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油后短季直播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施氮水平对于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和下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吐絮期达到最高点。在盛蕾期和吐絮期,高密度群体的PAR值大于低密度群体;宽窄行处理比相同条件下的等行距处理的中部和下部PAR值高。施氮量对PAR值影响不显著。在生育后期的吐絮期,18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的透光率相对最高,等行距处理比宽窄行处理的透光率高,说明该施氮量和等行距处理有利于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透光率。直射光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处理间变化幅度不大。密度、株行距配置和施氮量对群体盛蕾期和花铃期的净光合速率影响显著,对吐絮期影响极显著。高密度群体具有较高光合速率,宽窄行配置比等行距更有利于棉花群体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2.
密度与播种期对直播棉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油后直播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了播种期和密度对直播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00~60000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株铃数和单铃重呈下降趋势,密度为50000株/hm2条件下的皮棉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密度下的皮棉产量;比较不同播种期的皮棉产量,以早播处理(4月30日)为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播期下的皮棉产量。密度对上半部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均无显著影响;低密度下(30000株/hm^2)的断裂比强度显著低于其它3种密度处理;播种期最迟的棉株在上半部纤维长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上与其它3个播期的相应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两个株型存在明显差异的棉花品种鲁棉研37号和德棉16号,设置三种不同整枝方式(不整枝、简化整枝、精细整枝),研究了不同整枝方式对不同株型棉花品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条件下,鲁棉研37号株高显著高于德棉16号,整枝方式对株高和果枝数影响不显著;鲁棉研37号简化整枝处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最高,且籽棉产量显著高于精细整枝处理,德棉16号在不整枝处理下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与精细整枝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不同整枝方式对两个品种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整齐度指数存在一定影响,但纤维指标均能达标。由此可见,在该密度条件下,株型紧凑型品种鲁棉研37号更适合简化整枝处理,松散型品种德棉16号更适合不整枝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常规粳稻品种云粳4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和分次施用尿素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下,密度相同时,分次施肥的处理比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增产,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直播稻产量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基本苗2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6万/667 m~2的处理产量居中,1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低。(2)在施用控释肥的处理中,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施氮量相同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每穗颖花数刚好相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颖花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提高直播稻产量的主要途径。(3)当密度相同时,抽穗至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群体叶面积和总颖花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本试验中,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分次施肥A1RPQ4处理的群体结构优于其他处理,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最为平稳,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颖花/叶比和粒质量/叶比最大,产量最高,达到875.14 kg/667 m~2。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生产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氮肥用量对提高水稻分蘖发生率有显著效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单株茎蘖数增加。移栽密度越大,其单位面积茎蘖数总数也越多,且始终维持这个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大,各施氮处理间最高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密度水平间的叶面积指数差异都不显著。氮肥与密度间的互作效应明显。叶面积在高氮和高密度水平下最大。降低施氮量和(或)栽插密度均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叶片长度和披垂角都随施氮量的增加和移栽密度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施肥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为了探讨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合理栽培措施,试验采用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研究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为225万~450万/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比150万/hm2基本苗处理显著提高了产量。施氮270 kg/hm2比135 kg/hm2显著提高了产量。不同基本苗处理对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指标影响较小,但不同施氮量对各蛋白组分、总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比低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总蛋白质和各蛋白组分含量,并显著增加了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和面包体积。结论认为:基本苗对产量影响较大,对品质影响较小,施氮处理对产量和品质均有重要影响,适当增施氮肥可以使籽粒产量、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水平减施氮肥后增施叶面肥对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与产量的影响,旱碱地条件下,设置0(CK)、60(N1)、90(N2)、120(N3)、150(N4)、180(N5,当地常规施氮量)、225 kg·hm-2 (N6)7个施氮水平,其中N1~N4喷施叶面肥4次,测定花铃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冠层光分布和籽棉产量。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施(60~150 kg·hm-2)氮肥后,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降低0.7%~5.5%,冠层光总截获率降低0.2~1.7百分点,冠层光透射率升高0.2~0.8百分点;各减施氮肥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冠层上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则呈负相关;籽棉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90 5)。减氮(90~150 kg·hm-2)增施叶面肥处理的LAI、冠层光总截获率、光透射率、冠层上下层叶片光截获率以及籽棉产量与当地常规施氮量180 kg·hm-2处理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旱碱地机采模式棉田增施叶面肥,对减施氮肥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籽棉产量有一定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狼尾草种子生产的最佳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探究了密度与施氮量对狼尾草种子产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狼尾草种子产量的影响比施氮量更为显著,就单株产量而言,密度为40 cm×50 cm处理最高,就每公顷产量而言,密度为20 cm×50 cm处理最高。不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中,处理100、200 kg/hm2比0、300 kg/hm2产量明显提高。40 cm×50 cm处理的穗重、结实率比20 cm×50 cm、30 cm×50 cm显著提高,分蘖数30 cm×50 cm、40 cm×50 cm处理间没有显著区别,但二者比20 cm×50 cm分别提高11.6%、19.5%。在各组合中,以种植密度40 cm×50 cm和施氮量200 kg/hm2组合为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密度和施氮量对垄膜沟播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2、2014年,以玉米杂交种沈禾201为试验材料,探讨垄膜沟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抽雄期和灌浆期,玉米个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群体产量的综合影响呈开口向下的凸面体,2012年施氮量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大于密度处理,2014年施氮量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小于密度处理。通过对产量方程模型寻优,得到超过平均产量的管理方案,2012、2014年种植密度分别为69 727~84 818株/hm~2、39 880~51 778株/hm~2;施氮量分别为342~478 kg/hm~2、223~413 kg/hm~2。