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麝,又名香獐子,动物学分类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小型鹿类。雄麝分泌的麝香是珍贵药材,高级香料和工业原料。麝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经报批,不可猎捕、饲养。  相似文献   

2.
麝,又名香獐子,动物学分类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小型鹿类.雄麝分泌的麝香是珍贵药材,高级香料和工业原料.麝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经报批,不可猎捕、饲养.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家养林麝寄生虫虫种调查沙国润,张化贤(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蔡永华,王洪永,刘洪义(四川养麝研究所)麝是一种珍稀药用动物,分布于东部亚洲,属偶蹄目、鹿科的一种小型反刍动物。我国以林麝(Mochusberezovskii)为主。麝在世界上除原...  相似文献   

4.
麝(Moschus)是亚洲东部特有的小型反刍动物,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因麝机警灵敏,胆怯性急,耐受力差,传统的取样方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利于保护野生种群和可持续利用麝资源。收集粪便和毛发样品是在不触及动物或低干扰动物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助于麝资源的保护。文章系统总结了麝科动物粪便和毛发的取样方法及其在麝科动物遗传多样性、疾病、应激反应、生殖生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粪便和毛发取样法在麝科动物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原麝所产麝香是高端动物香料和珍贵中药材,价格极高,我国长时间都在采取杀麝的方式取香,导致野外原麝数量急剧减少,麝类所有种已由国家的Ⅱ级野生保护动物晋升为Ⅰ级野生保护动物。吉林省原麝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长白山区,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并结合前人的调查,概述了吉林省长白山区原麝资源现状及其分布,分析了原麝资源保护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麝的饲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又称香獐,属鹿科动物,体型较小,成年麝体重9.2~15.5kg。雌麝稍重,雌、雄麝头上均无角,雄麝犬齿较长,约2.4~5.5cm,露出嘴外,是防身、争偶的武器。成年麝每年5~7月大量分泌麝香,麝香是世界各种香料中的姣姣者,也是贵重的药材。雌麝不产香。一、种麝来源1、从饲养场引入种麝。我国从1958年以来,先后在四川、陕西和安徽等省建立了专业人工饲养场,现在已发展到10多个省、市,进行专业化饲养。总饲养量达2千余头。从饲养场引入种麝优点很多,主要是驯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麝又名獐子,属鹿科动物,经济价值很高。雄性麝腺囊的分泌物一麝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以麝香为原料配制的中成药就有300余种,在日用化学工业上,麝香也是一种名贵的定香剂。近年来,由于野麝的过量捕杀,麝香供应缺口越来越大,国家收购价已由原来的每公斤数千元提高到两万多元,市场价格则更高。麝为草食动物,食量小,饲养成本低,作为一项新兴的养殖业,不但可在饲养场进行专业化饲养,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门路之一。一、形态及生活习性麝体长70~90厘米,体重10~15公  相似文献   

8.
我国鹿况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鹿类包括麝科和鹿科,后者通称鹿。鹿类自然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南美洲40°N以北地区和西南非洲,我国是鹿类和鹿科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人类活动对鹿类分布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我国养鹿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以取茸为主经济用途的饲养则始于18世纪,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养鹿国之一。鹿全身可入药,鹿肉属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富含矿物质的优质食物,鹿的利用方向可以调整为肉用或肉茸兼用。鹿自然栖息地主要是环境较为恶劣的高海拔或干旱地区,直接作用的环境类型和植物种类较为广泛,是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和放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马鹿是鹿科鹿属大型动物,是目前人工驯养数量最多的鹿科动物之一,我国有8个亚种,分布范围已扩大到农耕区。  相似文献   

