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青菜、马铃薯、玉米(鲜食玉米)、后季稻间作套种,是一种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粮、经、饲、菜结合,产粮多、效益高的立体种植形式。近年来,进行了青菜—马铃薯—玉米—后季稻四熟立体高效种植模式的探讨,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苏南稻田新种植制度的轮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苏南地区麦稻长期连作带来的诸多问题,选用“油-稻”、“(麦+肥)-稻”、“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麦+菜)/玉米-稻”等几种种植制度与麦稻轮作,研究了轮作对产量,土壤养分及麦田杂草的影响,明确了轮作效应,并提出了与麦稻累作的原则及适合轮作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3.
2008-2009年,在湘南双季稻区冬闲田采取稻—稻—绿肥(饲草)轮作方式,研究养分归还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冬作物平均干物质量依次为:紫云英>小黑麦>油菜,分别为7 091.8、2 887.7、843.1 kg/hm2;N、P、K养分归还量紫云英区为51.9、5.4、24.0 kg/hm2,小黑...  相似文献   

4.
沿江高沙土地区"玉米、稻"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水稻是沿江高沙土地区经济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早春玉米接茬后季稻种植模式自上世纪70年代就在本地广泛应用,因气候环境因素,早春玉米低温难齐苗、后季稻低温翘穗等问题成为“玉米、稻”广泛推广的瓶颈。近年来,我们通过,采用玉米塑盘育苗技术、地膜覆盖增温栽培、水稻稀播矮化育壮秧、高产平衡配套施肥等新技术,合理安排玉米、水稻生育期,实现了玉米、水稻单产双千斤,年单产比麦稻二熟增产粮食168.0kg,每亩年收入增加291.20元,  相似文献   

5.
多熟制后季稻塑盘旱育抛植的生育特点及高产高效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江下游沿江稻区多熟制后季稻生产中季节性强、常规种植方式劳动强度大等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塑盘育苗和旱育秧技术有机嫁接,经1996~1998年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沿江稻区塑盘旱育大苗抛植后季稻的生长发育特点,开发出高温多雨天气条件下后季稻塑盘旱育35~40d秧龄的壮秧培育技术,研究出亩产500kg以上的群体结构及其相应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并对此进行了示范应用,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黔中黄壤丘陵旱坡地不同耕作制与水土保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0年连续2年试验研究表明:黔中黄壤丘陵旱坡地分带轮作水土保持效益优于净作,分带轮作制中洋芋(油菜或小麦)/绿肥/玉米/红薯轮作方式优于油菜(小麦)/绿肥/玉米/大豆;不同作物轮对对产量的影响小季以洋芋>油菜>小麦,大季以红薯>大豆;适宜的分带轮作制为洋芋(或油菜)/绿肥/玉米/红薯,其水土流失量小,作物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苏南地区后季稻旱育抛栽技术的研究陆建飞,卞新民,章熙谷,陈渭民,方钊海(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225009)(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丹阳市延陵镇政府)近几年研究表明:与现行的麦(油)稻种植方式相比,玉米—后季稻多熟制在苏南地区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  相似文献   

8.
本总结了继麦/玉米-后季稻之后,近年来所应用的9种水旱轮作型的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即;草莓/玉米-稻、洋葱/玉米-稻、马铃薯/玉米-稻、苞菜/玉米-稻、麦/瓜-稻、麦/匣-稻、苞菜/冬瓜-稻、薄芹或大蒜-大椒-稻、苞菜、玉米-稻、麦、瓜-稻、麦/茄-稻、苞菜、冬瓜-稻、蒲瓜或大蒜-大椒-稻、莴苣/黄瓜+豇 豆或番茄-稻,提出了合理的间套作、选用配套品种、实行农膜保护地栽培、加强肥水管理和综合防治病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西北部丘陵地区的三台县西平镇改进农村传统养猪模式的试验研究。通过连续3年的试验研究,经改进后的生态养猪模式“种-养-沼气生态型”、“种-养-加-沼气生态型”、“种粮-养蚕-养猪-沼气生态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节约了饲养成本8.85%,日增重提高10%。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早玉米/红薯/晚玉米”的产量、产能、经济系数、经济效益、辅助转化效益、生态效益等均显优于“早玉米││早大豆-晚玉米”、“早玉米││花生/晚玉米”和“纯玉米-纯玉米”。  相似文献   

