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棉花冠层设计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花产量的高低与棉花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棉花冠层设计超高产栽培技术是以长江下游地区9、10月丰富的热量资源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棉花顶部经济性能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措施的集成与优化,通过推迟打顶时间,推迟治虫结束时间,增加盖顶肥用量,增加化控量,即“两推迟,两增加”四项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单产较大幅度的提高。试验田测产及生产示范推广结果均表明,棉花冠层设计栽培技术能够明显提高棉花顶部成铃和单铃重,平均增产幅度在两成以上。这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利用好本地区秋季优越的热量资源和棉花顶部优势结铃部位,实现棉花生产高产高效将起到积极的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棉花协调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1996-2001年以棉花叶枝利用为核心技术的研究,协调果枝与叶枝、养分积累与分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研制创立了“壮个体、适群体、高产出”的“棉花协调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阐明了该项技术的高产优质技术原理:即“协调原理”和“反馈补偿原理”;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该项技术经生产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该项成果的广泛应用,简化了棉花管理程序,提高了棉花生产品质,增加了植棉效益。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种植棉花劳力投入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以利用棉花叶枝为核心技术的植棉研究,通过协调果枝与叶枝、养分积累与分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创立了“壮个体、适群体、高产出”的“棉花协调栽培技术体系”,并阐明了该项技术的高产优质技术原理;提出了棉花配套栽培技术路线。该项技术简化了棉花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4.
浅析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疆部分地区在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良好而又积极的成效,并在实际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高产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在促进棉花高产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深入介绍,在实际栽培措施上提出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广大棉花栽培技术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谈棉花商密度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乌苏市大面积推广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加深广大植棉农户对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解,加快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本文对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增产机理、技术支撑、发展前景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棉花栽培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进行棉花种植时,一定要注重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棉花轻简栽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棉花栽培技术,该技术以现代农业科学手段为基础,以“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为原则,以简化棉花生产管理模式为目的。基于此,主要对棉花种植的过程以及各个环节所需的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疆兵团是国内优质棉的重要产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研究和推广棉花栽培技术对促进兵团棉花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介绍了新疆兵团棉花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棉花次宜区机采是棉花“早密矮栽培技术”规模化应用,机械化作业的一项农技推广成果,经过三年的示范推广取得成功,农民的推广主动性强,本文以棉花机采示范田为试点,从栽培方面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主要采取的集成技术有:新品种推广应用、棉花高标准节水灌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管理技术、双膜覆盖技术和棉花虫害的防治措施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使得棉花大面积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棉花无土育苗在棉花生产上的优势和技术特点,以及推广栽培技术要点,提出无土育苗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棉花新品种冀棉16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棉花新品种冀棉169的选育过程,并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主产棉区以及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部分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植棉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棉花集中成熟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成熟是棉花机械收获的基本要求,系指整株棉花的棉铃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成熟吐絮的现象,而集中成熟栽培则是指实现棉花优化成铃、集中吐絮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我国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业已形成,成为现代植棉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棉花集中成熟的概念与内涵、关键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生态学机理进行了创新性总结。棉花集中成熟栽培要从播种开始,通过单粒精播技术实现一播全苗、壮苗,为集中成熟创造稳健的基础群体;在全苗壮苗基础上,以集中成熟为目标,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综合运用水、肥、药调控棉花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构建集中结铃的株型和集中成熟的高效群体结构,实现优化成铃、集中吐絮。单粒精播能够创造适宜的顶土压力和出苗前的黑暗环境,诱导棉苗顶端弯钩形成和下胚轴增粗关键基因表达,促进弯钩形成、下胚轴稳健生长和顶土出苗;出苗后具有独立的生长空间,相互影响小,形成壮苗。密植与化控降低了叶枝叶的光合作用,诱导激素代谢关键基因表达,改变了内源激素含量和分布,抑制了叶枝和主茎顶端生长,实现了免整枝并促进了集中结铃;分区灌溉诱导叶片合成大量茉莉酸,其作为信号分子通过韧皮部运输到灌水区根系,促进水孔蛋白基因表达,提高了根系吸水能力和水分利用率;膜下分区滴灌、水肥协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棉花光合产物向产品形成器官的分配比例和棉株化学脱叶率,促进了集中成熟和高效脱叶,在节水减肥的前提下,产量不减,机采籽棉含杂率显著降低。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理论与技术是新时代棉花栽培学研究的新成果,是现代棉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展望未来,应在深入研究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生理生态学机制的基础上,选用更加配套的棉花新品种,创新关键栽培技术,研制新的配套物质装备,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高度融合。同时,还应加强农艺技术与现代智慧植棉技术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轻简高效植棉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棉花低耗高效栽培的限制因子;介绍了湖北省棉花低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基质育苗移栽、抗虫棉栽培、叶枝利用和油茬棉地膜移栽等;提出了今后研究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抗虫杂交棉精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抗虫杂交棉鲁棉研 15号为材料 ,于 1999年在山东省 3个生态区对棉花精播栽培技术的研究表明 ,精播栽培不影响棉花的生育进程 ,但能促进个体生育和提早封行 ,在保证产量不减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 ,可相应减少用工量 ,节省成本 ,是抗虫杂交棉有效的配套栽培技术。精播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精量播种( 6 6 6 7m2 用种量 1kg以下 )、降低密度 ( 6 6 6 7m2 15 0 0~ 2 5 0 0株 )、保留 2个近果枝的营养枝  相似文献   

15.
