以各病原菌为靶标,用对峙培养法,从果园健康番荔枝的根际土壤和果实、叶片筛选到了3个对上述病原物都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经初步鉴定均为木霉菌(Trichodermasp.)。防效测定表明,这些拮抗菌株均有很好的防效,是极具开发潜能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2.
甜瓜枯萎病是影响甜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由尖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简称FOM)的病原菌侵染所致。目前,研究发现有4种生理小种(0、1、2、1.2)、3个抗病主基因(Fom1、Fom2、Fom3)。本文介绍了一种在美国用来鉴定枯萎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标准方法,供生产和育种鉴定用。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甜瓜单倍体育种组提供的12份薄皮甜瓜,30份厚皮甜瓜,2份野生甜瓜为试材,该研究优化了甜瓜SRAP反应体系,筛选出10对引物组合,分析了甜瓜多态性并对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0μL反应体系为1×Buffer lμL,引物组合各20 ng,模板DNA 20 ng,dNTPs 2.0 mmol/L,Taq DNA聚合酶0.2U.10对引物组合在2份甜瓜上共扩增出16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4条,每对引物组合平均能扩增出10.4个多态性位点.甜瓜间遗传距离在0.08~0.79(平均为0.357),54份甜瓜被分为二大类:Ⅰ类包括1份印度野生甜瓜和3份哈密瓜;Ⅱ类可再分为2个亚类:Ⅱ-1,是12份薄皮甜瓜;Ⅱ-2,包括1份中国野生甜瓜和37份厚皮甜瓜.引物组合m21e01、m21e10和m21e11区分率分别高达79.6%、81.5%和79.6%,有助于品种的高效鉴定.  相似文献   

14.
采用振荡培养法研究了野生木耳担孢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木耳担孢子在无菌水中培养24 h不能萌发,36h时可萌发产生芽管,60 h后芽管出现分支,各分支顶端产生1个~4个分生孢子。试验发现,木耳担孢子可直接萌发产生初生菌丝或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5.
狼毒大戟根提取物抑菌活性及其提取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连续回流提取法从狼毒大戟根中提取得到抑菌活性物质,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离体抑菌试验确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狼毒大戟根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菜豆炭疽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等9种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以90%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1︰20,在提取温度为65℃和提取溶剂pH为10.0条件下提取90min,提取次数为2次。  相似文献   

16.
诱抗剂处理对甜瓜叶部病害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病品种银帝和感病品种卡拉克赛为材料,在露地条件下研究了几种植物提取液和苯并噻二唑(BTH)处理对甜瓜主要叶部病害及果实大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TH、中草药提取液和侧柏提取液对甜瓜叶部各种主要病害的发生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尤其对白粉病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防效达75%。4种诱导剂中,BTH对各种病害的防效都较稳定,平均达51.44%,且在幼果期和伸蔓期+幼果期的预防效果均较植物提取液好。采前诱抗处理能明显提高两品种甜瓜果实品质及抗病品种(银帝)的产量,但对感病品种卡拉克赛产量影响不显著;初花期BTH处理可增加果肉厚度、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能改善果实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黄背木耳病害的发生严重制着四川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相对系统的调查研究,成为病害防治上的技术瓶颈。通过对四川省什邡市湔氐镇、中江县玉兴镇、金堂县赵家镇、中江县兴隆镇、金堂县清江镇等地黄背木耳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并对普遍发生的疣巴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四川省黄背木耳主要病害有疣巴病、青霉、曲霉、木霉、发网菌、针箍菌等,其中疣巴病在四川省普遍严重发生。所调查的5个黄背木耳主产区中,金堂县赵家镇发病情况最严重,7月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6%和66.12%;金堂县清江镇情况较好,7月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1%和26.15%;其它调查点处于中间水平。调查还发现,不同品种对疣巴病的抗性不同,其品种抗病性强弱顺序为成都781〉琥珀〉上海1号。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发生的甜菜茎象甲、叶螨和双斑萤叶甲3种甜菜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