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30个恢复系品种作父本,共配制两系杂交水稻组合74个,进行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配合力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F1谷粒的糙米率与父本(恢复系)和双亲平均的谷粒糙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3和0.3068;与母本(不育系)谷粒糙米率相关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1031.2)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性状的表现在组合间差异极显著;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作用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作用,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个基因型方差的65.02%,特殊配合力方差占34.98%;一般配合力作用,父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63.70)大于母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55.34).  相似文献   

2.
观察分析了新型水稻不育系——短光低温敏不育系D38S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初步测定结果为:不同母本与相同父本配组的杂交组合中,以D38S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对细菌性条斑病抗性更强,且显症时间更晚;D38S与3个不同父本配组的杂交组合发病程度均明显减轻,症状出现时间相近。表明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来自母本D38S,短光低温敏不育系D38S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3.
选用分属于4个不育系的水稻杂交组合的亲代与子代,对7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瘟性遗传系谱分析结果表明:高抗与中抗的亲本组合,其杂交组合(F1)表现为高抗;高抗或中抗与高感的亲本组合.其杂交组合(F1)抗性都表现为中抗,呈不完全显性;而感病亲本间组合,其杂交组合(F1)抗性均表现为感病.针对珍汕97A抗瘟性差的弱点,分析了提高不育系抗瘟性的两条途径:选用不同的胞质不育系和改良核质遗传的抗瘟性.指出了提高母本抗瘟性的重要性,品种抗性基因鉴定、当地优势小种调查的必要性及计算机在杂交稻亲本优化组合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蛋白质含量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用11个不育系、13个恢复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设计,进行杂交水稻组合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及配合力、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蛋白质含量的σgca和σsca均达极显著,且受加性和非加性的多基因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大于加怀基因效应,育种值较小,即亲本的高蛋白质含量难于通过杂交遗传下去。杂交组合的SCA效应值绝大多数为负值、非加性基因效应小,难于显示杂种优势。参配的不育系中,091A、Ⅱ  相似文献   

5.
选用6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6个恢复系作父本,配制两系杂交水稻组合36个,进行两系杂交水稻整精米率性状配合力遗传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杂种F1谷粒整精米率与父本(恢复系)和母本(不育系)的谷粒整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3 2和0.264 1。6×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F1谷粒组合间整精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作用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作用,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基因型方差的65%,特殊配合力方差占35%,一般配合力作用中,父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63.70)大于母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55.34)。  相似文献   

6.
用6个提型不育系和6个相应保持系为母本,4个恢复源为父本配成24个杂交小麦组合和24个相应系保持系杂种。大多数杂交小麦在单株产量上比相应保持系杂种F_1减产。但一些以6172(普里美皮恢复源)为父本和以mst九兰39为母本的组合却表现增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源间,母本基因型间及两者互作对增减产的效应差异显著。因恢复源增产的杂交小麦每小穗平均粒数增多,因母本基因型效应增产的则每株穗数增多。提型胞质杂交小麦比相应保持系杂种增产可能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它表明,如果亲本选配得当,杂交小麦不但可以充分发挥由核基因互作产生的杂种优势,而且还可能得到核质杂种的有利效应。提型胞质杂交小麦的株高和穗数普遍比相应保持系杂种降低。各个不育系对不同恢复源的易恢复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只要掌握恢复源多样化,在未转育不育系前似可不必先对轮回亲本作易恢复性测定。  相似文献   

7.
1993~1995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整双列杂交,分析杂种粒重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K型杂交小麦的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更为重要,高粒重属增效基因,对低粒重为部分显性。根据F2方差、遗传力、亲本增效基因携带、相关回归及杂种优势分析,母本对杂种的粒重起主导作用,存在明显的母本效应,随母本粒重的增加,出现正平均优势和正超亲优势组合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明恢63和两个F1杂种为对象分析了线粒体DNA间的多态性.用6个线粒体DNA探针对5种来源的线粒体DNA进行Southern印迹分析.用CoxⅡ、atpA、26srRNA为探针进行杂交时,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之间具有相同的杂交结果,而用CoxⅠ、CoxⅡ、atp6和630bpmtDNA片段为探针杂交时,不育系和可育系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杂交带,表明不育系和可育系的mtDNA存在结构上差异,杂交结果也表明杂种F1的细胞质来源于母本、而恢复基因对不育细胞质mtDNA的结构不产生直接影响.当用CoxⅢ为探针杂交时,杂种F1显示了一特异的同源片段,它不存在于不育系的mtDNA,而存在于保持系和恢复系的mtDNA上,这可解释为在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形成F1杂种时,恢复系的mtD-NA有可能渗漏到了F1杂种(Paternalleakage).  相似文献   

9.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丁IR54以及4个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2,B1F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空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  相似文献   

