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机组行走方法耕地机组行走最基本的方法是内翻法和外翻法。在耕地中可运用这两种基本方法,根据地块的具体条件组合成不同的行走方法。(1)内翻法。机组从耕区中心线左侧入犁,耕到地头起犁,顺时针方向转弯。在中心线另一侧回犁,依次耕完。此法耕区中间不留墒沟,耕区两边有半个墒沟,中间有伏脊。(2)外翻法。机组从耕区右边入犁,逆时针方向转弯,到耕区另一边  相似文献   

2.
1机组行走方法耕地机组行走最基本的方法是内翻法和外翻法。在耕地中可运用这两种基本方法,根据地块的具体条件组合成不同的行走方法。(1)内翻法。机组从耕区中心线左侧入犁,耕到地头起犁,顺时针方向转弯。在中心线另一侧回犁,依次耕完。  相似文献   

3.
一、机组行走方法耕地机组行走最基本的方法是内翻法和外翻法。在耕地中可运用这两种基本方法,根据地块的具体条件组合成不同的行走方法。1.内翻法:机组从耕区中心线左侧入犁,耕到地头起犁,顺时针方向转弯。在中心线另一侧  相似文献   

4.
一、耕地方法 1.内翻法,即闭垄耕法(如图1所示)。从田块左侧入犁,向右向顺转弯,从中线右侧回犁,然后向两侧耕翻,直到耕完为止。 2.外翻法,即开垄耕法(如图2所示)。耕时先从右侧入犁,向左转弯,从耕区左侧入犁,一直耕完。 3.套翻法,即套区耕法。把耕区分成几个小区,机组可以隔小区向右转弯,一次耕翻,也可以隔区单独内外套翻。这种耕法,耕区的开闭垄少,机具回转方便、空行程少。  相似文献   

5.
不规则地块的翻耕最好采用双向铧式犁,这样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减少沟垄数。如果用单向铧式犁,机组采用向心绕行方法耕作,可较好的保证作业质量。具体作法是:沿边绕行,锐角或直角处空行转弯,钝角处负荷转弯,沿锐角或直角的对角线上留出转弯地带,角愈小,转弯地带应越宽,最后转弯地带和中央地带一起耕完。  相似文献   

6.
1正确牵引轮式拖拉机配挂悬挂犁时.拖拉机的轮距必须与犁的总耕幅相适应,才能保证正确牵引.也有利于采用内翻法耕地时耕到地边。拖拉机轮距按下式调整:拖拉机轮距一犁总耕幅十1/2单犁体宽十轮胎宽度(。m)履带式拖拉机,例如东方红一802型配挂悬挂犁时,可采用两点悬挂,即左右下拉杆的前端合并成一个铰接点,这样有利于拖拉机耕地时走直。悬挂犁正确牵引的标志是拖拉机耕地中左右下拉杆处于对称位置.犁架纵梁与机组前进方向一致,前犁铲翼偏过拖拉机右轮内侧约Ic~25mm.即单犁耕宽的重叠量。2调控2.l犁的前后、左右水平调整。应…  相似文献   

7.
一、作业前,要检查、紧固各部螺栓,防止工作中松动,造成机具损坏。二、开墒后,右驱动轮入沟必须进行水平调整,以保证耕后地表平整、覆盖严密。三、耕地速度要因地制宜,一般可用Ⅲ、Ⅳ挡作业,土质坚硬用慢Ⅰ挡,不能长期超负荷作业。四、遇到特大阻力时,驱动轮打滑不能进行,应将犁稍稍升起,通过后,再行作业。五、耕到地头时,先减油门,同时升犁转弯,转16弯后轮子入沟再落犁,加大油门工作。六、倒车时,必须把犁升起到最高位置,以免损坏各部件。七、在田间转向时,应采用低挡、低速,在道路上运输时,应将犁升至最高位置,保证犁尖离地间隙最大,以免…  相似文献   

8.
(1)开墒 开墒的好坏,直接影响耕地的质量和生产率。对开墒的基本要求是开得正、开得直,不出现楔子,留垄小,漏耕少。拖拉机在开墒作业时要用低速,根据农艺要求、作业方法和地块的情况确定开墒位置。开墒的方法主要有双开墒和重一犁开墒两种。双开墒即先从地  相似文献   