冀东滨海盐碱地区水改旱棉花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萍  张国新  鲁雪林  张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26-5727,5730
针对冀东滨海盐碱地区水稻田土壤类型复杂、盐渍化程度高等胁迫因素,从水改旱田土壤治理、耐盐碱棉花品种选择、播种技术和简化整枝技术等方面入手,初步建立了适宜该地区的耐盐碱棉花优良品种结构和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北省油后棉生产的调查研究,剖析了油后棉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减产技术成因;并针对性地开展试验研究,构建了油后棉保优丰产增效栽培技术体系,制订了技术规程,规范了油后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有利于棉花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面积大,社会效益显著,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麦套棉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配置模式、育苗、移栽、平衡施肥、植株管理、全程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棉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棉1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曦结  叶泗洪  添长久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19-17220
[目的]介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皖杂棉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方法]皖杂棉1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皖棉133为母本、TM-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在2007~2008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皖杂棉11号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33.0、1476.2、1312.7 kg/hm2,分别较对照皖杂40F1增产11.0%、9.4%、6.2%,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虫、抗倒伏、纤维品质优良。[结论]皖杂棉11号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性强,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棉花优化成铃栽培理论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经过6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不仅建立了适合国情、特色鲜明并基于精耕细作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棉花栽培理论体系,为奠定世界第一产棉大国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优化成铃理论是中国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体系的核心。论文对棉花优化成铃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作了综合评述。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是通过棉株结铃形成的,受结铃时间、棉铃所处空间部位以及棉株生理年龄的显著影响,优化成铃就是根据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在最佳结铃期、最佳结铃部位和棉株生理状态稳健时多结铃。棉花集中成铃期是一生中的高光合效能期,使群体棉叶系统的高光合效能期、成铃高峰期和光热资源高能期相同步,可以更有效地优化成铃。为优化成铃,要按照高产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协调品种、环境和栽培措施三者的关系,在增加生物学产量的基础上,稳定或提高经济系数;在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铃重。光合产物是棉花经济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不同生育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直接影响成铃,为优化成铃,结铃吐絮期要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为优化成铃,要主动而有预见性地控制棉花个体发育,培植理想株型,优化群体结构,使棉花群体多结铃、结优质铃。棉株吐絮成熟期的表现即为熟相,有正常成熟、早衰和贪青晚熟之分,库-源关系、根-冠关系失调常会引起根系合成并向上运输的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脱落酸含量上升,并可能导致衰老相关基因提前或推迟表达,产生异常熟相(早衰或贪青晚熟),为优化成铃,要协调好库-源关系、根-冠关系,促进棉花正常成熟。棉花优化成铃理论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中国棉花栽培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可预期的未来优化成铃理论仍然是中国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体系的核心,但随着棉花轻简化、机械化、可持续和绿色环保生产技术的发展,优化成铃理论也要随之变化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支撑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New Grouped Harvesting-Based Population Structures of Cotton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cultivation basis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quality of cotton. ‘Small-sized plant under high plant density’, ‘moderate-sized plant under moderate plant density’ and ‘large-sized plant under low plant density’ are three types of traditional cotton popul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 which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s major cotton planting regions of Northwest inland,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valley, respectively, and have played key roles in achieving stable and high yields of cotton in the nation. However, in the new era of cott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re occur such disadvantages that the tradi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are not suitable for grouped harvesting as well as both fiber qua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The exploration of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in the new period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cisely reviewed the main featur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needs of light and cost-saving cultivation as well as quality improving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in the new era,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nstructing 3 new typ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s adapted to grouped harvesting, ‘reduced plant density with healthy plants’,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robust plants’, and ‘direct seeding and close planting with short plants’ to substitute the three traditional structures. On this basis, the key indicators and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of the 3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were mainly discuss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both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re also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