11.
果园立体种养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果园产出率,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本研究介绍了广西“柑橘-绿肥-鹅”立体种养模式,详细描述了设施建设、柑橘栽培、绿肥种植、鹅饲养管理等技术要点,分析了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的技术和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人工调控的关键技术,并分析了该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经济绿肥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传统绿肥直接经济效益低 ,导致绿肥生产严重滑坡 ,土壤肥力普遍下降 ,农业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 ,以提高种植绿肥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采用“攻关—示范—推广”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 ,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绿肥引种筛选与评价方案的基础上 ,研究确定了 10多个适宜湖南推广应用的经济绿肥品种及其优化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组装了 11种与湖南农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高效复种制度 ,提出了走菜肥、饲肥、粮肥、经肥等兼用的道路来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 9年来 ,经济绿肥已推广应用 83万hm2 ,新增产值 3 2亿元 ,产生了显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以玉米浆、豆饼,肉桂酸,液氨,酸碱等为主要原料、采取酶工程和发酵工程高新技术,“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的工艺路线,生产装备,产品性质,应用范围及开发前景。对推动我国新型甜味剂的发展,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果、粮食、渔业、牧业生产基地,为筛选出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较好、适合南方红壤区旱地种植的高效模式,根据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开展的红壤旱地作物的田间试验,采用2015—2017年江西省红壤研究所5种旱地3年轮作模式的试验数据,开展红壤地区旱作物不同种植模式的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一致性准则法采用Lingo软件求解,筛选出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综合效益较好的不同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模式为花生—冬闲→玉米(鲜食)—芝麻→花生—玉米(鲜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种植模式均为花生—芝麻—马铃薯→(春玉米—绿豆)—绿肥→花生—芝麻—马铃薯;综合效益评价较好的种植模式为花生—芝麻—马铃薯→(春玉米—绿豆)—绿肥→花生—芝麻—马铃薯。  相似文献   

16.
强敏 《农家致富》2004,(24):31-31
马铃薯、玉米、后季稻立体种植,亩产马铃薯2000公斤左右,产值约2000元:亩产玉米600公斤,产值约750元:亩产后季稻500公斤,产值约900元,扣除三季农本约900元,亩纯收入可达2750多元,比常规种植油菜——单季晚稻模式增收1000多元。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黔南州化肥施用概况和绿肥发展现状,介绍了适合黔南州绿肥发展的4种种植技术模式,并分析了绿肥种植对黔南州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期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绿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影响试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如强  蔡叶 《吉林农业》2011,(3):85+98-85,9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绿肥翻压后种植玉米的产量、农艺性状以及绿肥翻压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绿肥翻压后种植的玉米其农艺性状和产量都较闲置区种植的玉米表现要好,且绿肥翻压后土壤养分含量较闲置区要高。绿肥翻压后玉米亩产量达442.5kg,较闲置区种植的玉米亩增产39.3kg,增产率9.7%。  相似文献   

19.
徽县种子产业发展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a以来,徽县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种子产业,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不断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抢抓机遇,开拓市场,除确保县内用种以外,不断地开拓国内销售市场,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顾种子产业发展历程,“六五”期间,徽县被列为甘肃省玉米制种基地,“七五”期间,被列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沧州地区适宜与夏玉米轮作的绿肥品种,加快休耕政策的落地实施。本文作者于2021年和2022年开展了绿肥+夏玉米轮作田间试验,研究4种绿肥作物(小黑麦、冬油菜、草木犀、苜蓿)的生物量与养分积累量及对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播种量条件下,不同种类绿肥的生物量差异较大,依次为冬油菜>小黑麦>草木犀>苜蓿。不同种类绿肥氮、磷、钾养分含量存在差异,草木犀氮(N)含量最高,冬油菜磷(P2O5)含量最高,苜蓿钾(K2O)含量最高;但作物养分积累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4种绿肥轮作处理与对照组冬闲休耕相比均能明显提高后茬玉米产量,其中冬油菜、小黑麦的2年平均增产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后茬玉米产量与绿肥生物量呈显著相关,说明在沧州地区可以选择冬油菜和小黑麦与夏玉米进行轮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