9.
曾经在 60年代和 70年代通过正规培训的拖拉机驾驶员 ,由于各种原因相继退出了驾驶员队伍 ,接着又有大批“新兵”加入。他们虽经拖拉机驾驶和农机具操作的培训与考核 ,但仍有些人缺少悬挂犁的正确牵引和调整知识 ,直接影响耕地质量。为此 ,本文将对悬挂犁的正确牵引和调整作一些介绍。一、正确牵引轮式拖拉机配挂悬挂犁时 ,拖拉机的轮距必须与犁的总耕幅相适应 ,才能保证正确牵引 ,也有利于采用内翻法耕地时耕到地边。拖拉机轮距可按下式调整 :拖拉机轮距 =犁总耕幅 1 /2单犁体宽 轮胎宽度 ( cm)履带式拖拉机 ,例如东方红— 80 2型配挂悬…  相似文献   

10.
机械化田间作业过程中,由于农田的大小、形状不规整,机组在田间行走方式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3类:直行法、绕行法和斜行法。1.直行法作业分析直行法的特征是,作业行程沿地块长边运行,转弯行程在地头,一般为180。转弯空行。往返作业行程依次相邻的,称为梭行法,适用于对称机组作业;往返作业行程依次不相邻的,则有开垄法(行程间隔依次变小)和闭垄法(行程问隔依次变大),适用于非对称机组,也可用于对称机组的作业。  相似文献   

11.
稻油轮作区驱动圆盘犁对置组合式耕整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种植时土壤黏重板结、秸秆量大、播种作业需同步开畦沟的农艺要求,考虑传统耕整作业耕层浅、功耗大的不足,依据驱动圆盘犁组与传统铧式犁相比,不易缠草堵塞、通过性好、牵引阻力小的特征,设计了用于油菜播种的驱动圆盘犁对置组合式耕整机。提出了主动式对置犁耕与被动式开畦沟、碎土、平整相结合的联合耕整作业方案,分析了对称布置的圆盘犁组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确定了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根据犁体曲面成形原理,设计了开畦沟前犁犁体曲面;依据组合式船型开沟器与土壤挤压互作机制的分析,确定了开畦沟区域宽度为350 mm时,开畦沟系统作业后可有效保证畦沟和种床厢面质量。耕深稳定性试验表明,整机作业实际耕深与限深深度基本一致,耕深稳定性系数均在90%以上。厢面质量试验表明,开畦沟系统在中间开畦沟区域能开出沟宽241.6~293.5 mm,沟深328.6~370.8 mm的梯形沟。经组合式船型开沟器挤压的土壤对犁沟的实际填埋率高于87.67%,碎土辊作业后厢面平整度为22.45~26.70 mm,碎土率为60.14%~68.37%。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整机较优工作参数为:限深深度为180 mm,机组前进速度为3.5 km/h,圆盘犁组转速为160 r/min,此时整机功耗为24.37 k W,相比传统旋耕方式的油菜播种种床整备机具的功耗降低了37.67%,秸秆埋覆率为92.78%,碎土率为66.74%,厢面平整度为24.18 mm,土壤对犁沟平均填埋率为92.3%,满足油菜播种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2.
岷江干旱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冲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试验方法,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龙坝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灌木林地、荒草地、耕地和裸地)下土壤抗冲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了土壤侵蚀产沙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冲系数均随冲刷时间延长呈波状上升变化趋势;土壤的抗冲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荒草地、小麦耕地、灌木林地、玉米耕地、裸地;土壤抗冲系数与粉粒体积分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2,P<0.01),与砂粒体积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5,P<0.01)。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壤扰动与牵引阻力的深松铲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目前深松铲作业阻力大的问题,以3种深松铲(凿形、箭形、翼形)为研究对象,以深松铲的铲形、入土角α和张角β为试验因素,在辽宁省春玉米垄作区,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检测了深松沟土壤扰动等指标和深松阻力F,计算了深松沟形面积与牵引阻力比值即沟形面积比阻。结果表明,α、β对耕后土壤特性、深松沟形面积和沟形面积比阻没有显著影响。α对阻力F有显著影响,F随α先减小,再增大,当α为21°时阻力最小。铲形对耕后土壤特性、深松沟形面积、阻力F和沟形面积比阻有显著影响,凿形铲、箭形铲和翼形铲作业对土壤扰动面积依次增大,翼形铲的扰动面积分别比凿形铲和箭形铲大49.8%、30.0%,箭形铲扰动面积比凿形铲大15.3%(P0.05);但翼形铲所受阻力分别比箭形铲和凿形铲大123.6%和36.6%,箭形铲比凿形铲所受阻力大63.7%(P0.05)。从凿形铲到翼形铲,沟形面积比阻依次增大,凿形铲的沟形面积比阻分别较箭形铲和翼形铲小42.4%和50.2%(P0.05),箭形铲的沟形面积比阻较翼形铲小5.4%(P0.05)。综合深松铲对土壤扰动疏松效果、牵引阻力及沟形面积比阻分析,入土角α为21°的凿形铲是相对最优的铲形。  相似文献   

