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蓝型油菜试管苗下胚轴和幼叶分离的原生质体,在含2.4-D0.8mg/1,NAA0.5mg/1,6-BA0.5mg/1的改良BG培养基中浅层液体和固体平板培养6天,分裂细胞为8%-20%,至15天形成32细胞的细胞团。愈伤组织在含NAA0.2mg/1,IBA0.1mg/1,6-BA1.0mg/1的MS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基上培养3-4周,产生不定芽,并在附加IBA0.5mg/1,6-BA0.2m...  相似文献   

2.
单双低油菜原生质体培养高效成株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单低和双低油菜为材料,对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无菌苗可提高原生质体活力。不同下胚轴部部位对原生质体的得率及分裂频率均有影响。用琼脂糖包理法,在不含NH4NO3及KNO3,而加有丝氨酸和谷氨酰胺的Km8p培养基上培养原生质体获得了高频率再生愈组织。在M+BA1mg/L分化培养基上两周后得到芽的分化,转至MS+NAA0.1mg/L+生根粉0.1mg/L的培养基上  相似文献   

3.
芜菁油菜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601的子叶中游离出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获得持续分裂的细胞。培养基中的2,4-D浓度对刺激细胞分裂至关重要。形成的小愈伤组织必须继代培养(MS培养基补加2,4-D0.2mg/L,kt2MG/L)后,再转至MS分化培养基(补加NAA0.01mg/L,KT3mg/L)上,才能分化出芽。分化的芽在MS生根培养基(补加IBA0.5mg/L)上,可以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5.
以芜菁油菜为材料,从无菌苗5—8天叶龄的叶片分离叶肉原生质体,然后以6×10 ̄4/mL的密度用MP1-3液体培养基进行浅层培养。培养10天后,用MP4培养基对MP1-2中的培养物进行稀释(1:1).用MP5培养基对MP3中的培养物进行稀释(1:1),每次间隔10天。在培养期间时常用手轻轻摇动培养物。用这种方法,再生细胞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MS1培养基增殖3周,转到分化培养基上诱导植株分化,分化出的苗经诱导生根发育成完整的小植株(共54株).在研究中发现:①激素的种类、浓度及组合对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差异明显;②提高培养基的pH值可明显地控制细胞褐化;③AgNO_3(5mg/mL)有益于愈伤组织分化植株;④谷氨酰胺(80mg/mL)和腺嘌呤(40mg/mL)能提高愈伤组织的植株分化频率;⑤原生质体培养基对原生质体植株的分化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油菜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70年代以来油菜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的研究概况,并对该技术在油菜育种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和油菜籽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提高油菜籽粒含油量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义PEP(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se)技术获得了超高含油量油菜^[1]。将超高含油量特性与油菜杂种优势结合是使超高油油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而超高含油量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能“一步法”快速选育不育系^[2]。为此,建立重演性好、再生额率高的原生质体培养系统十分必要。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的培养已有一些成功的报道^[3-6],但愈伤组织分化频率都不高。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材料,通过琼脂糖包埋法,建立了原生质体高频分裂及植株再生体系,为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快速选育超高含油量不育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与品种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中双6号子叶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采用固液结合培养,探讨了其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与再生的优化条件,获得了再生植株。结果表明:混合酶液(0.5%纤维素酶+0.1%果胶酶+0.2 mol/L甘露醇+80 mmol/L CaCl2)与SCM溶液按3∶7的比例混合,酶解14 h可获得高产率中双6号子叶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前人设计的B、C固液相结合培养基上培养效果好;最佳分化培养基为E培养基+1.0 g/L 6-BA+0.1 g/L NAA+0.02 g/L GA3+30μmol/L AgNO3;所有再生芽均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生根。研究结果为建立成熟的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再生体系提供了新的配方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601的子叶中游离出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获得持续分裂的细胞。培养基中的2,4-D浓度对刺激细胞分裂至关重要。形成的小愈伤组织必须经继代培养(MS培养基补加2,4-D 0.2mg/L,KT 2mg/L)后,再转至MS分化培养基(补加NAA0.01mg/L,KT 3mg/L)上,才能分化出芽。分化的芽在MS生根培养基(补加IBA0.5mg/L)上,可以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1.
将玉米自交系“330”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在附加2mg/L2,4—D的MSB培养基上继代、筛选,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用结构疏松,生长迅速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在KPR或N_6ap培养基中以1×10~5/ml密度进行液体浅层培养,植板率为5.6%—7.4%。采用分步分化法得到了正常的绿苗,并经过壮根,炼苗后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12.
草莓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已分离提纯的草莓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 ,比较得出以KM为培养基 ,以 0 .4mol L葡萄糖和 0 .1mol L蔗糖或仅以 0 .5mol L葡萄糖作碳源 ,采用低溶点琼脂糖包埋的培养方式 ,培养密度采用 1× 10 6个 mL ,原生质体出现分裂和小愈伤组织形成的时间都较早。以MS1 、MS2 、MS3 为培养基、采用分步诱导的方法 ,能顺利诱导产生新植株 ,并在MS培养基上生根良好  相似文献   

13.
籼稻(Oryza sativa L.)推广品种“秋桂矮11”成熟种胚在N6+2,4-D培养基上诱导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入N6+2,4-D及高浓度脯氨酸的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继代近6个月后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通过酶解游离产生大量原生质体,经合适渗透压的KpR琼脂糖培养基包埋,在无哺育培养条件下,分裂频率为11.36%,细胞克隆转至N6分化培养基再生出完整绿色小植株,分化频率为9.4%。  相似文献   

14.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操作技术不断趋于精密化、微量化、高效化与多样化,文章侧重于实验操作技术和当前研究热点,对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等关键技术环节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甘蓝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棉花原生质体培养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综述了棉花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植株再生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介绍了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枣树原生质体培养及其植株再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无核小枣和鸡蛋刺两个刺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经酶获得的原生质体为材料,采用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不同含量的MAA和ZT激素组合及不同原生质体培养密度对两个枣品种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以获得适宜的培养基种类,较佳NAA和ZT的激素组合及适宜的培养密度。  相似文献   

18.
荔枝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简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相似文献   

19.
20.
云南水稻品种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KPR和R2培养基进行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日本晴、楚粳8号、云粳9号、大白谷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先后获得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除日本晴外,其余品种均为首次报道,品种间绿苗再生率有显著差异。日本晴最高,大白谷最低,同一品种不同的俞伤组织间,分化率有很大差异。有的愈伤组织极易分化出绿苗,有的不能再生出绿苗,说明分化前的预培养非常重要。N6分化培养基的再生绿苗率极显著地高于MS。配方为N6 葡萄糖20g/L 蔗糖30g/L IAA0.2mg/L 6-BA0.5mg/L Agarose-110g?L的培养基。分化率最高,按初次接种的愈伤组织块计,每块平均再生绿苗1.4苗,酶解原生质体量的多少,与愈伤组织在N6 1mg/L2,4-D的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悬浮时间较长则易于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日本晴的再生植株中,有两株多移栽到抽穗仅45d,有可能是极早良的变异株,有些植株的粒型和稃毛也有明显变异对鉴定和利用变异的植株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