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品种中国柚果皮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质量分数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沙田柚、琯溪蜜柚、玉环柚、脆香甜柚及胡柚5种中国柚的外果皮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柚子外果皮中共检测到7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种类最多的是萜类,为55种;其他种类较多的依次为醛类7种、酯类4种、醇类3种。萜类物质质量分数为总挥发性物质的75%~90%,主要的是β-月桂烯、柠檬烯、萜品烯、α-蒎烯、罗勒烯。不同品种的柚子外果皮挥发性物质从种类、数量和含量上都有显著差异。胡柚含有独特挥发性物质达10种,沙田柚和玉环柚均为4种,脆香甜柚3种,琯溪蜜柚最少只有1种。  相似文献   

2.
百香果不同发育阶段果汁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百香果果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共分析出3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包括酯类、醇类、酮类和萜烯类4大类,青果、较熟果和完熟果中共有的挥发物有19种,其中酯类化合物占主要优势(61.86%~91.92%),且其相对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增加;青果中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较熟果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不同发育阶段的百香果果汁挥发性组分存在差异,青果果汁的挥发物存在7种特有成分,较熟果果汁的挥发物存在2种特有成分,成熟果不存在特有化学成分。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百香果果汁挥发性成分的基础物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些成分会随着果实的成熟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发育阶段的果实其果汁挥发性成分不同。  相似文献   

3.
复合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枸杞果汁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乳酸菌发酵湖北杂交枸杞果汁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探究植物乳杆菌与发酵乳杆菌复合发酵枸杞果汁过程中营养成分、挥发性物质和抗氧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2种乳酸菌在枸杞果汁中生长良好;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利用蔗糖、葡萄糖、果糖作为碳源产酸,pH显著降低,其中乳酸、乙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而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显著下降;枸杞果汁中酚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原儿茶酸在未发酵枸杞果汁中未检出,经发酵后含量增至40.55 μg/mL,儿茶素、对羟基苯甲酸、3-羟基肉桂酸、杨梅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3.44%、42.40%、170.73%和12.30%;乳酸菌发酵改变了枸杞果汁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其中,醇类、酸类、烯烃类物质含量增加,而醛类、酮类等含量减少,且新产生了乙醇、1-己醇、芳樟醇等挥发性成分;枸杞果汁经复合乳酸菌发酵后抗氧化性显著提高,DPPH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力和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分别提高了21.42%、14.18%、51.75%,这些变化与果汁发酵液中原儿茶酸、儿茶素、杨梅素、3-羟基肉桂酸含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柠檬浓缩汁生产中几个关键工序对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柠檬汁中的VC含量、总酸含量和总酚含量为主要指标,探讨加工过程中的过滤、离心、浓缩、杀菌4个关键工序对三者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过滤工序对果汁VC、总酸、总酚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均较小;离心工序对VC和总酚含量影响较大;浓缩工序对果汁中VC和总酚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总糖含量的影响则较大;而杀菌工序则对果汁VC、总酸、总酚和总糖含量影响都较大。[结论]为优化柠檬浓缩汁的实际生产工艺参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常山胡柚和葡萄柚的果实外观性状(单果重、果形指数和果皮厚度)、主要营养品质指标(总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总酸、维生素C、矿物质和氨基酸含量)和功能成分含量(黄酮类物质、柠檬苦素类物质和精油)进行了对比测定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常山胡柚的苦味物质(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类物质)和总酸含量比葡萄柚低,总糖、总可溶性固形物以及矿物质元素钙、铁、锌和硒含量较高。红肉型葡萄柚中的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类物质含量比其他品种高,两种葡萄柚的精油含量均比胡柚高。在口感上,葡萄柚比常山胡柚偏苦、偏酸。总体上常山胡柚和葡萄柚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该研究对常山胡柚和葡萄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苹果浓缩汁加工中多酚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苹果浓缩汁中多酚物质随加工链和加工季节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汁加工工序中,压榨、酶解、超滤、吸附工序对果汁中多酚物质含量影响显著,是控制果汁中多酚的关键工序,其中吸附工序去除多酚的贡献最大,该工序对多酚的最大去除率为94.54%:压榨可极显著增加果汁中总酚含量,而前巴氏杀菌、浓缩、后巴氏杀菌工序对果汁中多酚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苹果浓缩汁中多酚物质含量随加工季节变化明显,8月下旬到9月下旬急剧减少,10月份以后基本上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分析比较新鲜荔枝汁经热处理和超高压处理后主要理化性质及品质的变化情况。