14.
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基于网格单元法和碳排放系数,测度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强度,并借助重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空间异质性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与建设用地、林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主要转型为建设用地。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由1990—2000年的3 704.12 t增加到2010—2020年的35 656.29 t,增加了近8.63倍,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最终呈现为碳源形式。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移动了15.17 km,其中1990—2010年重心移动距离最大,呈现东北地区碳排放恶化,而西南地区碳排放明显改善的特点。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非随机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热点区主要围绕南岗区向周围边界扩散,冷点区零星点状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与城镇中心距离是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主控因子,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其中土地利用程...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总要求,促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布局调整与优化。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为例,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出发,选取6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核密度分析等工具,对第十师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了合理性评价研究及空间布局分析。第十师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性指数在51.20~99.40之间,平均值为81.36,合理性指数较高,但部分与第十师国土空间规划有冲突;空间布局整体呈“东密西疏”分布,局部呈“中间密四周疏”分布,核心区域永久基本农田斑块聚落密度在20~25个/hm2。依据评价结果,将第十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为优先保留区、稳定保持区、整治加强区、保留发展区及缩减调出区,将优先保留区和稳定保持区用作区域发展的“保命田”,整治加强区要补齐利用短板,提高永久基本农田整体优势,保留发展区要依托整治手段,守住永久基本农田的基本要求,而缩减调出区多为分布零散的边缘化耕地,不宜继续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应予以调出。  相似文献   

16.
基于TOPSIS和BP神经网络的高标准农田综合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我国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标准农田的识别是建设前选址和建设后评价的基础。本文以耕地图斑为基本单元,融合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从本底条件、空间形态、建设水平、生态防护等方面,构建农田综合质量多特性表征体系,采用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OPSIS)进行初步评价,再以人机交互的方式选取各质量等级农田的真值样本,进一步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修正各特性权值,得到农田综合质量的精确评价结果,实现高标准农田识别。以吉林省大安市为研究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特性表征体系的农田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精度达到96%以上;研究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耕地集中连片、道路通达、生态防护良好、具有农业现代化生产优势的东北部、中北部、西北部边缘和部分南部区域;当地已备案的高标准农田和未备案、有潜力的高质量农田区域均得到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17.
废弃地复垦土壤重金属空间格局及其与复垦措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经典统计学、变异函数理论以及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法,以西南地区某历史遗留硫磺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从点与区域两方面系统分析其复垦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与复垦措施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经典统计学、变异函数理论以及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法相结合方法用于揭示硫磺矿废弃地复垦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格局是可行和科学的。该硫磺矿废弃地复垦土地的5种土壤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这与复垦土壤无序、易变以及空间均匀性和突变性统一的特征相符合。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均在2以上。在历史矿山开采、复垦措施和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土壤重金属在全局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似,在南北和东西方向均基本呈现两头低和中间高的倒U字形趋势。绝大多数复垦土壤重金属的块基比在50%,复垦过程中覆土、培肥和土壤pH值调节措施等随机因素在各重金属的空间变异中占主导作用。无论是何种重金属,一区东部、二区北部、四区西部均呈现较高的重金属含量;一区和二区西部、三区北部地区含量相对较低。复垦为林地和草地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耕地,对于复垦为耕地后续需进一步防控重金属污染,特别是Cd元素;随着有效土层厚度的逐渐增加,土壤重金属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效土层厚度在30~100 cm之间土壤重金属无明显差异,建议研究区复垦覆土后有效土层厚度达到100 cm以上。随着土壤pH值变小,复垦土壤重金属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控pH值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需要持续保证在一定范围,建议研究区pH值持续控制在7~8。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视觉的地下矿用车辆自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用于地下矿用车辆自定位的视觉路标定位法,在模拟巷道中摆放多个人工路标,通过车载视觉传感器寻找并识别路标,采用视觉测距方法计算车辆与路标之间的距离,最后依据三角定位原理推算出车辆所在位置。人工路标采用一维条码中密度较高的交叉25码编码,每个路标的视觉特征明显并且其编码在数据库中均有唯一的位置数据与之对应。视觉测距采用针孔成像模型,根据路标编码区实际高度与图像中编码高度的比例关系计算车辆到路标的距离。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定位方法定位频率大于5 Hz,横、纵向定位误差分别小于110 mm和150 mm,基本能够达到车辆自主行驶的定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