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转基因植物以来,小麦的遗传转化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化学农药的应用对作物产生伤害,因此人们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来获得抗性作用。经过近20年的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作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并重点介绍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阐述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综述了抗2,4—D、溴苯腈、草甘膦等除草剂转基因棉株培育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我国在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的角度,介绍了抗除草剂基因的两主要用途:作为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基因,用于创造作物雄性不育系和保证作物制种纯度;培育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相似文献   

4.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近十余年研究迅速,就其主要研究方面作了概述。1Bar基因及pat基因转入作物,可获得抗草丁膦烟草、番茄、小麦、水稻等;2多种植物的EPSP合成酶基因可产生抗草甘膦的突变,现Monsoto公司商品化的抗草甘膦大豆基因来源于CP4EPS会成酶基因,一些氧化、代谢酶可将草甘膦快速成无毒化合物而将这些酶基因转入作物,是获得抗草甘膦的另一余径;3植物ALS酶基因突变及酶量的过量产生,是产生抗磺酰脲及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主要原因;4土壤中一微生物的硝酸酶bxn基因,是溴苯腈的抗性基因;5植物psb基因多点突变、均可产生抗阿特拉津作物;6一些细胞色素P450及卤素酶等快速代谢除草剂,从而利用此类酶基因获得抗除草剂作物;7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生物技术也是获得抗除草剂作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作物抗除草剂工程是使作物获得对除草剂的选择性抗性,提高作物安全性和生产的一种新途径。 有效的除草剂应具有区分作物和杂草的选择性,然而问题是除草剂影响作物和杂草所共有的诸如光合作用等过程。因此,目前除草剂的选择性只仅仅根据作物和杂草的差异性吸收,控制施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利用体细胞无性系产生抗除草剂新种质和转入人工克隆的抗除草剂基因;对几种解除草剂毒性的基因的作用原理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已获得的转抗除剂基因的植物种类,并对农作物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抗除草剂基因的来源、抗除草剂作物的抗性机制及抗除草剂基因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抗除草剂基因和启动子选择的局限性及抗除草剂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植物抗除草剂研究存在可转入的抗除草剂基因种类较少、获得抗性稳定表达的植株比较困难等问题.提出选择抗性基因时,应重点考虑以降解除草剂为抗性机制的基因以减少代谢负担、加强对多价基因转入的研究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抗草甘膦基因gox、cp4-EPSPS、aroA及抗草丁膦基因PAT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抗草甘膦油菜Q3、抗草丁膦油菜HCN-19及其后代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Q3及其后代中检测到gox及cp4-EPSPS双价抗草甘膦基因,在HCN-19及其后代中检测到PAT基因特异片段。利用该方法对F1(NA6/HCN-19)纯度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9.
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杂草控制、品质改良、生物固氮、抗虫、抗寒、抗重金属等方面论述了植物基因工程在国内外农业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基因组学、作物基因广谱、持久抗逆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基因工程是20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生物技术,它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作物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及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抗除草剂基因的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彬 《世界农业》1998,(3):32-33,35
抗除草剂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赵彬除草剂必须识别作物和杂草,才能在农田中安全有效地使用。然而,除草剂消灭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的选择性是很难获得的特性,因为除草剂所影响的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对作物和杂草是共同的。目前...  相似文献   

12.
13.
植物抗除草剂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 2 0世纪 70年代重组DNA技术发展以来 ,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抗除草剂草丁膦、草甘膦、黄酰脲类与咪唑酮类、阿特拉津以及除草剂解毒和降解酶基因的研究及其应用状况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中抗性基因的逃逸污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少泉 《世界农业》2003,(5):41-43,49
一、引言生物技术涉及医学、农药、生物、农业、化学等一系列学科,已经引起这些学科的深刻变革与革命。生物技术在许多领域能够影响人类的未来,而促使作物具有新的性状,开发抗除草剂作物则是植物生物技术最为活跃的领域。从1995年转基因作物开始生产种植以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从1996年的170万hm2增至1999年的3990万hm2,2000年则增至4420万hm2,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98与1999年均占总面积的71%,2000年则占80%以上。美国一直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玉米与棉花主要集中于美国,其次是阿根…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抗除草剂作物的创制是植物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大多数抗性品种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学与植物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而成,从而使每种植物细胞获得外源基因后繁殖成再生植株。在转基因作物中,发展最快的是抗除草剂作物,其中主要是大豆、油菜、玉米与棉花。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目前虽然已创制出各种抗不同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但以抗草甘膦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大,如2000年美国种植抗草甘膦大豆面积3000万hm2,占…  相似文献   

16.
多年生黑麦草为禾本科牧草,是转基因小麦基因漂流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研究在细胞培养条件下,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除草剂为选择剂的方法,对多年生黑麦草的两个品种Tove和Napoleon进行离体筛选,并且在较高浓度的选择压力下,均获得了一定频率的抗Dalapon,草甘膦,精稳杀得和快锄四种除草剂的抗性愈伤组织,其中,Dalapon的浓度为2.88mM时,Tove的抗性频率达0.56%,Napoleon的抗性频率为0.49%,而且,当Dalapon的浓庶4.32mM时,Tove仍有0.5%以上的抗性愈伤组织产生,将Tove的抗性愈伤组织在MS0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并得到了200余棵完整植株,在细胞水平上和植株水平上进行鉴定,抗性愈伤组织的无性繁殖后代及其再生植株的抗除草剂特性均没有丧失,这表明,多年生黑麦草中确实在一定频率的抗以上四种除草剂的自然变异体。  相似文献   

17.
抗除草剂基因基因枪法转化粳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优化了粳稻的组织培养体系;通过Gus基因的瞬间表达研究,明确了以DNA金弹到靶细胞距离为9cm,轰击2次时,PDS1000/He基因枪法转化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效率最高。应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入吉林省主栽的水稻品种长白8号中,获得了可育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经过Gus基因的组织化学分析,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抗除草剂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得以表达,使水稻产生对除草剂的抗性。转基因水稻中发现一例基因沉默现象。  相似文献   

18.
植物基因工程是20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生物技术,它的目的旨在通过导入有用的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物,以用于物种的改良。它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作物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及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现代植物基因工程的挑战与希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70年代末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有一种细菌,即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在侵染植物细胞后,不但能将它的一段DNA插入到被侵染的细胞的基因组中,而且还能稳定地随着植物遗传给后代。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连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特别是进入80年代中后期,人们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在植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以及改变植  相似文献   

20.
植物基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外源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到功能的表达,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外源基因拷贝数、结构的完整性、插入位点的选择以及整合方式。而且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基因植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近几年有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如对外源基因的密码子优化,使用从植物中克隆的具有组织与发育特异性调控作用的增强子、使外源基因带上合适的5‘端先导序列和3‘端URT区、去除标记基因、共转化系统的重新应用、多自-动转化系统的应用、筛选单拷贝转基因个体,采用Agrolistic转化法,同时对转基因与常规育种、农业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生态平衡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