[方法]对比分析了荔枝汁经超高压与热处理后,在达到商业无菌的基础上,对其感官品质、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超高压处理对荔枝汁色泽无显著影响,但热处理后色泽明显加深。PPO经热处理和超高压处理后均未检测到活性,热处理和超高压处理对可溶性固形物、pH、总酸度和电导率影响不明显。还原糖在3个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总多酚、维生素C和氨基酸组成含量经热处理后明显降低,但超高压处理对其没有影响。超高压处理可以很好地保留荔枝的香气物质,热处理对荔枝的香气物质损失较严重。因此,超高压处理对于荔枝果汁有很好的杀菌效果,能一定程度地钝化酶的活性,同时能较好地保持荔枝果汁中的天然营养成分。[结论]超高压处理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荔枝非热加工技术,该研究可为超高压技术在荔枝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低糖桑葚复合果酱风味,以异常威克汉姆酵母为发酵菌株,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模糊数学感官综合得分结合苯乙醇含量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复合果浆发酵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ROAV法分析发酵果酱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并比较发酵果酱与非发酵果酱基本指标、有机酸、抗氧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生香酵母发酵复合果浆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10~5CFU/ml、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20 h、蔗糖添加量4%,所制备的发酵果酱糖度36.02%,可溶性固形物40.15%,p H3.32,感官综合评分86.82,苯乙醇含量为2.83μg/g。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真空浓缩导致风味物质成分损失,通过生香酵母发酵使复合果浆原料增加了苯乙烯、芳樟醇、苯乙醇和辛酸乙酯等香气化合物,最终发酵果酱保留了萜品烯、苯乙醇和辛酸乙酯等7种酯类香气成分,赋予果酱更加浓郁的果香和花香气味。生香酵母发酵提高了乳酸、甲酸、乙酸含量,增加了酸度,口感较非发酵果酱更加醇厚协调,改善了复合果酱风味。生香酵母发酵对样品总酚、总黄酮和VC等抗氧化成分含量及DPPH·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均无显著影响,能够保留更多花青素,并提高了果酱·OH自由基清除率。  相似文献   

9.
以正常栽培管理果园和弃管果园中的梁平柚果实为材料,借助GC-MS和HPLC分别对果实中的挥发性物质谱和主要苦味物质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揭示其风味品质相关代谢物质的差异和果实品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与正常栽培管理果园的果实相比,弃管果园中的梁平柚果实总单萜类物质、总倍半萜类物质、总非萜类物质以及挥发性物质总量均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杀菌技术对发酵盐坯辣椒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杀菌方式,采用超声波、微波、巴氏及辐照4种杀菌方式处理发酵盐坯辣椒,并将杀菌后的盐坯辣椒进行保温处理,测定杀菌方式对样品微生物指标、理化性质、挥发性香气成分及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杀菌方式处理后的发酵盐坯辣椒样品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中微波和辐照杀菌方式处理的样品大肠菌群数均小于10 CFU/g;巴氏杀菌方式处理的样品硬度最大(41.25 g),超声杀菌方式处理的样品硬度最小(17.33 g);辐照杀菌处理的发酵盐坯辣椒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HS-GC-IMS的分析结果表明,4种杀菌方式共有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有乙酸乙酯、乙酸、柠檬烯,辐照杀菌处理样品的VOC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与其他3种处理相比,微波杀菌处理样品的VOCs差异主要体现在醛类物质上,包括丙醛、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及2-丁酮;感官评价中微波杀菌所得样品感官评分最高,为18.38分,在滋味和色泽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样品,口感最好。综合评价认为,微波杀菌技术有助于保留发酵盐坯辣椒的口感、营养和风味,是较适宜的杀菌方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烫漂后干燥等4种工艺分别对马齿苋干粉中总黄酮、总酚、多糖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性成分方面,真空干燥法制得的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烫漂后干燥法次之;经热风干燥法处理的样品多糖含量最高,略高于烫漂后干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后的马齿苋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存在较大差异,4种工艺得到的马齿苋粉的香味贡献最大的成分各不相同,对4种制备工艺贡献最大的物质分别为β-紫罗兰酮、乙醛、β-紫罗兰酮、二甲基硅烷二醇.综合分析可知,采用真空干燥处理制得的马齿苋干综合品质较好,但考虑成分含量及加工成本,采用烫漂后干燥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胡柚、瓯柑、高橙和甜橘柚等4种杂柑制成全果饮品的加工适应性与贮藏特性,筛选适合全果饮品加工的杂柑品种,将4种杂柑按课题组前期工艺加工成全果饮品,于40 ℃避光保存,每隔20 d取样用于抗坏血酸、总酸、总酚含量、抗氧化能力、色泽和黏度等指标检测,并对前3次的样品进行感官评价。贮藏期间,各品种的抗坏血酸含量下降,总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黏度、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先升后降,色泽均加深且色差趋于相近。高橙的抗坏血酸、总酸和总酚含量比其他品种高。不同品种杂柑的全果饮品各有利弊:甜橘柚适用于开发年轻化产品;胡柚和高橙含有较高的活性成分,适用于功能饮品开发,适当贮藏后口感得到提升;瓯柑适用于开发成老幼皆宜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加热对牛奶中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用有机溶剂乙醚萃取了原料乳和巴氏杀菌乳中的风味物质,并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法结合内标法对其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料乳的风味物质中,共鉴定出46种物质,主要由C_8~C_(20)的酮类、烷烃、烷酸和酯类组成;在加热温度为65℃时间为30 min的巴氏杀菌乳中,共鉴定出69种物质,除上述几类物质外还含有醛类、酯类和烯类等物质。