在试验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中高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垄膜沟播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416-A"最优混合设计,分析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等对百棉985皮棉产量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百棉985皮棉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和施磷量。密度与施磷量、密度与施钾量及施氮量与施磷量间存在显著的正互作效应。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皮棉产量大于190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49527~53933株·hm-2,施氮量(N)261.3~334.4kg·hm-2,施磷量(P2O5)144.7~178.4kg·hm-2,施钾量(K2O)303.2~359.9kg·hm-2。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圃场试验田进行裂区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施氮水平(150、210和270kg·hm-2)和两个行距水平(12和20cm),比较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行距组合下旱茬强、中筋小麦群体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施氮量,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群体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均显著升高。两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提升。随施氮量的增加,中麦8号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而济麦20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在210kg·hm-2施氮量下,增大行距后,济麦20和中麦8号各主要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升高。在中高氮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综合来看,旱茬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分别在21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和27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机采种植模式下不同水平减施氮肥后增施叶面肥对棉花花铃期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及与产量的影响,旱碱地条件下,设置0(CK)、60(N1)、90(N2)、120(N3)、150(N4)、180(N5,当地常规施氮量)、225 kg·hm-2(N6)7个施氮水平,其中N1~N4喷施叶面肥4次,测定花铃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冠层光分布和籽棉产量。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施(60~150 kg·hm-2)氮肥后,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降低0.7%~5.5%,冠层光总截获率降低0.2~1.7百分点,冠层光透射率升高0.2~0.8百分点;各减施氮肥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冠层上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则呈负相关;籽棉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90 5)。减氮(90~150 kg·hm-2)增施叶面肥处理的LAI、冠层光总截获率、光透射率、冠层上下层叶片光截获率以及籽棉产量与当地常规施氮量180kg·hm...  相似文献   

14.
以郑单958和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4.5万、6.75万、9.0万株/km~2 3个种植密度和0、100、300、500 kg/km~2 4种施氮水平,分析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种植密度9.0万株/hm~2,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素积累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4.5万株/hm~2密度处理。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积累量和子粒产量。当施氮量为300~50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不再提加,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大幅降低。结果表明,郑单958和中单909种植适宜模式为施氮量300~500 kg/hm~2、种植密度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科棉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t转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4:0.8能够有效增加单株成铃数.提高铃重.提高皮棉产量.获得的皮棉产量最高.这到1650.43kg/hm^2。随着氮磷钾配比的提高.当提高到1:0.8:1.6时。皮棉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8:1.6能够有效地促进纤维品质的改善.主要表现为:马克隆值有所优化.更加接近A级.成熟度和长度整齐度均有所提高。断裂比强度显著增加.短绒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取2种灌溉方式(长期淹灌和节水灌溉)和4种施氮水平(纯氮0、135、180和225 kg/hm~2),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双季杂交晚稻丰源优227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能促进水稻生物量的增加,节水灌溉方式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以节水灌溉下中氮处理(施氮量180 kg/hm~2)的生物量最高。叶面积指数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极显著促进作用;叶面积指数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节水灌溉处理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提高。水稻产量与水稻的净同化率无明显相关性,与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光合势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物质转运受施氮量影响,茎叶表观输出量、茎叶表观输出率、茎鞘物质转化率、茎鞘物质输出率、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以中氮处理最大,过高和过低施氮量均不利于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形成。施氮量为180 kg/hm~2配合节水灌溉方式能使杂交晚稻丰源优227可获得最高的生物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2013年在常宁市进行了氮肥与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的烤烟产量与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施氮157.5、180 kg/hm2的处理其烤烟产量分别比施氮135 kg/hm2处理高6.59%和18.07%,其产值分别高126.0和5488.8元/hm2,单位养分产量分别高79.8和109.5 kg/hm2,单位面积净收益分别高747.6和3639.6元/hm2;且最大施氮量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均价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减。在施氮量157.5 kg/hm2水平下,采用1.2 m×0.4 m和1.2 m×0.5 m种植密度,烟叶产量和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8.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基本苗150万、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和施氮量(180、240和30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总茎(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种密度下都取得了较高的穗数。越冬前至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基本苗为150万和225万·hm-2时开花后LAI和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基本苗300万和375万·hm-2。各生育时期(除起身期外)不同施氮量之间总茎数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高施氮量下开花后LAI衰减较慢。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施氮量仅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基本苗150万·hm-2、施氮量240~300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为10 308.65和10 221.98kg·hm-2。因此,建议在低密度下适当增施氮肥。而从节本增效考虑,在高密度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投入,以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密肥条件对水稻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4  
以迟熟中粳稻951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不同栽插密度(行距)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植株总吸氮量和穗部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穗部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栽插行距不同总吸氮量有差异。不同处理抽穗期群体总颖花量、植株吸氮量变化幅度较大,抽穗期单位氮素相对产颖花能力变化幅度较小,因而可以根据预期产量指标的颖花量和不同地力单位氮素相对产颖花能力,计算得出抽穗期相对吸氮量,并除以抽穗期氮肥利用效率,就可较确切地算出水稻的施氮量,为生产上定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优质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直播稻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57.5kg/hm2时产量最高,比播种量为22.5kg/hm2和52.5kg/hm2的处理极显著增产;施氮量和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10kg/hm2时产量最高;播种量增加,应适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