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如果与其它病虫防治相结合,则防治效果较差。近年来,麦田灰飞虱的发生程度出现加重趋势,对小麦生产也产生较大影响,如防治不及时、不彻底会增加后期水稻的防治压力。针对麦田灰飞虱的密度控制提出防治对策,以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麦田灰飞虱的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麦田低龄灰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且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3.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灰飞虱数量及带毒率高低。本市一代灰飞虱主要发生在麦田,但因本地区农民对小麦生产缺乏重视,疏于管理,造成灰飞虱逐年增多。为科学防治麦田灰飞虱,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2003~2004年我们开展了相关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4.
25%启旺、30%奇侠防治麦田越冬代灰飞虱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药剂防治灰飞虱对小麦生长安全;药后6 h、1 d、3 d的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明显提高,药后7 d由于虫量有所上升,基本无防效.可见此两种药剂防治麦田灰飞虱具有速效性,建议在防治时间尽可能提早,使用剂量1 500 mL/hm2为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本区麦田灰飞虱发生严重,据监测,3年来本区麦田灰飞虱均为大发生,且带毒率逐年上升,而水稻条纹叶枯病即由灰飞虱传毒引起,因此,加强麦田灰飞虱防治,能有效降低灰飞虱全年发生量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  相似文献   

6.
受耕作制度、暧冬等影响,本地区大麦田后期灰飞虱虫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后茬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条纹叶枯病由携带病毒介体的灰飞虱传播,秧田期是灰飞虱传播病毒的主要时期,控制早期迁入秧田灰飞虱的数量,对降低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在大麦田进行防治灰飞虱药剂筛选试验,考查对灰飞虱的防效和持效期,为指导麦田防治灰飞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剂防治麦田灰飞虱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剂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可减少水稻秧田灰飞虱虫源基数,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2006年我们在雪堰镇进行了80%敌敌畏乳油不同施药方法防治麦田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试验;并在勤丰测报观察区设置了不同药剂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本地麦田灰飞虱防治的药剂配方和施药方法,进行了麦田一代灰飞虱防治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麦田灰飞虱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的最佳防治适期为一代低龄若虫高峰期(5月上旬),最佳药剂和用量为80%敌敌畏EC4500m l/hm2,这样可以达到防治一次就能有效控制麦田灰飞虱发生基数,减轻稻田防治压力,最终减少用药次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宝应县麦田灰飞虱的发生动态和防治效果。加强麦田灰飞虱防治,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措施,应针对水稻不同的栽培模式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_1=(1172.84/X) 37.46,n_2=(293.21/x) 9.36,n_3=(130.3/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烯啶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明确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今年5月份.江苏省植保站委托本省的常熟市、姜堰市植保站和广西区的合浦县植保站.分别开展了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与氟虫腈、醚菊酯相当,比吡蚜酮差,对稻田褐飞虱防治效果较好、控制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带毒寄主,又是传毒媒介.近年来,我县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给水稻生产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压低麦田灰飞虱的虫量,减少向秧田的迁入量,降低传毒机率,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中的有效措施,笔者于今年对麦田灰飞虱防治中常用的药剂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市暴发流行,防治灰飞虱是遏制该病的重要措施。在麦田灰飞虱大发生年,及早进行系统监测,适时开展防治,能有效压低迁向秧田的一代成虫基数,从而减轻秧田防治压力。为明确麦田灰飞虱最经济有效的防治适期,我们开展了相关试验调查,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1条纹叶枯病 1.1麦田防治 随着气温的回升,灰飞虱上升至麦株上产卵危害.我场在4月6~10日对小麦田进行以防治灰飞虱、白粉病为主,兼治蚜虫、麦蜘蛛进行灰飞虱防治工作,每667平方米用10%吡虫啉20克+辛硫磷75毫升或对水30千克喷雾.4月下旬5月初小麦田结合防治赤霉病、灰飞虱兼治其他病虫,每667平方米用40%乙酰甲胺磷120毫升或40%虫死快20毫升+32%禾得宝100克,间隔7天用第2遍药,全场防治2遍.5月底麦田灰飞虱每667平方米有成虫34.23万头,若虫110.46万头,合计144.7万头,成虫占22.75%.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灰飞虱发生猖獗,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暴发。灰飞虱虫量的增多及其带毒率的提高,殃及了一般不易发生条纹叶枯病的小麦。2005年我县境内绝大多数麦田都不同程度发生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小麦条纹叶枯病,特别是重病区部分稻套麦田块,条纹叶枯病对小麦造成较大的产量损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防治麦田灰飞虱的理想药剂,笔者在小麦穗期开展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每667m2用20g对小麦田穗部基部灰飞虱均具良好的防治作用,是目前防治灰飞虱较理想的药种;20%杀灭菊酯每667m2用100mL对小麦穗部灰飞虱防效达90%以上,可作小麦穗部高虫量田块的补治药种;40%绿丰每667m2用60mL对麦田灰飞虱防效也较理想,可作为交替使用药种。  相似文献   

18.
在通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总结灰飞虱在麦田、秧田、大田的消长动态及从麦田迁向秧田的高峰期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姜堰市灰飞虱特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稻茬麦田于越冬代灰飞虱产卵盛末期,随机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一代灰飞虱卵集中产在小麦植株二、三节间的叶鞘上,且多产在叶鞘中部的表皮以下组织内,两节合计卵块、卵粒数各占总数的70.9%和73.1%。一代灰飞虱危害逐年加重,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对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菌灵、毒死蜱和乐果均能导致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显著增加,其中毒死蜱和毒死蜱加多菌灵处理分别使虫量增加255.2%和425.6%。花后27d测定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酚含量和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除吡虫啉和咪鲜胺外的农药处理均使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增加,酚含量和PPO活性降低,以多菌灵加毒死蜱处理的调控效应最大。经相关分析,麦田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小麦叶、穗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呈正相关,与小麦叶中酚含量和PPO活性呈负相关,说明农药对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农药使小麦植株生理生化发生变化而引起。把灰飞虱虫量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宜轮换使用多菌灵与咪鲜胺,防治麦蚜时宜选用吡虫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