其中辛烷、环氧乙烷、己酸、苯乙酮、壬醛、辛酸、十二烷、2-癸醛、十三烷、2,4(E)(E)-十二烯醛、2-亚甲基-环戊醇、癸酸等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是牛乳中风味物质中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梨渣饲料的风味和香气成分,为梨渣发酵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霉属菌株TF和TM对新鲜梨渣进行固态发酵,并用GC/MS方法分析鉴定发酵过程中所产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在发酵和未发酵梨渣中共检出化合物81种,鉴定出化合物77种,其中未发酵梨渣中鉴定出31种,TF和TM发酵梨渣中分别鉴定出38和37种;除反式-4-癸烯酸乙酯为发酵和未发酵梨渣共有物质以外,其他物质均不相同。未发酵梨渣中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酚、烷类及其他物质(18种,相对含量为49.35%),醛、酸类(7种,相对含量为36.70%)和酯类(11种,相对含量为14.45%);经TF和TM发酵后的梨渣中,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酯类(TF 29种,相对含量为74.83%;TM 31种,相对含量为88.86%)、醇类(TF 4种,相对含量为22.17%;TM 4种,相对含量为10.15%)和少量醛、酸类(TF 2种,相对含量为1.53%;TM 1种,相对含量为0.52%)。酯类是地霉属菌株TF和TM发酵梨渣中的主要化合物。【结论】发酵能够有效地提高梨渣中酯类和醇类的种类和含量,减少醛、酸、酚、烷类及其他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并能有效提高梨渣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以黑米和红枣为原料,制备新型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测定其理化指标、总酚和黄酮质量浓度及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SPME-GC-MS对2种饮料的感官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红枣乳酸饮料相比,黑米红枣乳酸菌发酵饮料酸度和总固形物含量增大,颜色更加鲜亮丰满;黑米红枣乳酸饮料的总酚和总黄酮质量浓度、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显著高于红枣乳酸饮料;电子鼻和电子舌对2种饮料的感官特性及其差异有很好的识别能力;黑米红枣乳酸饮料与红枣乳酸饮料的醛类、酮类、醇类、脂类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及有机酸成分有较大差异,黑米红枣乳酸饮料相比红枣乳酸饮料有更好的色泽、风味、滋味和适口性。  相似文献   

16.
海棠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不同海棠(Malus sp.)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及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为寻找苹果属物种中具有特异香气的种质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 MS)技术,分别测定了‘Red splender’、‘Strawberry parifit’、‘Pink Spire’、‘Radiant’、‘Sparkler’、‘Flame’等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Red splender’和‘Strawberry parifit’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中共检测到3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醛类、酯类和醇类。2-己烯醛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略有差异,分别占果实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5.37%、21.98%、33.56%、32.21%、38.6%和45.88%。果实成熟后,香气组分变化较大。‘Red splender’果实成熟后,2-己烯醛仍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下降为42.89%,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12.16%和7.18%,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13.86%;‘Strawberry parifit’果实中环己醇成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升为46.43%,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减少了23.74%和9.34%,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49.03%。【结论】海棠果实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2-己烯醛、3-己烯醛、己醛、2,4-己二烯醛、苯甲醛、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醛类物质是对这些海棠品种果实风味贡献最大的挥发性物质,酯类和醇类是构成不同品种海棠特异香气的重要组成。‘Red splender’、‘Strawberry parifit’果实成熟后,醛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下降,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谭凤玲  詹萍  王鹏  田洪磊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2):2425-2435
【目的】 通过解析热杀菌对蟠桃汁呈香物质的影响,结合多元统计模型探究热杀菌过程中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主要靶点因素,为高品质蟠桃汁风味品质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新疆4种主要的蟠桃品种(‘早露蟠’(ZLP)、‘早蟠’(ZP)、‘瑞蟠1号’(RP1)、‘瑞蟠18号’(RP18))为试材制备果汁样本,在85℃条件下加热处理30 min。利用电子鼻、描述性感官评价及GC-MS分析分别对其热杀菌前后样本的电子鼻响应值、感官特性及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中VIP值筛选蟠桃汁热杀菌前后标志性差异物。【结果】 描述性感官评价及电子鼻结果表明,4个品种蟠桃鲜汁香气虽存在差异但均呈现较高的清香、桃香、花香及果香,而热杀菌对蟠桃汁香气品质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为清香显著下降,同时甜香、异味及蒸煮味突显。蟠桃汁的香气组成主要为酯类、内酯类、醛类、醇类、酮类、烯烃类及呋喃类物质;热杀菌后醛类(己醛、(E)-2-己烯醛)、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己酯)及萜烯类物质(柠檬烯)含量显著下降,而具有不良气味属性的物质(戊醛、α-松油醇、β-大马士酮等)显著增加。