10.
以萝卜雄性不育系R99034A(Pa)和保持系R99034B(Pb)为母本,以12个高代自交系(Pc-Pn)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测定了不育系和保持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株高、开展度、最大叶片的叶长和叶宽、叶片数、根长、根粗、单根重8个性状方面的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以及14个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结果表明:萝卜主要园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正向或负向)都较明显;保持系所配组合在开展度、叶长、根长性状上杂种优势大于不育系所配组合;保持系所配的组合在叶片数(负向)和根粗性状上杂种优势小于不育系所配的组合;在株高、叶宽和单根重3个性状上不育系所配组合和保持系所配组合差异不大;不育系和保持系在同一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绝对值相等且互为正负;不育系与保持系所配的组合,在株高、开展度上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没有表现趋势性的差异,而在其他6个性状上表现出趋势性的差异.利用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的材料转育成雄性不育系,将提高该不育系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K型杂交小麦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 ̄1995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整双列杂交,分析杂种粒重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K型杂交小麦的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更为重要,高粒重属增效基因,对低粒重为部分显性。根据F2方差、遗传力、亲本增效基因携带,相关回归及杂种优势分析,母本对杂种的粒重起主导作用,存在明显的母本效应,随母本粒重的增加,出现正平均优势和正超亲优势组合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4种不同种质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可育期内相互杂交,将其杂交组合的F1、F2代在广州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观察其育性表现,并进行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N12S与N18S的不育基因完全等位,W7415S与5460S之间,安农S-1与W7415S、N12S(N18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即它们两两之间存在1对位点相同的不育基因。W6154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衡农-1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5460S与W7415S之外的其他5个不育系,不育基因均完全不等位。文章还对不育基因等位性划分标准,以及光温敏不育系的转育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两系杂交小麦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F1种子醇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湿光型不育材料C49S的电泳谱带与恢复系材料有明显差异,不育系之间谱带非常相似,(2)杂交F1谱带主要表现为互补型和偏母本型,互补型的优势较强,偏母本型的优势较弱,电泳分析结果与育种研究和田间资料相符。因此,种子蛋白电泳技术不仅可以鉴定亲缘关系,判断杂种真伪,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15.
用定西24号等9个核不育材料的不育株种子作母本,渭春1号等11个品种和杂交F1种子作父本组成丰产抗旱群体,用综抗矮1号等5个核不育种子为母本,陇春9号等17个品种和杂交F1种父本组建抗病矮秆丰产群体,经4 ̄5轮的自由交配,从旱群中选育出耐旱,丰产的品种旱6-7及几个耐旱品系,从抗病群体中选出T91鉴8等品系,实践证明,得主谷显性核不育基因的材料组建轮回群体,进行抗改改良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万寿菊×孔雀草杂交育种及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万寿菊与孔雀草杂交育种进行了研究,以万寿菊雄性不育系为母本,孔雀草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子代不育的、且具有远缘杂种优势的组合。结果,选出2个不育组合ACHY021×PBHO026和ACHY021×PBH0029,并对亲子代的性状(株高、株型、花型、抗性、花期、花朵数、花器等)进行分析得出,F1代的株型、根茎颜色、花型、花色,表现为父本孔雀草性状;而叶型、叶色、茎粗壮程度表现为母本万寿菊性状;超亲性状为花径、抗性、生长势;对杂种花器观察表明,雄蕊、雌蕊都表现不正常,子代表现高度的不育。对亲本及子代的染色体鉴定得出:万寿菊2n=2x=24,孔雀草2n=4x=48,二者杂交子代2n=3x=36,说明此2个组合的子代不育是3倍体造成的,从而为万寿菊开辟多倍体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用香和非香水稻常规品种、香型不育系同非香型恢复系、非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杂交,用氢氧化钾法研究香味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常规种杂交当代种子,凡母本为香稻的,杂交当代种子为香型;用非香稻作母本的,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非香型,但有一组合为香型.香型不育系与非香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香型,但也有为非香型的.相同非香型恢复系同不同香型不育系杂交,杂交当代种子香味测定结果表现不一致.非香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大多数组合表现为不香,少量表现为香.不同不育系与相同恢复系杂交表现有差异.香型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表现一致为香型.香稻/非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全为香型;非香稻/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出现香和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也有一正反交组合全为香型的.从F2以植株为单位测定籽粒香味的结果看,香与非香杂交,无论正反交,都出现香与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分离比例有3:1--1对显性基因的差异,9:7和13:3-2对显性互补、抑制.  相似文献   

18.
水稻香味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香和非香水稻常规品种、香型不育系同非香型恢复系、非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香型不育系同香型恢复系杂交,用氢氧化钾法研究香味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常规种杂交当代种子,凡母本为香稻的,杂交当代种子为香型;用非香稻作母本的,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非香型,但有一组合为香型。香型不育系与非香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一般为香型,但也有为非香型的。相同非香型恢复系同不同香型不育系杂交,杂交当代种子香味测定结果表现不一致。非香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大多数组合表现为不香,少量表现为香。不同不育系与相同恢复系杂交表现有差异。香型不育系与香型恢复系杂交当代种子表现一致为香型。香稻/非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全为香型;非香稻/香稻,F1植株上的籽粒出现香和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也有一正反交组合全为香型的。从F2以植株为单位测定籽粒香味的结果看,香与非香杂交,无论正反交,都出现香与非香不同比例的分离。分离比例有3:1——1对显性基因的差异,9:7和13:3——2对显性互补、抑制。  相似文献   

19.
化杀杂种小麦优势表现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化学杂交剂SC2053 诱导的小麦不育系为母本,与4 个品质优良的丰产品种配制组合108 个,研究了29 个组合各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主穗长> 千粒重> 主穗粒数> 主穗结实小穗数> 公顷穗数> 株高。通过试验,筛选出6 个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20.
向日葵亲本和杂交后代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向日葵的两个亲本材料在杂交育种中与杂交后代的影响关系.[方法]对20份向日葵亲本和100份杂交组合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向日葵杂交后代F1在产量、含油率、花盘直径、单盘粒重以及出仁率等方面都与其母本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与父本在单盘粒重上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1杂交后代的综合表现与不育系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F1的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主要是受亲本中不育系所控制的,不育系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产量和含油率等.[结论]在培育适应大田生产的杂种F1的时候,应优先考虑杂交亲本中母本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