9.
圈养林麝球虫病的地域分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麝是麝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经济动物,它们所生产的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由于多年的过度猎杀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数量已下降到了不足百万头,亟待强有力的保护.因此,国家已把林麝定为二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0.
林麝 ( Moschus moschiferus beresovskii)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同时又是珍稀的药用和香料动物 [1-2 ]。我国开展人工养麝 40多年来 ,麝的疾病一直是制约养麝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中以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最高。邬捷 ( 1 983)、沙国润 ( 1 995 )先后对野生及家养林麝寄生虫种类作了调查与研究[3 -4] ,曾报道在野生林麝体表发现毛虱( Trichodects) [3 ] ,但有关家养林麝毛虱的危害情况尚未见报道。 1 998年以来 ,笔者发现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养麝场家养林麝发生牛毛虱病 ,并选用杀虫药物进行了防治试验。报道如下。1 …  相似文献   

11.
正麝(Moschus spp.)是小型反刍动物,也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泌香动物,栖息地遍及亚洲的森林和山区~([1])。中国作为麝的主要分布国,人工饲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饲养种群一直增长缓慢,寄生虫感染及其引发的健康问题被认为是制约林麝繁育的重要因素,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个体及群体死亡事件时有发生~([1-2])。关于野生麝感染的寄生虫研究较少,但已有的研究依然表明,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广泛危害其  相似文献   

12.
麝,又名“香獐”,俗称“獐子”,鹿科动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均有分布。现多为人工养殖。其雄麝所产麝香,性味温辛,有开窍、通络、辟秽、散瘀的医疗功效,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病。不仅是常用贵重中药之一,而...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贺兰山的4种野生有蹄类动物——马麝、马鹿、岩羊、鹅喉羚的经济价值及目前的种群动态变化,对贺兰山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种群致危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的麝类养殖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Artiodactyla)、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动物的总称。中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林麝(M. berezovskii)、马麝(M.chrysongaster)、原麝(M.moschiferus)、喜马拉亚麝(M.chrysogaster)和黑麝(M.fuscus)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相似文献   

15.
麝又名香獐,是一种山区森林中的野生药用珍贵动物,经济价值很高.雄性麝腺囊的分泌物——麝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以麝香为原料的中成药就有300余种,在日用化学工业上,麝香也是一种名贵的定香剂.过去人们为了获取麝香,一直采用猎捕杀麝的方法,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使我国野生麝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野麝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为了改变麝香货源奇缺的状况,人工养麝得到大力的扶持和提倡,我国自1958年以来,先后在四川、陕西和安徽等省建立了专业人工饲养场,现在已发展到10  相似文献   

16.
舟山群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獐的偷猎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獐(Hydropotes inermis)又名河麂、牙獐,属偶蹄目,鹿科,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和朝鲜。由于近年来生境改变和过度捕猎,獐种群数量显著下降。1992年盛和林等人曾估计为万头左右,但目前野生种群数量不详。其中较集中的分布区有四个:浙江舟山群岛、江苏洪泽湖地区和盐城滨海地区、江西鄱阳湖地区以及湖南、湖北的洞庭湖及广大水网地区。笔者对全国獐的研究发现浙  相似文献   

17.
狍实验性瘤胃瘘管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狍是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狍属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由于狍肉、狍茸、狍鞭、狍心及狍血等产品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因此这些产品一直供不应求。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以猎捕野生狍的方式获取狍产品,导致野生狍濒临灭绝的厄运。  相似文献   

18.
林麝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成年麝体重6-10 kg,公麝分泌物———麝香是名贵的中医药和化妆品原料,野生林麝变家养已有5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野生林麝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组织把麝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调整为附录Ⅰ,我国政府于2003年2月将麝属所有种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于是,人们开始从事野生林麝人工饲养,以求保护和扩大种群,合法、科学地利用资源。但过去捕获的野生林麝人工驯化饲养多归失败。为了探索野生林麝抢救驯养的方法技术,我们将群众捕获的受伤野麝调往凤县林麝养殖。截至目前,该野生麝生长发育正常,已与原有麝群合群饲养,抢救驯养获得成功,在宝鸡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属于人类的专享。鹿文化,也并非指鹿本身的文化,而是指人类对鹿科动物的总体认识和把握。当然,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鹿文化,是指以鹿为题材,创作的美术、摄影、诗歌、美文等精神文化作品。在这个世界上,鹿科动物已存在3 800多万年。而人类的历史,包括类人猿在内,不过才700万年。由于鹿科动物属草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