由OPLS-DA模型中的S-Plot图及VIP值筛选到可区分鲜汁与热杀菌样本的10种标志性差异物,包括醛类、酯类、萜烯类3大种类物质及(E)-2-己烯醛、己醛、乙酸乙酯、苯甲醛、柠檬烯、乙酸己酯、乙酸叶醇酯7种挥发性物质,该结果验证了感官评价及GC-MS分析的准确性。【结论】 热杀菌导致蟠桃汁清香感丧失严重且产生异味及蒸煮味;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乙酸乙酯、乙酸己酯、柠檬烯、乙酸叶醇酯7种挥发性物质含量的下降及不良属性物质如戊醛及β-大马士酮的生成是导致热杀菌蟠桃汁清香感丧失、异味及蒸煮味产生的关键因素;基于电子鼻分析、感官评价及GC-MS检测结合PCA/OPLS-DA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评价热杀菌对蟠桃汁香气轮廓的影响并追踪热杀菌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的关键靶点因子,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探究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百香果副产物低价值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研究旨在明确紫色(TN类)和黄色(QM类)百香果果汁、果皮、果籽的营养物质积累情况,为百香果副产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百香果各组织对DPPH·、ABTS+·的半抑致浓度,Fe3+还原能力、总酚、总黄酮及矿质元素含量,并对百香果不同的组织抗氧化能力、活性物质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百香果不同组织中,果籽的DPPH·、ABTS+·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总酚、总黄酮含量均大于果汁和果皮,其中TN类百香果果籽清除DPPH·的能力分别约是果汁、果皮的37.87倍、29.06倍。TN类百香果总酚、总黄酮含量比QM类高。矿质元素K、Ca、B、Mn、Fe在果皮中含量最高,果籽中含量最低,其中果皮中K元素含量是果籽的10.16倍;Mg、P、Zn、Cu在果籽中含量最高,其中Zn元素在果籽中的含量为49.06 mg/kg,是果汁和果皮中Zn元素含量的3.11倍、3.71倍,果籽的Cu元素是果汁和果皮的6.88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和累积规律,以‘大笨子’石榴为材料,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汁中主要功能性成分总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榴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179.94 mg·g-1和12.99 mg·mL-1,随着果实发育总酚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分别为43.94 mg·g-1和1.2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黄酮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2.52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黄酮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1.47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0.05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0.01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单宁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2.72 mg·g-1和0.9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单宁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0.94 mg·g-1和0.12 mg·mL-1。果汁中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体呈上升趋势,在DAF65和DAF140变化范围为 92.89~281.39 nmol·mL-1。除花青素外,果皮中各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果汁。相关性分析显示,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与类黄酮、单宁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石榴果实中主要功能性物质的含量与发育时期和组织部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州主要菜心品种主薹挥发物组分,了解其清香风味来源,综合评价风味品质,比较与不结球白菜挥发性风味异同,为菜心加工利用及风味品质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5种菜心材料主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并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比较异同;运用主成分(PC)和聚类分析法(CA)初步确定菜心主效风味物质类别,综合评价其风味品质.[结果]从5种菜心中检出酯、醇、腈和酚等11类114种挥发物,各物质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和京春娃娃菜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菜心酯类和醇类的相对含量之和最高,为主要挥发性风味类别,尤其以(Z)-3-己烯-1-醇乙酸酯和(Z)-3-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菜心挥发物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58%,风味综合评分排序为油绿702>迟心4号>四九-19>DY>60天油青菜心,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为主效风味物质.挥发物组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菜心、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各为一类.[结论]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分析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菜心挥发物各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存在一定差异,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对菜心清香风味贡献较大,油绿702菜心风味品质综合评分最佳,具有加工利用及提高风味品质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